張成先 徐道鳳
“老師,小天今天亂扔垃圾了?!薄袄蠋煟饶认抡n時在我身上打了一巴掌?!薄『⒆雍孟窨傆袩o窮無盡的狀要告。老師如果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處理,會很累,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對小孩子習(xí)慣的培養(yǎng)也不好。
我更傾向于把這種現(xiàn)象理解為是孩子的一種主動溝通。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告狀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每天的晨會課,是我為孩子搭建的一個傾訴平臺,或者說是一個資源利用的平臺。
我讓孩子把每天發(fā)現(xiàn)的、想要反映的人和事及時記錄在專門的練習(xí)本上,晨會時集中反映,并提出自己的希望?!跋M麖埻瑢W(xué)早讀時不要說話,這樣不僅自己沒有讀好書,還影響其他人?!薄跋M钔瑢W(xué)下樓時一步一個臺階,不能從上往下跳,很危險!”因為孩子們整天在一起,他們能看到老師看不到的細節(jié),聽到老師聽不到的聲音,從而能“管理”到老師涉及不到的地方。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促進孩子從相互管理到自我管理,由單純的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轉(zhuǎn)變。
記錄的過程也是孩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過程。譬如,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兩個孩子因為一點小事互相爭辯,但如果把這件事記錄在本子上,再在晨會上說出來,就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上述的一幕。因為在記錄的過程中,很多孩子會自覺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思考自己的言行。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在觀察、評價別人的同時,更是一種自我教育和成長。
孩子們說的都是他們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內(nèi)容來自于孩子的生活,其他孩子對于說的內(nèi)容也比較感興趣,有了興趣,孩子才可能卷入其中,為下一步的教育引導(dǎo)打下良好基礎(chǔ)。當(dāng)然,有時也有說得不對的,但這沒關(guān)系,對方有辯解的機會。
晨會的氣氛是輕松的,孩子們處理問題總是傾向于寬容:“雙雙同學(xué),希望你不要總是給別人起綽號,如果別人總給你起綽號,你是不是也很生氣?”這樣一句談心式的換位思考,對被批評的孩子來說,心理壓力比較小,教育效果卻很好。孩子們反映的可能是個別孩子身上的問題或現(xiàn)象,受教育的卻是班上每一個孩子。
小學(xué)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向師性,這就決定了他們愿意向著老師所期望的方向去做。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并不是故意的,僅僅是對自己的言行缺乏客觀評價,或是主觀認識上存在誤區(qū)。晨會時間雖然很短,但孩子們的錯誤言行每天都能得到及時反饋,我也能及時了解孩子的聲音,對孩子的一些共性問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解決。
有的孩子膽子小,對于他們來說,說的意義超過了內(nèi)容本身。晨會從剛開始沒人愿意上講臺,只能由班干部來支撐場面,到孩子們都踴躍發(fā)言;從對著稿子說都不太流利,到完全脫稿的自由表達;從不知道說什么,到總能提出寶貴的、建設(shè)性的建議……孩子們的進步是明顯的。
而這一切,只需要教師提供一個給孩子傾訴的平臺。
(作者單位:張成先,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環(huán)峰小學(xué); 徐道鳳,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環(huán)峰第四小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