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英
班主任與科任老師是班級管理中兩股重要的力量,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核心,要與科任老師巧妙配合,有針對性開展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成效。
小韻很聰明,組織能力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上課愛講話。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曾對他進行口頭教育,可效果甚微。進入三年級,新增了英語課,班上要選英語科代表,小韻積極報名。
經過第一輪學生民主推薦,小韻和另外5名學生成為候選人。第二輪英語水平測試,小韻脫穎而出。進入征求意見環(huán)節(jié),英語老師說:“我選小韻,因為他英語朗誦很流利?!卑嘀魅螀s有一絲擔憂:“小韻的英語水平是很不錯,可我有一個擔心,他自己上課愛講話,能服眾嗎?”小韻一聽低下了頭。英語老師用遺憾的語氣問道:“那怎么辦?小韻你說說看。”小韻停了一會兒,抬起頭說:“我要改掉講話的毛病?!庇⒄Z老師對班主任說:“請您給小韻一個機會好嗎?”班主任想了想說:“那我們就讓他當一個月,看看他的表現吧?!弊阅且院?,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經常提醒小韻,他上課講話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一個月后,小韻正式“上崗”。
針對小韻的問題,兩位老師現場“說法”,英語老師高度贊揚小韻,這是“揚”;班主任擔心,這是“抑”,這兩股力量促使小韻堅信自己能改掉課上講話的毛病。
小曾經常欺負同學,無視班級紀律。班主任與他談話,他滿不在乎;向其母親反映,她每次就找客觀原因,到后來還認為班主任愛給小曾“穿小鞋”,小曾也就更加有恃無恐。小曾的父親脾氣急躁,缺乏耐心,教育不到三分鐘就對小曾拳腳相加。
面對教育僵局,班主任采取暫時退讓的方式,讓小曾的母親向其他科任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一位科任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另一位科任老師也這么反映,其他科任老師同樣如此。慢慢地,小曾的母親認識到這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再曉之以理,家長自然就心悅誠服,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班主任的“退”,并不是一種放棄,也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智慧。當家校缺乏溝通基礎時,就需要及時調整教育方式??迫卫蠋煂⒓议L帶入新的溝通環(huán)境,讓家長在毫無“敵意”的狀況下交流,這種交流效果很明顯。
曉彤的語文、數學、英語成績都不理想,英語最差。三位科任老師都很著急,只要曉彤沒有完成學習任務,都會找她,有時三門課的老師都等著她訂正、補作業(yè)等。曉彤每天不是補這門,就是補那門,她麻木地應對著。
發(fā)現此種現象,班主任與科任老師開會研討此事。大家認識到:每一位老師“各自為政”,讓曉彤總處在無休止的補困狀態(tài),喪失了克服困難的信心。于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協商提出:補困工作要先后有序,適度推進。以何為序?先主后次,先易后難。先主后次指先主學科后次學科,先易后難指主學課中先容易的學科后困難學科。適度推進,指每天只安排一科補困,不安排第二科,而且每科內容適量。
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配合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需要班主任和科老師深入研究,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