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陽 陳云玲
摘 要:按照職能差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可分為管理主體、行動主體、接納主體、配合主體等,其具有顯著的碎片化、擴散化及形式化等身份特性。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協同發(fā)展,需要從加強多元主體的身份肯定、建立多元主體的和諧關系、構建多元主體的協同機制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身份特性;協同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18)02-0012-03
網絡空間是依托互聯網技術所建立起來的現代化智能交際平臺,它的出現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其得到線上線下雙向發(fā)展,實現了時空上的全面延伸。網絡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主體形態(tài)發(fā)生本質性的改變,呈現出顯著的碎片化、擴散化及形式化等身份特性。主體的這種身份裂變,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連貫性與持續(xù)性。針對這種現狀,要想利用網絡空間,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能效,維護教育生態(tài)平衡,就需要充分肯定多元主體的身份地位,并在其基礎上,構建統(tǒng)一目標,明確活動規(guī)范,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彼此間的協同發(fā)展。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的身份特性
(一)碎片化特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身份的碎片化特性主要是基于個體意義來講的。一方面,在開放、權利平等的網絡空間中,每個人都有權發(fā)布、傳播信息,促使去中心化特點的形成。網絡主體通常用虛擬的網絡符號來交流,顯現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確定性,降低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穩(wěn)固的權威地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表示的理性也會受到網絡中不理智行為及思想的影響,使其既定的身份與行為面臨較大挑戰(zhàn)。另一方面,信息高速生產與傳播的網絡空間所體現的又是相對持續(xù)流動的生產化與社會化的空間,它打破了身體對主體方位的限制,教育主體在網絡中不會受到時空上的約束,變成了飄忽不定、變動性較大的網絡要素。此外,在網絡空間不斷被劃分成數以萬計的次級空間時,網絡符號這一角色將會影響現實空間中真實的主體身份,會促使他們進入到網絡世界,這種行為充分表明了網絡主體的存在性與參與性。因此,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為不確定的網絡符號時,會以其動態(tài)化的身份加入到技術的溝通實踐活動中,他們的身份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多元化的角色,從而削減了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中的規(guī)范性。
(二)擴散化特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主體在身份上的碎片化特性,必然會導致集體意義上的擴散化。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存在較為成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來說,利用強化縱向性的結構與整個系統(tǒng)的吻合性建設,形成了不同主體共同參加的和諧穩(wěn)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體系。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這種特定的秩序被碎片化主體擊破,真實空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協同機制短時間內無法在網絡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積極能效,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缺少有效的協調與協作,也無法建立以話語的作用力為核心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嶄新權威。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網絡空間,這種滯緩性的適應能力也削弱了教育主體對網絡空間新思想形態(tài)的感知能力及行動力,導致長期處在邊緣化與被孤立的狀態(tài),在集體性的主體結構中體現出鮮明的擴散化特性。
(三)形式化特性
從理論層面,可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劃分為形式化主體與實質性主體。其中形式化主體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扮演的外在角色,可將其稱為主體性的角色,而實質性主體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內部的能效發(fā)揮,可將其稱為能動性的主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重點是促進形式化主體轉變?yōu)閷嵸|性主體。然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身份的碎片化及擴散化身份特性,使得這種轉化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整體表現在主體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實踐主動性的缺乏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網絡空間界定、劃分及發(fā)展規(guī)律不了解,不清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任務、主要方式、最終目的等,對理論及實踐等問題沒有進行深入地探究。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內部還存在較為嚴重的技術分散,大部分教育主體尚未融入到網絡空間中,更無從談起對網絡空間的建設,參與網絡討論的能力存在明顯不足,無法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協同發(fā)展路徑
(一)加強多元主體的身份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分配有著不同的標準,按照職能差異,可將其分成管理主體、行動主體、接納主體、配合主體等。其中,管理主體主要負責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與各單位的現實工作開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個過程的監(jiān)督者與管控者。行動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行為的直接發(fā)起人與現實任務的承擔人,其成員一般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者與實務工作人員。接納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行動引導及影響的主體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機制的重要構成元素。而配合主體主要是指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資源及優(yōu)質服務的團體。網絡空間轉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現實狀態(tài)及作用形式。網絡空間的自由性、開放性、虛擬性,讓人人權利平等,瓦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特定的身份定位,但摘掉身份標簽,去除中心化結構,并不完全說明或是標志著主體性的徹底消失?;诂F實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轉換過程中教育主體身份的裂變,急需重新在網絡空間中建立多元主體的身份肯定,加強其認同感。從身份的外在直觀到虛擬隱藏,實踐將成為保障多元主體身份肯定的根本。管理主體要積極順應權利平等網絡空間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服務管理作用,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分配及調整工作。行動主體既要使用網絡技術,更要融入到網絡空間中,從宏觀上把控網絡空間的動態(tài)信息,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話語權,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接納主體要形成客觀的理性思維,具備在多元網絡思想浪潮中自主分析辨別能力,在主流文化引導下,成為健康網絡社會的建設者。配合主體則要大力支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為其提供更加便利先進的技術、資金、管理及監(jiān)督等優(yōu)質服務,且能在特殊環(huán)境下,自覺肩負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責任,發(fā)揮科學正向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各個主體都應更新理念、勇于承擔責任,及時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及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行動來突出自身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價值及責任,從而真正獲得對自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身份的肯定及認同。
(二)建立多元主體的和諧關系
多元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得到自我身份的充分肯定,就可有效組織進一步的溝通互動,并在交流當中逐步建立和諧關系。網絡空間中含有海量信息,這些信息有著高速的傳導性,人們之間的交流是利用特殊網絡符號來進行的。只有在穩(wěn)定和諧的互動氛圍中,才能真正體現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其教育空間的組織與架構能力。在網絡空間中要想建立多元主體的和諧關系,就應高度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要確立統(tǒng)一目標。只有不同主體擁有明確且相同的目標時,才會產生相同的行為。統(tǒng)一目標實現能夠展現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與意義,激活多元主體之間情感神經,喚醒他們的認同感,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觀念,從而實施相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行動。這不僅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形式化向實質性跨越的關鍵階梯,同時也是建立多元主體間彼此信任、相互依賴、共同認可其關系結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顯著的包容性、開放性、動態(tài)性等特征,不同的教育主體有著各自想要實現的目標,但在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培養(yǎng)網民辯證思維、理性精神、維護網絡健康穩(wěn)定秩序等方面,各主體要具備共同的認識,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行動的正確方向。其二,確立實踐活動準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行動屬于原則性較強的社會范疇的實踐活動,需要設置多元主體共同遵循的規(guī)章制度。最后,提高實踐能力。建立多元主體的和諧關系,實際上是為了提高他們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行動的綜合能力。該項能力的重點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與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其中主體意識并不是常規(guī)網絡主體中強調的主體性,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具備的主體意識,能夠推動教育主體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自覺與主動。
(三)構建多元主體的協同體系
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關系是一項綜合性的項目,需要健全并優(yōu)化不同主體間系統(tǒng)協調機制。(1)建立健全領導機制。要加強黨的領導,做好頂層設計,改進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制度,充分發(fā)揮各基層黨組織的協同作用。(2)建立管理機制。主要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個部門以及有關單位,成立一支職能明確、任務清晰、工作高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團隊,確保管理方式能夠更好地適應網絡特點,激發(fā)各主體的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形成線上與線下的雙向統(tǒng)一管理。(3)建立深入機制。強化主體的積極參與意識,重視有關專業(yè)能力培訓,帶領各主體深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運行機制中,展開相應的實踐工作。(4)建立協調機制。利用協調機制確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體的協同導向力量以及其他方面的協同力量,完善多元主體的內部關系并激發(fā)其參與熱情,提高其主體意識,從而將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共同進行相應實踐活動。(5)建立共享機制。轉變傳統(tǒng)機械化的僵硬狀態(tài),改善以往資源外散的狀況,消除各主體之間的障礙,解決信息失衡問題,努力促進信息交流,加強資源的及時共享。(6)建立保障機制。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創(chuàng)造充足的內外條件,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結構的完善及作用發(fā)揮得到全方位的支撐與鼓勵。(7)建立評價機制。成立專門評價小組,探究與構建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指標,制定專業(yè)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動態(tài)性監(jiān)管與評測。(8)建立監(jiān)管機制。準確把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工作流程,及時發(fā)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良問題并加以整改,確保各主體之間協同關系穩(wěn)定、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華才,劉時新,張廷,等. 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 (05):81-87.
[2]周俊森.主體間性理論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高教學刊,2017(07):161-162+164.
[3]葛續(xù)華.主客體關系抑或主體間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再認識[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107-113.
[4]黃英燕,陳宗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5):61-66.
[5]劉曉慧,韓升.“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建構[J].理論建設,2015(06):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