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梅
【摘要】《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是楊蔭瀏先生所著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一部書。本文從《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結構安排、內容設置、“后記”部分的解讀以及“歷史的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運用幾個方面試圖對《史稿》作出一定的闡釋與解讀,并且認為楊蔭瀏先生對于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是我們青年研究者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關鍵詞】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歷史的民族音樂學”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學術研究領域的不斷發(fā)展,有關中國音樂史研究的書籍也出現(xiàn)了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以下簡稱《史稿》)在中國音樂史上仍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甚至難以被超越,是學習中國音樂史的必讀之書。最初閱讀這本著作,感覺其內容超過了自己當時的知識水平,讀起來有點費力,只是略讀了一下?,F(xiàn)已成為一名研究生,重新開始閱讀這本書,認真理解其中的內涵,對《史稿》有了新的認識與了解。
本人在認可《史稿》的學術價值的前提下,認為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史稿》也不例外。楊蔭瀏先生在寫作《史稿》之時正處于建國后我國存在一些錯誤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造成了所謂的歷史局限性,這一局限性使作者在思維分析中主觀的揉入了“階級斗爭”的色彩,不過這些也是能夠理解的,任何歷史時期的作品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以下是本人對《史稿》的一些解讀。
一、《史稿》的內容安排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共八編,又分為三十六章,每一章節(jié)的下面又細分了幾個本章節(jié)的相關問題。上冊包括了前六編,下冊是后兩編,上冊的歷史跨度是遠古至宋代,下冊是元、明、清三代。書的主體內容的前后又分別為“幾點說明”和“后記”。全書按照“編年體”結構的編排,通過目錄就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發(fā)展脈絡,以及每個朝代涉及的重要音樂現(xiàn)象、優(yōu)秀的音樂作家和音樂作品等。
《史稿》每一章的開頭部分都是“概況”,用來介紹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在第五編之前“概況”部分都是放在每一章節(jié)的開始部分,在第五編之后,則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jié),放在每編的開始部分?!案艣r”主要是闡述本章所講述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從宏觀上對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政治制度、各階層的狀況以及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情形進行概述。這反映出作者受當時唯物史觀的影響,將音樂史放在一種大文化的歷史中來敘述,更加全面地闡釋了該時期的音樂發(fā)展狀況,同時也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該時期音樂的發(fā)展。在每一編的最后部分是“結語”,這一部分是對整篇的總結,作者的敘述有長有短,有的只有短短幾行,有的卻有幾個大段,在這一部分可能還會講述一些事項來加以解釋,有助于讀者從整體上把握該時期的音樂在中國古代音樂歷程中的影響與發(fā)展。
二、大量的資料,豐富的內容
《史稿》中涉及的研究范圍很廣泛,并且運用了大量的資料,內容非常之豐富,是其他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涉及到如歷史學、考古學、音韻學等多個學科。相較其他同類書籍,如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鄭祖祥的《中國古代音樂史》、金文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王允祈的《中國音樂史》等,單從目錄上就可看出《史稿》在篇幅與內容上的不可比擬性。作者對于知識的探索與考究也是值得我們稱贊和學習的,如書中對“相和大曲”中“解”的分析,作者對它的解釋不是僅僅解釋為“章”,而是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得出“解”的六大音樂特點,還有《諸宮調》所曾描寫過的內容匯總以及對唐燕樂二十八調的詳細解析并做成表格呈現(xiàn),反映出作者追求學問的深度。
從附錄中可以看到,曲例索引84例,圖片索引134例,真正做到了“有音樂的音樂史”。書中大量的譜例資料,無論是打譜解意的古譜還是搜集整理的民間音樂曲譜,作者都做了注釋,體現(xiàn)出作者“曲調考證”和“逆向考察”的研究理論,即通過今天依然存活的傳統(tǒng)音樂,去考擦、驗證古代音樂。譜例從音樂本體的角度反映音樂的歷史發(fā)展,是音樂史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圖片能夠更直觀地展示古代樂器的樣貌、樂隊和樂舞的形式、摹本、人物、曲譜等,這都有助于讀者更直觀、立體地了解古代音樂。
《史稿》中還有大量的整理匯總表格,分析何天承新律的音程關系表格、隋《七部樂》《九部樂》與唐《九部樂》《十部樂》對照表、隋唐《九、十部樂》所用樂器表、唐燕樂二十八調表、依宋仁宗《景祐樂髓新經》列八十四調表、南北曲字調配音表等,以及作者對《詩經》《楚辭》的分析,我們都知道在過去它們是“音樂作品”,但由于樂譜的失傳,現(xiàn)在我們很難辨析它們的曲式結構,但作者認為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去分析它們曲式結構的理由,作者通過文字對它們作了非常細致的曲式分析。由此可見,作者擁有廣闊并且深厚的知識量,并且對專業(yè)知識熟練的掌握,還有作為一名學者苦心專研的態(tài)度,才能夠將這大量的資料文獻整理匯總,并進行深入解析,最后呈現(xiàn)給讀者。
三、“后記”部分解讀
(一)作者的反思
作者認為《史稿》中還存在很多缺陷,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不夠深入和對古代音樂史料,特別是古代音樂本身,未能夠過多地親身接觸和親自體驗加之對其理解不夠滲透,這也體現(xiàn)出作者善于反思和作為一名學者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
(二)中西文化結合的理念
后記部分作者簡單講到了中樂與西樂的結合問題。王光祈先生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認為應當重視西方音樂,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研究發(fā)展中國音樂。由于楊蔭瀏先生曾系統(tǒng)地學習過西洋樂器和音樂理論,也接受過中國音樂教育,因而在中西方文化教育背景下,作者主張中西方結合的理論觀點,認為可以參考西方的作曲理論,但不能依賴。作者以節(jié)奏為例,說用西方的節(jié)拍形式來解釋中國音樂中的板眼,其實并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中國在運用節(jié)奏方面的實際情形。這一觀點也可從《史稿》中的譜例運用中得出結論,書中的譜例大多采用簡譜進行記錄,而沒有使用中國的減字譜和工尺譜,對古琴曲《酒狂》也是減字譜和五線譜結合運用,可能作者也考慮到大多讀者對于減字譜和工尺譜的認知要少于簡譜和五線譜,這樣做也是為了更好地讓讀者閱讀和理解。
(三)實踐的重要性
作者認為,音樂史雖然屬于理論,但理論認識也是來源于實踐的。對待史料我們需要用實踐不斷地去檢驗和證實,在實踐中加深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實踐中獲得新的材料,補充和充實史料。作者也反思自己太過依賴書本而未能親身去實踐體驗。作者的這一觀點,對于現(xiàn)代研究者也很重要,啟示研究音樂史的后者,不能光依靠歷史文獻中的記錄,而是要與活態(tài)相結合,親自去實踐,這也反映出作者孜孜不倦的求學態(tài)度。
(四)寫作的社會歷史條件
作者講到“研究音樂史,今天的條件是好極了?!弊髡叻治隽水敃r寫作的社會環(huán)境,解放之后,無論從社會政治還是研究團隊的專業(yè)性方面,都更有利于音樂史的研究,但作者面對音樂史研究這樣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學生。說明作者認為自己和研究團隊還應該不斷地學習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這項研究。這也是作者一直秉承的謙虛、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啟示后來的研究者要加倍努力,積極地看待我國音樂史研究的發(fā)展前景,作者對于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和對未來的期望,是值得每一位研究者認真思考的,如何對待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工作。
四、“歷史的民族音樂學”方法論
近日讀到項陽先生寫的《接通的意義——傳統(tǒng)·田野·歷史》,提到音樂學界音樂史學與傳統(tǒng)音樂相結合的“歷史的民族音樂學”的方法論,我認為和楊蔭瀏先生所提到音樂史不能僅僅依靠書本知識,而是要進行實踐,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楊蔭瀏先生的寫作中,也確實是這樣去做的,還記得每一篇開始的“概況”,是對古代各朝代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和項陽先生提到的“傳統(tǒng)音樂接通歷史,在各有側重的視角下進行綜合、立體的研究,從而把握真正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內涵”的方法論是一樣的,只是之前沒有這種學術理念的稱謂?!皻v史的民族音樂學”最早是由Rich-ard Widdess先生提出的,留美學者鄭蘇首次將這種學術理念介紹到中土。這也是解決中國古代音樂史“啞巴音樂史”的有效途徑,將歷史文獻中記錄的形態(tài)與當下傳統(tǒng)的某些活態(tài)接通,在《史稿》中,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曲譜,因此也被稱為“有音樂的音樂史”。這也為我們今后的民族音樂、傳統(tǒng)音樂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M].臺北:臺北樂韻出版社,1996.
[3]孔培培.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3(03):38-49.
[4]項陽.接通的意義——傳統(tǒng)·田野·歷史[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1):9-20,4.
[5]鄭祖襄.一部仍具學術價值的“舊著”——談楊蔭瀏先生的《中國音樂史綱》[J].中國音樂學,1999(04):21-29.
[6]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2017 (01):5-9.
[7]梁茂春.楊蔭瀏采訪錄[J].中國音樂學,2014(02):9-25.
[8]田可文.百年歷程:中國音樂史著作的撰寫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7(04):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