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蘇派教育的德育內涵與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

      2018-05-14 16:31夏曉青徐秋生張東
      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資助工作德育

      夏曉青 徐秋生 張東

      摘要:蘇派教育把培養(yǎng)“真、善、美”全面而自由的人作為價值追求,重視人文關懷,倡導素質教育,關注人的內心世界,注重生活教育基礎上的實踐教育,強調知行合一。將蘇派教育理念融入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實踐中,以培養(yǎng)全面的人為資助工作的德育目標,以“注重人文教育”為資助工作的德育方式,以“加強生活關懷”為資助工作的德育起點,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對蘇北、蘇中、蘇南六所高職院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研究樣本,分析當前高職院校資助工德育功能實踐過程中的難點,提出要從明確多維度人本化的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則、搭建復合式的生活化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實踐平臺、建立立體式的多樣性資助工作德育長效機制。

      關鍵詞:蘇派教育:資助工作:德育

      蘇派教育,和“京派”、“海派”、“浙派”一樣,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區(qū)域教育文化流派,蘇派教育起源于近代魏源、陶行知、黃炎培等教育家,它主張人文關懷,倡導素質教育,注重實踐教育,強調知行合一。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人生發(fā)展。如何合理有效地發(fā)揮蘇派教育的特色,通過教育引導,發(fā)揮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關系到江蘇省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內涵式發(fā)展和特色創(chuàng)新定位,更關系到省內資助工作德育功能實效性的發(fā)揮。本文以蘇派教育理念為理論基礎,將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等地六所高職院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作為研究樣本,采取問卷調查和走訪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分析“蘇派教育”理念與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融合的現狀,并就兩者融合的方向和路徑進行探析。

      一、蘇派教育的德育內涵和時代定位

      蘇派教育根植于江蘇這塊人杰地靈的土壤,承載著江蘇獨特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地理特點,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的支撐,如春秋的吳文化、漢朝的楚漢文化、六朝的建康文化、隋唐的揚州文化、明朝的金陵文化等等,金源書院(溧陽)、龜山書院(常州)、明道書院(江寧)、學道書院(蘇州)等各個著名書院與府州縣的儒學、義學等共同構成了良好的江蘇教育體系,程顥、程頤、顧憲成、張謇等學術大家不斷涌現;近代,隨著魏源與林則徐鎮(zhèn)江會面后,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江蘇教育近代化的大幕拉開了。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推動了江蘇近代教育體系的形成,近代蘇派教育家陶行知、黃炎培、陳鶴琴等將歐美的先進教育理念引入江蘇,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提出了如生活教育、職業(yè)教育、活教育等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對當代江蘇教育的影響非常深遠,在江蘇“和而不同”、“開放包容”、“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化熏陶下,當代江蘇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一)教育真、善、美的人

      在東方滋養(yǎng)、傳承,西方借鑒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蘇派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不是把“血、肉都趕跑了的死教育”,教育是活的,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要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真、善、美”的活人,它首先要讓受教育者認識到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人發(fā)展的動力:一個人活著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質的社會公民,而不是做什么專業(yè)、做什么職業(yè)、做什么事業(yè)?!奥殬I(yè)教育”、“生活教育”、“活教育”、“務實教育”等一個個教育大家所倡導的蘇派教育理念,最終都是通過啟發(fā)人民對人生價值的反思,從知、情、意、行等方面使受教育者明確自由而全面的人生目標,成為一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敬業(yè)奉獻、勤儉自強、團結友善的社會主義社會公民。從20世紀30年代起,蘇州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提倡“公民教育”,他認為“普及教育是使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獲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各種功課有個總目標,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嚴格說起來,進小學中學大學都不是去讀書,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是為了做社會的合格成員,國家的合格公民”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養(yǎng)成“自主”、“自立”和“自動”的共和國民。

      (二)基于生活的實踐教育

      從近代蘇派教育的發(fā)展進程不難看出,蘇派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性,反對將理論的、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分開來,主張在真實的生活中搭建理論與實踐溝通的平臺,構建生活與教育的共同體,將學校教育與改造自然、改造社會聯(lián)系起來,擴大學校教育的范圍,從大自然、社會和群眾中汲取營養(yǎng),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看、能想、能問、能做,勤于思考,勇于懷疑,善于表達,敢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主張“教學做”合一,教育是共同成長的活動,其本身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他主張“社會即學?!?,“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生活之處就是教育之所:教育家黃炎培認為,“四十年新教育,最大吃虧,就是和社會生活脫離……職業(yè)教育須為大多數平民謀幸?!殬I(yè)教育是絕對不許關了門干的,也絕對不許在書本里討生活的”。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倡導“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務實的教育思想,主張“知行并進”、“以實踐為主要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他認為職業(yè)教育要尤其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教育要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適應,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

      (三)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的人文教育

      蘇派教育一直將“人”放在教育的中心,認為教育要在尊重、順應人的本性和自然發(fā)展的基礎上,關愛人、關心人、尊重人:教育不只是傳授技能,傳播專業(yè)知識,更應該關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人文教育,解放人的思想,不斷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潛能,使其健康、茁壯、全面發(fā)展。教育家陶行知認為解放思想是基礎,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是目的,創(chuàng)造就是由行動引發(fā)思想,從思想解放產生新的價值,通過創(chuàng)造力教育使人的生命得以自由的發(fā)展成長。他所倡導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解放教育”等都提到要通過加強人的精神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擺脫傳統(tǒng)死讀書式的四書五經的教育方式,解放人民的思想。他將創(chuàng)造性活動滲入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甚至將開拓和創(chuàng)造看作人的真正價值。

      二、蘇派教育中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理論特質

      (一)以“培養(yǎng)全面的人”為資助工作的德育目標

      大學生資助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同樣承擔著培養(yǎng)人的功能。學生是資助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資助工作的價值所在。資助工作表面上要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yè),本質上是要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幸福善良的社會人,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資助工作作為一種隱性教育方式,要關注人的價值、人生意義、人的自由和尊嚴,通過物質載體向學生傳遞一種價值精神,通過對個體生活的關注,引導學生個體健康成長與發(fā)展,挖掘個體的潛在價值和優(yōu)秀品質,通過個體價值的實現,實現資助工作的社會價值。高職院校的學生受到生源層次和年齡層次的限制,需要在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引導建立上下功夫,資助工作要以豐富人的心靈世界,喚醒受教育者特別是受資助者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真、善、美”的人作為德育工作的目標: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人的價值的尊重,德育倫理的培養(yǎng),完善人格的塑造等都應成為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題中之義。

      (二)以“注重人文教育”為資助工作的德育方式

      資助工作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從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和自我完善及發(fā)展入手,注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吧罴唇逃?,關注生活本身的變化,關注個體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經歷,不僅要了解個體過去的生活狀態(tài),還要關注個體現實的生活,發(fā)揮資助工作德育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為個體今后更好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現實生活中的大學生,除了物質生活以外,由情感構建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也很重要。資助工作要兼顧不同學生多層次的生活需求,挖掘學生不同的情感需要,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資助工作中,將單純的物質關懷變?yōu)槿诵曰挠腥饲槲兜年P心、關懷,搭建個性化資助工作體系,提高受助者對資助工作的心理認同感。在保證程序公正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實現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關注每個學生的生理、心理需要,結合他們的認知差異,為他們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營造空間,開發(fā)其潛在優(yōu)勢,引導不同主體實現多樣的價值需求。資助工作不是單純的物質幫扶,更是一項德育工作,要避免采取單純的灌輸式教育,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對話,實現心靈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挖掘個體潛在的創(chuàng)造潛能。

      (三)以“加強生活關懷”為資助工作的德育起點

      資助工作本身體現了對人的現實生活關照的回歸,關注人的生存狀況,關注人的物質需求。加強生活關懷是從人最基本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體現了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基礎條件。資助工作作為高職教育的一種方式與顯性的專業(yè)教育不同,它更具有內在性,通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盡可能地幫助其完成學業(yè),通過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的激勵,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更好的成長發(fā)展,看似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某一特殊群體給予一定的物質幫扶,但實際上并不能簡單理解為困難幫扶。通過對受助學生的生活關懷,傳遞給學生的除了單純的物質財富,更多的是一種自強不息、勇于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敢于不斷超越自己的生命精神,這也是引導大學生形成完善人格和優(yōu)秀道德品性的德育起點。

      三、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實踐過程的難點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對江蘇六所高職院校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540份,回收535份,其中有效問卷528份。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整理,初步分析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實踐過程中的難點。

      (一)資助觀念片面單一化,忽視長期育人目的

      當前,如何公平分配巨額的資助資金,成為各個高校資助工作的重心。各個高校都根據相關政策制定了詳細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評定等級,認定程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體負責資助工作的輔導員也往往十分重視資助材料的審核,如是否有三級民政部門的蓋章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學校管理部門對資助工作的考核重點也放在了貧困生檔案、數據庫是否齊全,獎助減免補貸等各類材料是否報送及時、準確等管理階段,對實質性的德育教育因為難以量化,所以涉及較少;同時,由于這些現狀也導致了不少高校一味強調資助工作的力度,忽視了資助過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受助學生的誠信意識、規(guī)則意識、感恩精神等都有待提高。對受助學生誠信意識的調查中,有26.3%的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件無所謂的事情,有11%的學生表示很正常,自己也有過作弊行為:在受助學生服務社會情況的調查中,55%的學生僅僅偶爾參加過志愿者活動,17%的學生雖然有意愿,但從未參加過,只有不足23%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以上現象,究其原因是在實際開展資助工作階段,學校資助管理部門、具體負責開展資助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重視形式化的審核,追求程序上的公平、公開、透明,忽視資助理念的輸入和德育實效的輸出:而受助學生對資助的內涵知之甚少,資助工作變?yōu)楹唵蔚纳暾堃辉u議一得到過程,缺少對政治政策的解讀、道德倫理的熏陶、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人生發(fā)展的引導:將資助工作的德育觀念僅僅停留在資金的分配和使用上,將資助與育人分離,或者在資助的德育工作上走個過場,并未挖掘資助工作的德育內涵,尚未認識到資助工作在人的價值培養(yǎng)和引導方面的重要意義。

      (二)資助行為片面物質化,缺乏人文關懷

      當前資助工作存在著片面重視物質資助,忽視精神幫扶、心理輔導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缺乏人文關懷的現象,甚至認為只要解決了經濟問題就解決了學生的所有問題,將物質幫扶與人文關懷脫節(jié)。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表面自信,內心自卑,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家庭經濟困難的狀況,又怕自己不夠優(yōu)秀讓別人瞧不起,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固守陳規(guī)。對三年后畢業(yè)即將走入社會的高職學生來說,一時的困難幫扶只是“授以魚”,而給予他們合理的就業(yè)指導,進行有效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提升他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才是“授以漁”的過程,不足30%的受調查學生完成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65%的受調查學生表示沒有完整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資助管理部門對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指導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的不重視,也影響了學生對此的態(tài)度。46.9%的受調查學生對就業(yè)指導培訓持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表示如果有其他事情沖突,就會放棄參加就業(yè)指導培訓,甚至有5.7%的受調查者認為就業(yè)指導培訓毫無意義。

      (三)資助過程片面簡單化,難以實現真正有效的資助

      問卷調查過程中,對貧困生認定困難、資助資金不足、評選制度不完善、受助學生存在信用危機等資助工作過程的問題,受調查學生認為最大的問題是評選制度不完善(34.4%),接下來依次是受助資金不足(24.6%),貧困生認定困難(22.5%)、受助學生存在信用危機(18.5%)。基于客觀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資助評選制度是資助育人功能得以發(fā)揮的重要前提,也是應該貫穿資助工作全過程的基本原則。目前在高校資助評定工作中,盡管很多高校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做了細致、具體的規(guī)定,但大多是描述性的表達,沒有量化統(tǒng)一的標準、尺度的把握還是要靠輔導員的工作經驗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尤其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因為恰逢新生報到入學的時間節(jié)點,對于基層輔導員來說有大量瑣碎、繁雜的事情,加之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對全體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更無從得知學生獲取貧困生證明材料的真實過程,只能依據學生提供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上所描述的情況予以評定;對于評議小組的成員(主要指班級同學)因為剛剛入校,彼此之間都不熟悉,班級評議更多的是走過場。另一方面,不少高校資助部門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時間緊,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任務是否下達,名額是否分配完,材料是否按照規(guī)定的要求填寫并上交等結果的管理上。毋庸置疑,加強結果管理是提高資助工作效率的必要途徑,但是基于實踐,符合實際的過程控制才是保障資助工作公平、公開、公正、透明的重要基礎。

      四、蘇派教育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實踐的啟示

      (一)明確多維度人本化的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則

      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人作為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中心,明確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將資助工作看成是一個物質幫扶一心理關懷一精神交流一文化傳播一價值引導的互動過程,幫助高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改善心理問題,豐富精神世界,完善人格品質。將物質幫扶,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求學階段的后顧之憂,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們能安心讀書作為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第一維度:將心理關懷、精神交流,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擁有勇于克服困難的心理素質,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使他們有直面各項人生困難和窘境的完善的心理品格是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第二維度;通過資助工作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樹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兵和典范,發(fā)揮資助工作的隱性教育功能,輻射廣大高職學生,幫助廣大學子尤其是受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培養(yǎng)“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品質,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作為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的價值歸宿,這是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第三個維度,也是根本目標。

      (二)搭建復合式的生活化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實踐平臺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運用spss數據分析法仔細分析了受調查學生的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等在誠信、勤儉、自強等方面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發(fā)現不同性別之間在消費習慣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勤儉方面、蘇南,蘇北、蘇中學生在契約精神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由此可見,增強學生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效果,教育者就必須搭建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功能的實踐平臺,要立足江蘇,經濟資助與心理幫扶、實踐幫扶、發(fā)展幫扶等相結合,搭建面向全體、分類施教、分層幫扶的資助工作德育功能實踐平臺,結合專業(yè)、強化實踐,尊重受助者的主體地位,考慮到不同生活成長環(huán)境的學生對資助活動德育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不同,深入分析受助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平等資助的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方法,通過雙向交流,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喚醒主體意識,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運用生活化的關懷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資助育人要堅持與其他育人工作協(xié)同推進,匯聚培養(yǎng)合力。

      (三)建立立體式的多樣性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長效機制

      在調查過程中,受調查者對“除了經濟資助哪種方式對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有效”的排序依次是:心理輔導(33.8%)、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29.5%)、技能培訓(22.5%)、學習指導(14.2%)。由此可見,高職院校要意識到資助工作要以經濟資助為支點,開展多重性質的資助德育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發(fā)揮團結友善精神,建立朋輩互助體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升自己解決困難的實際能力;通過建立志愿者積分銀行,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獲得幫助的同時反哺社會,服務社會:培養(yǎng)受助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幫助他們進行合理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提升就業(yè)擇業(yè)的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誠信教育,提高契約精神;建立有效的助后監(jiān)督體系,通過外力監(jiān)督保障受助學生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品質。將資助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豐富資助內容、創(chuàng)新資助方法、強化資助工作者隊伍建設、改進幫扶措施,推進經濟資助、心理幫扶、實踐幫扶等形式緊密結合,突破資助育人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建立立體式的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德育長效機制。把完善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教育體制機制作為加強高校資助工作的支撐點,著重在資助工作中集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要素與資源,統(tǒng)一領導、齊抓共管、開放合作、全員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資助育人工作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要不斷挖掘資助體系的德育資源,發(fā)揮地方教育理論特色,明確育人標準,找到當前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挖掘地方教育資源優(yōu)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資助育人體系,發(fā)揮資助工作潛移默化的德育功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腦、入耳、入心、入行”,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資助工作德育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對受資助學生群體感恩教育的思考
      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全員育人模式下的困難生資助工作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的探討
      新建本科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實踐與分析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探索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玉屏| 航空| 壶关县| 盐边县| 精河县| 秀山| 乌鲁木齐县| 乐安县| 大丰市| 安义县| 宁明县| 油尖旺区| 汽车| 光山县| 宣汉县| 秀山| 花莲县| 伽师县| 托里县| 建德市| 兴文县| 永修县| 靖边县| 宝兴县| 盐城市| 会同县| 靖江市| 新蔡县| 沐川县| 韩城市| 金秀| 图们市| 靖宇县| 秦安县| 林口县| 民勤县| 临沧市| 巴青县| 玉溪市| 龙泉市|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