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娜
【摘要】在小學高段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已接觸了大量存在的客觀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是小學未加工狀態(tài)的美或丑狀態(tài),而創(chuàng)編階段就是由學生主導將這些感情選擇性地轉化為音響的過程,最后達到內容物化的結果。本文就當下音樂合作創(chuàng)編活動的現狀,淺談幾點音樂創(chuàng)編活動的具體情況。
【關鍵詞】小學高段音樂;合作創(chuàng)編活動;創(chuàng)新;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迎合學生擅長的特質,拉伸合作學習的自由度
(一)轉變觀念
改變過去固有的小組合作認識。合作學習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學習,可以是討論,也可以是創(chuàng)作,演,唱,合奏皆可,甚至是音樂游戲等,它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固有模式,不一定是歌曲學唱后的表演,也不一定是聆聽課堂中的問題討論。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相互間的作用,鼓勵生生合作學習、相互帶動學習。在活動中,教師只要掌握各種資源的調配權,平衡小組間的自由發(fā)揮即可。
(二)改變交流
音樂是一種情感交流的過程,需要情感的參與,需要通過大量的聽覺來感受、培養(yǎng),這樣的音樂才能為自己的心靈產生震撼,教師才能用這種感受引導學生被音樂感動。
(三)掌控分寸
“敢想,敢說,敢做”的氛圍固然重要,但小組成員的表現不一定是全員參與的?;蛟S是部分成員得到了滿足,而沒有參加表演的成員看到其他同學具有令人羨慕的藝術才能,也許會急于尋求“表現”。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關注個別突顯學生的音樂表現外,也要學會掌控“異類”學生的情況,及時引導這部分學生,或有序參與,或安靜聆聽,使之明白什么是音樂素質,什么是團隊精神。
二、豐富學習活動的內容,提高合作學習的吸引力
除了原有比較常見的的歌詞合作創(chuàng)編、舞蹈合作編創(chuàng)、演唱形式創(chuàng)編外,我們也可以將音樂要素提取,作為創(chuàng)編活動的“輔材”。
(一)節(jié)奏、節(jié)拍的創(chuàng)編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以要求小組在歌詞不變的情況下,將節(jié)奏進行變化,把歌曲改變得更貼近當下學生的演唱方式。還可以加入“說唱”風格,如歌曲《龍的傳人》,一個固定的節(jié)奏,將歌詞時而快速,時而舒緩,進行不同的變化處理。
(二)音樂角色的創(chuàng)編
我們書本中的歌曲或欣賞曲,很多都帶有故事背景,如《彼得與狼》它是一首交響童話,根據俄羅斯同名童話寫成。學生可以組成6人一組,并各自擔任其中一角色,聽音樂片段,做即興表演。
(三)音樂聲效的創(chuàng)編
當下的學生對網絡游戲一定不陌生,其中的音樂聲效也是多種多樣,讓學生充滿好奇而又喜歡。在音樂學習中,我們可以將這些瑣碎的音樂小片段加入創(chuàng)編活動中,讓學生自己來揭開這種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音樂面紗,讓其發(fā)揮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推動課堂角色的轉換,創(chuàng)新合作學習的方式
高段的學生正是處在這些“更多”想法與行動的交接處,要想“自主”當然還得教師的“指導”,但角色的互換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應該慢慢地將教師作主轉變?yōu)閷W生自主。合理分組是創(chuàng)新合作學習方式的第一步。
(一)分組“隨意”而不“隨性”
高段的學生對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厭怠之感,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合作的效率。因此,教師可靈活改變合作小組的形式,如興趣愛好相同的組成合作小組(聲樂小組、器樂小組);還可以是好伙伴組成一組等??此啤半S意”組合,其實都是有規(guī)可尋。
(二)參與“分層”而不“分化”
小學高段的學生思維從質量上分析已經存在層次性,有的屬于大眾化,我們在課堂上的進行簡單表揚都是針對這類型的居多;有的進入了誤區(qū),出現思維偏頗,學生就會隨意起哄,打岔;有的則代表獨有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在此,我們要將學生的表現細致化、層次化。
(三)評價“簡潔”而不“簡單”
評價的方式方法有很多,關鍵在于十二個字:“適當準確、適時得體、不缺不濫”。這里就有個“度”和“準”的問題。第一,學生的創(chuàng)編富有創(chuàng)見性或者標新立異時要給予適度的激勵評價;第二,當學生的個體表現異于平常時,例如一個平時不怎么發(fā)言的學生主動舉手發(fā)言時,不論回答結果如何,均應做準確而又積極的表揚;第三,課堂氣氛不活躍時、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不佳時,我們也可以用激勵的話語和評價手段及時調動整體學生的參與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