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誠然,身處新時代,人人都有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和強烈向往。但裹挾于“出名要趁早”的嘩然輿論,糾結于“出人頭地是正道”的百般紛紜,不少家長在如何正確科學培養(yǎng)孩子方面日益亂了章法、失了定力。
一個明顯的表征,即是心態(tài)變得浮躁,情緒呈現焦慮,認為咱家的孩子“獨一無二”,咱家的孩子就應該比他家的孩子更加優(yōu)秀,更加出類拔萃,更加卓爾不群。由此家長的著急、焦急、火急,順勢延展,讓自家孩子也不同程度受到本不應該受到的“傷害”,乃至家庭關系緊張,極端時父子、母女反目成仇,水火不容。
可憐天下父母心。實事求是地說,“望子成龍”的心情,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只是社會階層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當下,如果還是一味固守“成龍”的傳統(tǒng)理念、舊有思維與原始目標追求,便顯得落后、老套與庸俗。
事實也是如此。在今天相當一部分家長眼里,所謂的“望子成龍”,不是希望子女能夠早日在仕途上有所起色,乃至“連升三級”,就是躋身所謂的國企、外資企業(yè),能夠年薪數十萬、上百萬。一言以蔽之,要么有權,要么有錢,當然能夠名利雙收則最好。顯然,這種“望子成龍”的渴求、期盼,仍然沒有走出世俗的認知,與新時代呼喚要求的新氣象、新理念、新思維格格不入。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币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傳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夙愿。與其越俎代庖、拔苗助長,甚至恨鐵不成鋼地“望子成龍”,倒不如“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回望自己彼時的人生道路與生存軌跡,進而靜下心來“望子成才”。
望子成才,就是助力子女身體、心智健康發(fā)育成長,最終能夠在社會上自食其力。一些時候,某些家長心急火燎,硬逼著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去沖刺,崇尚“如果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結果適得其反,孩子不但學習成績上不去,竟然邯鄲學步,連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蕩然無存,弄得老大不小的年齡還得時時向父母伸手,淪為十足的“啃老族”。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由“望子成龍”轉向“望子成才”,既是底線思維,也是問題導向,有利于孩子在輕松、自由、快樂的家庭氛圍中,逐漸成長為有擔當、有主張、有能力的獨立“社會人”。
望子成才,就是篤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樸素道理,順應孩子的天資稟賦、興趣愛好、獨有特長,著力將其培養(yǎng)成為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才,乃至權威、專家。“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尤其實施人才強國與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新時代,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換言之,讓孩子掌握一門技能,成為頂呱呱、響當當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同樣既能“光宗耀祖”,也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
望子成才,就是允許、包容、鼓勵、贊賞自家孩子不走尋常路,“我的地盤我做主”,通過自己的選擇與打拼、積累與精進,“一枝紅杏出墻來”,成為讓人驚詫的“怪才”、使人艷羨的“奇才”。譬如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學子賣豬肉,人家不僅能夠用肉眼不差分毫地估算出每份豬肉的重量,而且還能夠厚積薄發(fā),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既出版專著又擔綱導師,以別一種方式解讀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價值實現方式與人生意義通達路徑。由此,條條大路通羅馬,“成龍”的形態(tài)千千萬,完全沒有必要去擠“獨木橋”,去東施效顰,到頭來“人又吃了虧,戲還不好看”。
思路一變天地寬。由“望子成龍”轉向“望子成才”,一方面,父母不受累、孩子少遭罪,另一方面,孩子照樣能夠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由此,“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大家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何其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