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黃某委托海門市某中介出售自己名下位于海門市靜海新村的一套房屋。很快,李女士看中了這套房屋。經(jīng)過中介的牽線,黃某和李女士就該房屋買賣達成了合意,兩人在中介簽訂了《售房協(xié)議書》。雙方在協(xié)議中約定:黃某(甲方)將該房屋出售給李女士(乙方),總價為104萬元,過戶費用由李女士承擔,同時該合同第13條附說明“甲方凈拿104萬”;乙方同意向甲方交納定金5萬元,余額中的41萬在過戶之日支付,58萬元貸款直接到甲方賬上。
至此,本應皆大歡喜,未料隨后的發(fā)展卻再起波折。到了雙方依約來到行政審批中心不動產(chǎn)登記處當天,準備辦理相關過戶手續(xù),又因“個人所得稅由誰來負擔”的問題再起爭執(zhí)。李女士堅持認為,個人所得稅一般由得利者個人自行繳納,這既是法律規(guī)定,更是交易慣例,再讓她出個人所得稅肯定是不合理的。
此后雙方溝通陷入僵局。于是,李女士一紙訴狀將黃某告上了海門市人民法院,訴請解除雙方售房合同并由黃某支付違約金20.8萬元。
海門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根據(jù)個人所得稅相關法律、法規(guī),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固然應當是房屋出售方,但根據(jù)交易習慣,二手房房屋買賣合同中廣泛存在買賣雙方對個人所得稅的實際承擔人進行約定的情況,社會公眾對“凈拿”概念亦有普遍的共同認知,即由買方承擔所有的交易費用。《售房協(xié)議書》約定了違約金為房款總價的20%即20.8萬元,考慮2017年二手房交易市場行情及黃某關于其損失的陳述,對合同約定的違約金予以適當減少,酌情確定為5萬元。李女士作為違約方,已支付購房定金5萬元,為減少雙方訴累,該款抵作李女士應支付的違約金。
李女士不服,向二審法院提起上訴。南通中院經(jīng)審理維持了原判。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