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鵬,尉 霞,田二云
我國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關于災害護理救援與教育的學術交流及相關研究相繼開展[1-3]。2014年,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了國際重型救援隊復測[4],這對我國災害救援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災害護理救援學科體系,關于災害護理教育的內容及形式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2]。本研究通過對某部醫(yī)院護理人員的災前準備階段、減災階段、災后評估階段進行調查,了解護士的整體救援水平,研究影響災害護理救援準備度的相關因素,為開展災害護理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 于2015-08至2015-09,對某部醫(yī)院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年齡23~40歲,其中20~27歲36人(37.5%),28~32歲42人(43.8%),33~40歲18人(18.7%);中專及大專34人(35.4%),本科及以上62人(64.6%);工作年限5年以下40人(41.7%),6~10年40人(41.7%),10年以上16人(16.6%);護士或護師66人(68.8%),主管護師及以上30人(31.2%)。入組標準:(1)該院注冊護士;(2)工作年限≥1年;(3)自愿參加本調查。排除標準:在編不在崗的護士。
1.2 方法 采用便利抽樣法,在全院護理人員大會后向各科室護士隨機發(fā)放問卷,在護士知情同意后填寫調查問卷,完成問卷平均用時30 min。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工作科室等。
1.2.2 災害準備度評估量表(disaster preparedness evaluation tool,DPET) 本研究選用的量表是由Bond和Tichy以災害護理能力為理論框架而制定[5],測量護士在災害發(fā)生前備災、災害的應對及災后恢復3個時期的準備度水平。分為災害準備階段(25個條目)、減災階段(14個條目)、災害評估階段(6個條目),共包含45個條目,每個條目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根據Likert 6級計分法,分別計1~6分,總分45~270分,根據得分對災害準備度進行評價[5,6]。按照條目均分,將護理人員災害準備度分為較差(1~2.99)、中等(3~4.99)、好(5~6)三個級別。
本研究共發(fā)放106份問卷,回收100份,回收率94%;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
2.1 一般資料 護士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參加調研的護士一般資料
2.2 災害準備度不同階段得分情況 災害準備階段平均分為3.34±0.951,減災階段平均分為3.22±1.062,災后評估階段平均分為3.15±1.173,45個條目的平均分為3.28±0.97。災害準備階段得分最高,減災階段次之,評估階段得分最低,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2.3 災害準備度的影響因素 (1)男性災害準備度總分為2.70±0.74,女性為3.30±0.97,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工作年限上,5年以下災害準備度總分為2.70±0.80,6~10年為3.11±0.68,≥11年為3.62±1.14, 三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工作年限護士在減災階段和災后評估階段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不同學歷的護士災害準備度總分、減災階段以及災后評估階段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災害準備階段,主管護師及以上為4.02±1.26,護師為3.16±1.04,護士為3.06±0.66,三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本科及以上災害準備度總分(3.53±1.03)高于中專及大專(3.14±0.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護士災害準備度現狀 本組96名護士中,45個條目得分平均分為3.28±0.97,提示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總體中等偏下水平。近1/2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較差水平(2.50±0.31),接近1/3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中等水平(3.31±0.26),只有1/4護士災害準備度處于較高水平(4.67±0.64)。這與國內外的相關調查[7,8]結果一致。2008年以來我國災害醫(yī)學救援體系研究及護理學術交流得以重視,但與世界災害護理的發(fā)展相比,還有一定差距[9]。文獻[10]報道,我國護士尚未接受正規(guī)災害護理教育和繼續(xù)教育培訓,勢必會影響護士的災害準備工作的開展。
3.2 災害準備度影響因素
3.2.1 工作年限 不同工作年限護士災害準備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護士工作年限越長,災害準備度得分越高。這與路俊蘭和吳迎艷[11]研究結果一致。工作年限越長,接受災害培訓及繼續(xù)教育的機會越多,災害護理相關的知識技能儲備也越豐富。李玉樂等[2]研究顯示,護士災害準備度得分的高低與是否在本科護理課程中或繼續(xù)教育課程接受過災害教育呈正比。護士在長期的臨床護理工作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和穩(wěn)定成熟的心理素質,這使他們在災害發(fā)生時能夠臨危不亂,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護士臨床工作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能夠促使其災害準備度得到相應的提升。
3.2.2 學歷 不同學歷的護士在災害準備階段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學歷較高的得分也高,與楊雅娜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高學歷的護士經歷長期、系統(tǒng)的學習和考核,在學習階段更有機會接觸有關災害救援護理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演練,對災害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對災害相關護理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面對災害時也會信心十足。
3.2.3 職稱 災害準備度得分高的都是職稱較高的護士,與路俊蘭和吳迎艷[11]的研究結果一致。根據我國現行的職稱評定制度,職稱晉升成功與否,與護士的學歷和臨床業(yè)務素質及科研能力有直接關系。臨床護士在工作中要想晉升職稱,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從各個層面不斷地提升自己。職稱越高,表明該護士的綜合素質越高,知識和技能越全面,其能更好地應對突發(fā)災害事件。
本研究顯示,該醫(yī)院護士災害準備度總體水平較低。而工作年限和職稱是其主要影響因素。減災階段和災后評估階段不受其工作年限和學歷的影響。護士災害理論知識較為扎實,技能水平相對較差,缺乏災害救援實際演練。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護士災害護理的培訓和模擬演練。同時增加生物、生化襲擊防治等知識內容,提高護士的災害準備度及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為醫(yī)院提高護理人員的災害準備度水平提供了參考,但樣本的代表性不足,可能會使研究結果存在偏差,今后需要繼續(xù)開展隨機對照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莉梅,張 軍,易 敏.高職院校護理專業(yè)開設災害救護教育的展望[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1):69-72.
[2] 李玉樂,李 凡,史冬雷,等.我國災害護理研究進展 [J].中國護理管理,2015,1(15):115-118.
[3] 武曉紅,孫建萍,楊支蘭,等.災害護理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J].中華護理教育,2011,8(3): 102-104.
[4] 劉亞華,鄭靜晨.聯(lián)合國國際救援隊的分級測評與災害現場醫(yī)療救援[J].武警醫(yī)學,2014,25(3):318-320.
[5] Tichy M,Bond AE,Beckstrand RL,etal. Nurse practitioners’perception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education[J].Am J Nurse Prac,2009,13(1):10-22.
[6] 李 真,繩 宇.急診護士災害準備度現狀調查 [J].中華護理雜志,2014,6(6):699-703.
[7] 劉喜文,馮慧敏,袁楨德.西安市2家醫(yī)院432名護士災害準備以及救護意愿調查分析 [J].護理學報,2013,20(8):29-33.
[8] Al Khalaileh MA,Bond E,Alasad JA.Jordanian nurses’perceptions of their pre-paredness for disaster management[J].Inter Emer Nursing,2012,20(1):14-23.
[9] 王慶玲. 急診護士應對災難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3):205-206.
[10] 成翼娟,劉素珍,李繼平,等. 護士對地震災害護理培訓的需求[J].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595-597.
[11] 路俊蘭,吳迎艷.社區(qū)護士災害準備度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5,30(12):101-103.
[12] 楊雅娜,羅 羽,劉秀娜. 社區(qū)護士災害應對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1,26(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