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殿理
常有人問我:“什么紅酒需要醒?應該醒多久?”這是個好問題,專家們往往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紅酒開瓶后應先保持瓶身直立,讓空氣進入,等候香氣散發(fā)、單寧柔化,此謂瓶中醒酒。也有人說,應該使用醒酒器,讓酒大面積接觸空氣,才會真正有效地“喚醒”酒中的香氣分子。
我的看法是,瓶中醒酒,高度在瓶頸位置的酒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只有一元硬幣這么大,氧化效率自然很低,只適合有時間慢慢等待的情況,例如飲用前一天就開瓶等著。
醒酒器又稱濾酒器。酒倒入醒酒瓶的過程中,與空氣的接觸最為激烈,醒酒瓶底部寬大的空間也讓酒能大面積地“曝氣”?,F(xiàn)在的問題是,什么樣的酒需要醒?
一些昂貴的名莊酒,釀成了可以陳年數(shù)十載的強健風格。通常它們“年輕”時口感都會很澀,香氣也會在前幾年的階段出現(xiàn)封閉的現(xiàn)象。當它們的適飲期是裝瓶后的10—15年,而你卻沒耐心等待的時候,該怎么辦?此時只好用醒酒器來“霸王硬上弓”,借助與空氣的大量接觸來迫使單寧柔化,同時將香氣釋放出來。
醒酒一方面是要讓香氣舒展開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去掉不好的氣味,包括長時間缺氧狀態(tài)引起的還原氣味(類似臭水溝味),以及添加了過量二氧化硫的刺鼻味。幸運的話,這些味道可以在醒酒的過程中發(fā)散消失。如果一瓶酒沒有不好的氣味,而且香氣已經(jīng)很濃郁了,那還需要醒酒嗎?答案是否定的。酒中的香氣物質(zhì)有限,不斷地飄散、變化,一去不復返,所以能有多快倒到杯中享用,就多快開始品嘗吧!
也有人說,紅酒需要醒,白葡萄酒不需醒,這論點也似是而非。白葡萄酒的酒體輕,為保質(zhì)并預防不必要的瓶內(nèi)發(fā)酵,有時會需要加入多一點的二氧化硫來抑制雜菌與酵母的生長。就這點來看,如果聞到有硫黃味,還是需要通過醒酒讓它揮發(fā)掉比較好。
1977年,紐約雜志酒評人Alexis Bespaloff邀請了加州酒界巨擘Robert Mondavi、Ridge酒莊的釀酒師Paul Draper、兩位法國酒莊莊主以及一位紐約“世界之窗”的侍酒師一起做了場盲品實驗。他安排了多款來自波爾多、勃艮第和加州的紅酒,每款準備4瓶:第一瓶在品嘗前一個小時就倒入醒酒瓶,第二瓶是品嘗前一個小時做瓶中醒酒,第三瓶是品嘗前才開瓶,并倒入醒酒瓶中,至于第四瓶,則是開了馬上就倒入杯中品嘗。出乎所有人意料,大部分人喜歡的都是開瓶馬上就倒到杯里的酒。之后,類似測試在不同國家舉行,也都有相同結(jié)論。
所以各位讀者,往后品嘗葡萄酒時,如果不是有特別不好的氣味或完全沒香氣,那么就別再浪費寶貴的時間醒酒了。除非您是為了讓一瓶普通的酒看起來更高檔,或是認為醒酒這個“儀式”會讓您看起來更專業(yè)。
(LOVE茹摘自《深圳商報》2018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