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蔚
摘要:歧義短語,不在小學語文學習范圍之內(nèi),但不必講不代表不用去理解它的意思。在閱讀中,對歧義短語的理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在思維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關(guān)鍵詞:歧義短語;閱讀;理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3-0083-01
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題目是一個歧義短語:可以理解成"我/和祖父的園子",還可以理解成"我和祖父/的園子"。歧義短語,不在小學語文學習范圍之內(nèi),但不必講不代表不用去理解題目的意思。我準備讓學生來辨別這個歧義短語,除此之外,還有二個原因。第一、歧義短語本身就是一個有意思的語言現(xiàn)象,對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第二、通過翻閱整個小學六年的語文課本,我發(fā)現(xiàn)也只有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一個歧義短語。鑒于以上信息,我決定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時,放棄原來交流預(yù)習所得的模式,以理解題目做為本課的綱,引領(lǐng)學生深入閱讀。
在實際教學中,也印證了我想法的合理性:學生在思辯中加強了課文的閱讀,在閱讀中鍛煉了思維,在思維中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以下為授課過程記錄。
上課后,我按照慣例檢查了字詞的理解,檢查了課文的朗讀,然后就向同學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學生的反應(yīng)是一愣,說明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更沒去思考。我不著急求答案,等著。慢慢地,有學生舉起手來。
學生甲:我認為是第一種理解。因為文章中的"我"還是個小孩,小孩子不可能有自己的大東西,你說她有個布娃娃嘛,別人還相信。(其他同學大笑。)
學生乙:我也認為是第一種理解。老師不是常說,要從課文中找答案嗎?我給你們讀讀。"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那么點的小孩子怎么會有自己的園子,那自然是祖父的了。
學生談到這里,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從自身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陷在一種狹隘的思維中。為了引導學生,我說:"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有一句很對。要從課文中找答案,因為題目是與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的。但為什么非要說是'祖父的園子',既然大家說,'我'還沒有成年,那么'我'家里就再沒有成年的了,爸爸媽媽都是大人了,為什么不說'爸爸的園子'或是說'媽媽的園子'?作者在這里是在強調(diào)這個園子是誰有權(quán)出售或轉(zhuǎn)讓嗎?"我讓同學們再讀再思,同伴間相互討論。
學生們再閱讀后,就有了下面的發(fā)言。
學生:我認為是第二種理解。"祖父一天都在園子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園子里邊。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祖父在園子里勞動,"我"在園子里玩,這個園子是"我"與祖父共同的地方。
學生:我也認為是第二種理解。你看"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祖父除了在這個園子里勞動收獲外,還享受到了什么樂(我小聲給他補充"天倫之樂"),對,就是天倫之樂。文中的"我"就更樂得不可開交,在這個園子里可以說是無法無天。這個園子是"我"和祖父共同的樂園。我認為應(yīng)當讀"我和祖父的/園子"。
學生:我還認為第一種理解。"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了。""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這是祖父勞動的地方,你們看,小白菜,黃瓜,其它的菜都是祖父勞動的成果。誰能說這不是祖父的園子?
學生爭論地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在其中就不斷地提醒大家要讀課文,談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都在自讀課文、朗讀課文。學生們不住地踴躍發(fā)言。在我的引導下對課文采取了狂轟濫炸式的朗讀。
我并沒有告訴我的看法,我只對同學們說:"大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地思考,都言之有據(jù)。請同學們繼續(xù)讀書思考,讀過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多讀一遍有多讀一遍的收獲。下一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課后,我就這個問題和其他老師交流過意見,老師們各執(zhí)一詞,而又言之鑿鑿。上網(wǎng)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事:同樣選的是這篇課文(內(nèi)容上有一些差異),不同的版本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題目。比如人教版課標本是《祖父的園子》,魯教版和冀教版是《祖父·后園·我》,教科版的題目和蘇教版的有點相似,叫《我和祖父的花園》。到底哪家的題目更好,也難有評判的標準。我想,把這個問題就當作UFO之謎吧。因為從這堂課的情況來看,正是這個問題帶動了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成了點燃同學們熱情的導火索。
幾天后,一個學生湊到我的跟前,對我說:"老師,我怎么覺得那兩種看法都對呢?"我望著他閃光的大眼睛,笑了,問:"那咱們來想想,什么東西才算是對的呢?"……
參考文獻:
[1] 劉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