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淑玲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道出了復習的重要性。如今,在語文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單元整合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那么,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怎樣上好復習課呢?下面我以魯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復習課為例,具體地談一談。
一、 著眼于整個單元的復習,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復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復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拓展、遷移,從而達到加深理解、消化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魯教版第四冊第二單元內容的設置是圍繞“奉獻與關愛”這個專題進行的,內在邏輯性很強,因此,教學時教師采用單元整合教學的方法。復習課的課前,教師著眼于整個單元,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二、 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這節(jié)課,以歌曲《愛的奉獻》導入新課,接著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有關“關愛他人、奉獻愛心”的詞語,并讓學生觀看1998年解放軍官兵抗洪搶險視頻以及配樂欣賞2008年汶川地震圖片,接下來,引導學生聯(lián)想與本單元專題有關的諺語、名言警句、詩句,另外,通過微課學習,進一步明確“的、地、得”的用法,進而復習、整理第二單元出現(xiàn)的含有“的、地、得”的短語,最后,教師在《愛的奉獻》音樂聲中總結全課,師生齊唱《愛的奉獻》結束本課的學習。
這樣的教學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復習課只是對所學知識簡單的歸納、整理,讓學生重復性地識記舊知識的做法,立足于單元整體,著眼于“奉獻與關愛”這一專題,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生成新知識,對原有知識進行拓展、提升,并用“愛”這條絲線將各個訓練點穿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而歌曲《愛的奉獻》的旋律伴隨課的始終,一直縈繞在學生的耳畔。課伊始,讓學生聽歌曲《愛的奉獻》,在學生心中激起愛的漣漪;課中,讓學生配樂欣賞2008年汶川地震圖片,使學生入情、入境,心靈受到震撼;課結束時,師生齊唱《愛的奉獻》,使學生心中掀起“愛”的波瀾,意猶未盡,令人回味無窮。
三、著眼于高效課堂的打造,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
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適當引入視頻、音樂,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感染,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這節(jié)課,我以網(wǎng)絡為載體,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將搜集到的資料補充到課堂中,使本課的內涵更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
配樂播放1998年解放軍官兵抗洪搶險視頻以及出示2008年汶川地震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的視覺得到?jīng)_擊,心靈得到震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復習與“愛”有關的諺語,進而拓展到課外的與“愛”有關的名言警句、詩句,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音樂和視頻的載入,創(chuàng)設出適合本節(jié)課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有所得,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著眼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n堂上,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兩份自主學習單。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對第二單元出現(xiàn)的含有“的、地、得”的短語進行了歸納整理及運用,注重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小學語文單元復習課要重溫舊知識,又要體現(xiàn)提高的原則,因此,復習時要講究方法,要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由感性向理性升華,要在挖掘語文學科深度的同時,拓寬語文學科的廣度,在教學中實現(xiàn)多學科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復習課的課堂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