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穎
摘要:新課改的實施是改變筆者所在學校教學落后狀況的契機和有效途徑,當然在課改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困惑?,F(xiàn)將筆者在新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及困惑提出來,同時也提出一些對策,以期和各位教師探討與分享。
關鍵詞:新課改;問題與困惑;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2-0025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筆者所在學校的啟動和逐步展開,各種新理念、新模式不斷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已使筆者所在學校的課堂教學面貌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筆者在所帶的初中物理課上也初嘗了這一改革帶來喜悅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問題與困惑一:在當前實施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使物理由“難學”變?yōu)椤耙讓W”,使學生由“苦學”變成“樂學”,防止學生出現(xiàn)兩極分化?
對策:在初中物理學習中,兩極分化學生的形成發(fā)生在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教學難度比較大的八年級電學部分,由于內容比較抽象,學生覺得“難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覺得是“苦學”。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用以下方法:
1. 重視興趣激發(fā)。初中學生正處在物理啟蒙階段,他們最初對學習物理具有濃厚的興趣,抱有很大的信心,這正是學生學好物理,我們教師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豐富的物理現(xiàn)象和事實為基礎,努力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并結合物理新教材圖文并茂的特點,充分利用好身邊的學習用具、物品,做些小實驗。例如:在《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學習過程中,筆者除了課堂上讓學生上臺做探究實驗外,還讓學生利用家里的燈泡和開關進行串并聯(lián)電路實驗,讓他們知道身邊處處有物理,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難學”變“易學”。
2. 實施分層教學。筆者所在學校初中學生生源復雜,智力水平、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存在對學習的認識、態(tài)度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即使八年級階段物理作為起始課,似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有一個“文化積淀”的問題,客觀上也存在有不平衡性。這在學生物理學習過程中就逐漸暴露出來。為此,筆者從實際出發(fā),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從備課、課堂提問、課堂訓練、作業(yè)布置上,根據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如在練習冊作業(yè)的布置上,筆者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直接應用概念、規(guī)律解答的基礎題;第二類是簡單的綜合題;第三類是有一定難度的提高題。要求基礎差的學生完成第一類題目,選做第二類題;中等生完成一、二類題,選做第三類題;優(yōu)秀生完成所有作業(yè)題。這樣有效地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少了抄作業(yè)的現(xiàn)象,也很好地解決了“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使學生由“苦學”變成“樂學”,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問題與困惑二: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化,教師如何調控?
對策:首先,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學生還不善于合作學習的情況下,筆者考慮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把學習優(yōu)秀的與學習困難的學生搭配,把動手能力強的和動手能力弱的搭配,指導學生參與合作,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獨立轉向合作;這樣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步驟,克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盲目性和無意義的猜測。
其次,把握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張”“馳”尺度。筆者認為,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調控應該像漁夫一樣,既要撒得開,又要收得攏。在活動準備階段,筆者基本估計到了學生可能遇到的障礙,做好適當的鋪墊;在活動進行時,筆者注意觀察,傾聽并收集有關信息,進行適當的引導,當學生迷失學習方向時,我就好像“指南針”,使學生辨清方向;當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時,筆者就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大多數學生都能真正投入;當學生陷入學習困境時,筆者就成為“領頭人”和學生一道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究。并且對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對物理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
問題與困惑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物理課堂教學中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我校存在班級規(guī)模較大,每班生數都在50人以上。由于實驗材料不夠,專用實驗室不到位等問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對策:筆者在教學中認為:實施探究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個知識的獲取,而是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會探究的方式,是要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習慣。雖然無法實現(xiàn)人人動手探究,但是不要輕易放棄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嘗試,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可以考慮由一組學生上講臺探究,其余同學觀察、評論、場外指導或出主意,下次上課或其他實驗可再換另一組同學上臺,例如:在《探究串、并聯(lián)電路電流的規(guī)律》中,筆者就采用了此法;此外,筆者還引導學生采取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相結合,普遍要求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只要學生有探究的積極性就完全可能在課外去做他們有興趣又能做的事。筆者認為作為課堂探究的延伸,活動課、興趣小組活動、小制作、小發(fā)明等都能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從而彌補因客觀原因帶來的探究實驗不足。
總之,新課改的過程就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雖然從形式上才剛剛起步,從內容上才開始嘗試,但欣慰的是我們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對課改的理念還需要深入理解和再認識,更需要加強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冷靜地進行反思,以期少走彎路。筆者認為,我們一定會逐漸將新課改的理想變成現(xiàn)實。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羅定第三中學 52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