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認為當前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研究面臨著場域感的缺乏以及理論與實踐各執(zhí)一端的困境,迫切需要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面對的新形勢、新要求進行全面分析、把握,從具有學科特色的話語體系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場域觀、尋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等多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因勢而新的路徑。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因勢而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1.10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夢云.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因勢而新[J].克拉瑪依學刊,2018(1)57-6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的研究現(xiàn)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研究議題,目前學界對這個議題,大致有三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種是“單主體”說。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討論中,最先提出的觀點,也是在傳統(tǒng)“灌輸”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指導下,最容易得出的結(jié)論:教育者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后來該種說法內(nèi)部又出現(xiàn)分裂,從一個極端走至另一個極端,否定“灌輸”的正確性,認為受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但不論是教育者主體還是受教育者主體,在“單主體”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對立的關系,不利于建構(gòu)和諧、穩(wěn)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
第二種是“雙主體”說。這個觀點顯然受到了改革開放后從西方引入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學者開始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動行為者,都具有主動教育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體”[1]111。在這種觀點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主體,雙方無法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清晰、準確的定位,不利于提高實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種是“主體間性”說。這種觀點受到西方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流派的影響,尤其是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的啟迪,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又推進了一層:教育資料進入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視野?!爸黧w間性是指兩種關系的統(tǒng)一:一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gòu)成了‘主體—主體關系;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shù)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gòu)成‘主體—客體關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盵2]359這種觀點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的哲學思辨性,但是過于抽象,因而難以切實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
(二)困境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場域感的缺乏
縱觀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場域感的缺乏是研究這個議題時面對的困境。首先,對外而言,沒有分清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與教育學、哲學主客體關系的區(qū)別。學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的研究與教育學、哲學中對主客體關系的研究緊密相關,甚至有些概念,就是直接引用教育學、哲學研究中的相關內(nèi)容,這就直接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關系研究的深刻性,仿佛言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與言說其他學科中主客體關系并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有學者認為,應該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的討論,因為這種研究在其他學科中已經(jīng)存在,沒有必要同義反復。
其次,對內(nèi)而言,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本身的理解缺乏“場域感”。不論是“單主體說”、還是“雙主體說”、還是“主體間性說”,與其說是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不如說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中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系。但是隨著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場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在這些場域中受到挑戰(zhàn):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看,在日漸成為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平臺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場域中,誰是“師”、誰是“生”?在這些場域中,很難分清“雙主體說”所區(qū)分的施教與受教過程,也很難定義“主體間性說”所提出的共同分享的“教學資料”,而“單主體說”,更是從根本上就不符合自媒體的精神。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場域,而在其他場域中,如果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通過社會實踐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活動,在這個大的場域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顯然不是“師生”關系可以解決的。如果從比較學科的角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與其他學科,比如教育學、德育的主客體關系有何區(qū)別,可能就需要聯(lián)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總而言之,雖然師生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但是并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
(三)困境之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與實踐的“各執(zhí)一端”
在以往討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問題中,往往首先遵循著這樣一種致思方式:寄希望于確立一種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然的、普遍的主客體關系的正確原則,并且這條原則有著指導實踐的鮮明目的,這是典型的從普遍原則到具體實踐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代表就是“單主體”說?!皢沃黧w”說從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政治功能出發(fā),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該居于主體、學生居于客體,教師通過傳授知識給學生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而這種教師中心說,顯然在實踐中成效頗微,尤其在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潮的沖擊、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達,一味地灌輸只會招來學生的反感。因此,這個時候,學界開始修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議題,又走向另外一種致思方式: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xiàn)的主客體關系的實際出發(fā),確立一條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關系的原則。比如,教師中心說在實踐中遭到打擊后,部分學者主張“雙主體”說。但“雙主體”說遭到了其他學者的反駁,認為“雙主體”說模糊了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基本關系與不同的功能,一方面會消解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責任,不利于發(fā)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為主體,容易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真正獲得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
顯然,這兩種“各執(zhí)一端”的研究方式都太過狹隘了。第一種研究方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普遍原則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很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理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學界關于主客體關系研究的理論邏輯是完善的,結(jié)構(gòu)是完整的,但是與現(xiàn)實情況不切合,一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理論,以致于學界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南轅北轍,無法協(xié)同。第二種研究方式,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情況為基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理論,而實踐情況是紛繁復雜的,難以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完整、全面的把握;其次,實踐情況在不斷變化,理論也隨之變化,無法體現(xiàn)理論的指導性、先進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穩(wěn)定和科學發(fā)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新要求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問題亟待解決,同時新時期、新形勢,也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盵3]如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因勢而新,我們首先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面臨的新形勢有全面、深刻的把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先后召開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等相關會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深入學習貫徹相關會議精神、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點,我們可以較全面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面臨的新要求。
(一)清醒認識時代特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边@一重大判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影響。首先,我們必須準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的重要意義: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jīng)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與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明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光輝前景。其次,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國際國內(nèi)錯綜復雜關系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扎根時代,久久為功。時代大潮滾滾向前,理論創(chuàng)新永不止步,新時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勇于突破、敢于擔當,把握時代脈搏,為時代的思想問題對癥下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時指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fā)全社會團結(jié)奮進的強大力量。”我們應該肯定長期以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成績,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一方面,部分學生受西方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以自我為中心,逆反心理膨脹,對思想理論課非常敏感,對思想理論課的教師缺乏尊重,不加了解即全盤否定,甚至以反對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另一方面,部分老師因其在西方留學的經(jīng)歷或受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過度解構(gòu)“教師”這一角色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中的重要性,一味提倡給予學生“自由”,造成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與學生都無法正確認識自己以及對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學生不尊重教師,教師“逃避崇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對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時代的特征,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議題時,才能將其置于正確的時代背景下,保持警醒,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穩(wěn)定人心、留住人才。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時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并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jié)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fā)揮作用?!边@就要求我們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時,必須有強烈的學科責任感,對西方各種思潮學說,要善于分辨,合理利用;對國內(nèi)各種輿論紛爭,要敢于發(fā)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我們必須明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科學、更具有針對性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點、行為表現(xiàn)、互動機制,以切實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shù)助力學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shù)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shù)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眰鹘y(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主要是實體的課堂教學,但隨著教育技術(shù)、新媒體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中國的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上觀看美國哈佛大學的公民教育網(wǎng)絡公開課;微博知名大V每一條對社會熱點事件發(fā)表看法的微博,轉(zhuǎn)發(fā)和評論輕松破十幾萬;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社會熱點文章,一時間風靡朋友圈。
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固守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主客體問題,顯然已經(jīng)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也不能回應這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實踐需要。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時,我們需要“因勢而新”:一方面,了解、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境,不抗拒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跟上時代的變化;另一方面,主動改革教學方式,在新媒體平臺上活躍起來,綜合運用新聞學、大數(shù)據(jù)學、傳播學的學科知識,創(chuàng)新運用教育技術(shù)手段,創(chuàng)造貼近校園、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唯此,才能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搭建富有時代氣息、具有時效性的平臺,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因勢而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因勢而新的路徑選擇
在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面對的形勢有了全面、深刻把握后,結(jié)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如何因勢而新嘗試提出以下路徑選擇:
(一)建設具有學科特色的話語
新形勢下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時,我們需要結(jié)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成果,以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作為背景知識、理論支撐,增強理論自信;在應用西方理論時,需要深思其與中國國情是否匹配,是否適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盵3]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時,我們一定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從視野中驅(qū)逐出去,做純粹教育學的、哲學的探討,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與主客體關系問題結(jié)合起來,才能減少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問題時的“陌生感”,找回學科特色。這就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另外一個重要議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而把這兩個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議題結(jié)合起來考察,對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系統(tǒng)化、科學化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場域觀
首先,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中,存在著將師生的教學關系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傾向。這一方面的確是因為概念上的混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可否認,師生關系的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新形勢下,伴隨網(wǎng)絡技術(shù)和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課堂這一基本教學形式不會消失,不過會以多元的形式加以展現(xiàn):“慕課”“翻轉(zhuǎn)課堂”“網(wǎng)絡公開課”“線上直播課”,等等。因此,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并不能放棄師生關系的研究,而應該針對具體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關系在新時期不同的表現(xiàn)特征和處理方式,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對于不能以“師生關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比如,微博、微信、QQ等自媒體場域,在這些場域中,每個人都是發(fā)出信息的主體,也是接受信息的客體,甚至可以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很難以“師生關系”進行定論。對于這樣的非傳統(tǒng)場域,我們應該結(jié)合新聞學、傳播學、大數(shù)據(jù)學等多個學科,探索在這樣的場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時,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究竟是何形態(tài),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進行引導與完善,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議題的研究跟得上時代的變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再次,不論是對“師生關系”的考察,還是對其他非傳統(tǒng)場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考察,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仍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過程的場域里,缺乏大的場域觀。有學者提出從多維視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從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一種改造自身精神世界的社會實踐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統(tǒng)一于現(xiàn)實的人,這里的主體,不是個體,而是類主體;從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國家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一種工具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具有政治性與階級性;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平等互動,關系多變[4]96-103。這種多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關系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的場域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議題的針對性、理論適用性,具有很大的幫助。
(三)尋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的“各執(zhí)一端”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尋求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美國學者羅爾斯提出的反思平衡方法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考方法的借鑒。他認為,看待實踐,“它既表達了合理的條件,又適合我們所考慮的并已及時修正和調(diào)整了的判斷。 這種情況我把它叫作反思平衡。 它是一種平衡,因為我們的原則和判斷最后達到了和諧;它又是反思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判斷符合什么樣的原則和是在什么前提下符合的。”[5]18我們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理論看成是普遍原則,把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形成的看法當作直觀判斷,從“兩端”開始:一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情境,以此具體判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另一端,從理論出發(fā),審視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關系的理論原則。將這“兩端”對照起來考察:現(xiàn)有的普遍原則是否與我們在實踐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直觀判斷相符合?符合的話,普遍原則可以適用于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嗎?不符合的話,普遍原則需要修改嗎?是不是我們的理論過于領先實踐階段、還是已經(jīng)落后實踐需要?而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得出的直觀判斷與現(xiàn)有原則是否一致?一致的話,直觀判斷中是否包含著將現(xiàn)有原則完善得更充分的因素?不一致的話,這種不一致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還是真的需要修改我們的直觀判斷,重新把握實踐、探索新的實踐方式?這種謹慎的反思平衡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矯枉過正”,保持理性、審慎。也是在這種反復思慮、來回修正的反思平衡中,我們得以保持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的統(tǒng)一,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思辨性、科學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基本問題,影響著我們對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的基本判斷,進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具有深刻影響。尤其是在西方社會思潮通過網(wǎng)絡傳入我國、新媒體技術(shù)手段日益發(fā)達、“95后”甚至“00后”學生的性格特征發(fā)生顯著變化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理論顯然已經(jīng)不能有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工作。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立足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問題進行充分的學理討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理論,用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理論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1).
[4]項久雨.論多重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J].教學與研究,2014.
[5]Rawls,J.,A Theory of Justice:A Restate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