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穎, 劉 薇
(東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19)
隱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始于亞里士多德的這一特殊書面語言現象研究揭示了人類特有的思維方式和隱喻性的內在特征。亞里士多德強調隱喻是對語言的裝飾,可以通過由種到屬、由屬到種或類比的轉用達成同一語言表達的意義轉換[1]。語言表達的隱喻屬性是以Shelly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隱喻研究者們的隱喻觀,他們認為通過語言媒介載體理解事物間的關系,關聯(lián)的詞語最后演變成為有代表性和象征意義的符號,基于此,體現了人類思維的隱喻性本質特征。
符號是隱喻表達的重要方式,與意義構成有機整體,幫助人們構建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源于20世紀初的互動隱喻理論研究提出“意義源于兩個觀點的互動”[2],通過“借用”將喻源的語言表達投射到本體上,關注句子隱喻而不是拼寫、語音和語法形式[3]?;与[喻流派重新定義了隱喻的產生機制,即句子框架內觀點間的碰撞和互動,將待理解的真實主語借助輔助主語加以闡釋并激活?;与[喻理論中的“激活”在興起于20世紀70 年代的概念隱喻理論中發(fā)展為“映射”過程,而且“映射”是首要的,而語言表達是次要的[4]。以Lakoff為代表的概念隱喻研究者將研究視角延伸至意義層面,認為人類語言和思維本身是隱喻性的,即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隱喻的實現是隱藏于形式本身的源域到目標域的跨域映射[5]。
無論是傳統(tǒng)隱喻理論、浪漫主義隱喻理論、互動隱喻理論還是概念隱喻理論,都是“從下至上”的隱喻研究視角,關注意義層面,直到語法隱喻理論的出現,才開始“從上至下”、從形式層面研究隱喻現象,剖析隱喻構式的所指和能指,系統(tǒng)描述語音隱喻、語法隱喻和語義隱喻范圍內的詞法隱喻、詞匯隱喻和句法隱喻。演講是分析政治性語篇的關鍵,其排比、押韻、對仗和隱喻等功能的使用,便于語言學家們從批評分析的角度闡述政治性語篇中話語的隱含意義、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訴求,揭示演講者如何有力而生動地說服目標群體接受己方的立場和觀點,從而獲得更多政治上的支持。單向的“從上至下”或“從下至上”地分析隱喻忽略了語境因素等,所以本文引入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三重視角”概念結合架構理論,基于政治演講進行語篇概念隱喻分析。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分析語言的功能屬性和社會屬性,強調挖掘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社會背景,關注語言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實際應用,研究語義、語言形式和社會文化語境的關系,體現語言的社會性和交際功能。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括了語言的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功能,摒棄傳統(tǒng)隱喻研究只關注理論層面忽視處理層面的局限,借助交際語篇這一載體,研究語言在語境中的一致性、變異性和差異性。同時,意義和功能的研究基于現實語篇而非經過加工篩選的語言文本,采用功能切分法,從不同層次探究語篇、句子和語言單位的功能特征。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定義的語法范疇從三個角度描述了不同的層次:從語義即“從上面”考察意義的表現;從詞匯即“從自身”角度分析語法范疇間的關系;再從形態(tài)學即“從下面”解構語言的體現形式[6]。三個層次的研究體現了隱喻認知、語言和社會三重屬性,將概念隱喻與語境因素有機結合。何中清細化了隱喻分析的維度,將三個層次和三重視角結構重組深層挖掘,并提出:從隱喻構成(隱喻單位)、隱喻密度(隱喻語言的使用頻數)和隱喻叢(隱喻的集中分布)即“從下面”的維度揭示具體語篇中語言隱喻的分布情況;從隱喻網絡(具體語篇中概念隱喻間關聯(lián)性)、隱喻場景(語篇情境中典型特征的系列假設)和隱喻故事(敘事手法)即“從自身”的維度分析隱喻的系統(tǒng)性;再從隱喻使用者身份(語言、性別、年齡、宗教、教育背景等)和隱喻功能(建立人際關系,表達個人述求)即“從上面”的維度利用語言隱喻促進社會交際和交流,構建和鞏固隱喻使用者身份[7]。
政治語篇中的隱喻分析涵蓋隱喻識別、歸類和語篇分析三個階段,先“從下面”根據具體語言表達識別隱喻類型和隱喻范式,計算隱喻密度;然后“從自身”分析隱喻網絡,討論隱喻故事;最后“從上面”分析語篇事件,揭示隱喻使用者身份,探尋語篇中的隱喻功能。
架構是一個結構內的元素及元素間關系的主觀映射的產物,廣泛應用于軟件工程領域。21世紀初,認知語言學家Lakoff將架構概念引入了政治學領域,產生了架構理論,與語言學和社會學密切相關。Lakoff認為架構以神經回路的形式存在于人腦中,是人類看待世界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元結構。作為人腦中內嵌的認知結構,架構就是一種隱喻思維,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反映,是概念和觀念的集合[8],在思維和交際過程中,被大腦自動或無意識地激活,影響行為和處事原則[9]9。架構理論包括由語言激活的心理架構和折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與哲學觀的深層架構[10]。政治語篇中,詞語激活架構,再激活道德系統(tǒng)[11],揭示深層次的社會倫理價值觀[12]。依據架構理論,架構反映社會文化內涵,架構間表現出社會文化差異[13]。架構實際表現為句子和話語的雙重結構,即句子的詞語形式是語言的表層架構,是聽者從聽覺器官獲得的詞語結構;而句子意義是語言的深層架構,是聽者通過心理作用理解的說話者想要委婉表達的句子含義。表層架構是形式,深層架構是意義,二者是心理活動的主要體現,建構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通過架構,邏輯和隱喻思維得以儲存,為折射日常經驗和社會文化的概念隱喻提供框架載體,并輸出隱藏于言內的反映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言外內涵,實現交際意義。
三重視角分析范式和架構理論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深入理解概念隱喻的形成和功能。“從下面”的維度可以歸納出表層架構即隱喻表達的語言形式,如隱喻的關鍵詞有哪些、頻率多少;“從自身”的維度找出深層架構即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如隱喻的思維,揭開喻體和喻底;最后“從上面”的維度分析如何利用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實現隱喻的功能。以表層和深層架構為基礎,將三個維度作為切入點,深度剖析概念隱喻的語言性、認知性和社會性。
本文選取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上的演講和現任總統(tǒng)特朗普2017年就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主題演講為語料,參照 “三重視角”理論和架構理論,來識別并分析兩篇政治演講中的隱喻表層架構。結合Lakoff提出的美國兩黨不同道德模式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如圖1所示,挖掘隱喻表達的深層架構,總結概念隱喻的生成和功能,深度理解美國兩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價值取向、意識形態(tài)和心理情感需求,探討隱喻運用理解的心理運作機制和動態(tài)變化的話語交際過程[14]。
圖1 研究方法
通過語料分析,采用MIPVU隱喻識別機制,發(fā)現在奧巴馬致力于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合法化與特朗普致力于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非合法化演講中使用了大量的隱喻性詞語,突出不同的主題。本文語料經文本統(tǒng)計軟件Antconc 3.5.0加工處理后,建立隱喻表達統(tǒng)計表,如表1所示。表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相關隱喻性主題詞對于聽者接受度更高、更易于被解碼,形成話語的表層架構。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篇關于氣候變化的演講語篇包含了表示路徑和目的地等多個相同的表層架構,隱喻密度相似。奧巴馬使用了更多的“前進”和“共同努力”表層架構,多采用正面的、積極的隱喻表達,體現巴黎協(xié)定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強化聽眾心理上的認可;而特朗普著力強調巴黎協(xié)定的負面性和局限性,使用了更多的“虧損”“方向”和“對抗”表層架構,用負面的、消極的隱喻表達增加聽眾的恐慌,達到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目的。
表1 奧巴馬和特朗普演講中隱喻的表層架構
(1) 奧巴馬演講的隱喻表層架構分析
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在2015年12月的巴黎氣候大會上發(fā)表了重要演講,借力路徑、目的地、前進、后退、破壞、對抗、仇恨情緒、開支、收入和共同努力架構呼吁各個政治經濟體協(xié)同合作迎擊氣候難題。通過路徑架構(…paves the way…)和目的地架構(…reach the emissions targets…),奧巴馬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前路漫漫。通過路徑架構,他呼吁迅速行動起來,如美國已在6年前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設立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標之路上大步前行,2020年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17%。碳基能源的消耗正逐漸抬升地球的平均氣溫,奧巴馬對前進架構(…advances by the day…)的使用讓我們認識到破壞和威脅的不斷升級。所以,以后退架構(…roll back…)為喻,奧巴馬呼吁擊退污染這一怪獸,讓藍天回歸負載沉重的地球?!癰roken”一詞揭示了人類對于舊有的對氣候變暖漠視態(tài)度的轉變,“conflict”這一對抗架構(…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闡釋了人類對于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改善的決心,拋棄憤世嫉俗的消極情緒(…cynicism, the notion we can’t do anything…),共同維護地球這一大家庭。奧巴馬使用收入架構(…ambitious reductions…)、開支架構(…ambitious investments…)和共同努力架構(…be better off…),暗示各國致力于地球大家庭的幸福締造,將家庭開支投入到清潔能源的開發(fā)和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的項目中,減少污染和對氣候的負面影響。
(2) 特朗普演講的表層架構分析
美國現任總統(tǒng)特朗普在2017年6月發(fā)表公開講話,宣布美國單方面退出“巴黎協(xié)定”, 引發(fā)關注。 在講話中, 特朗普提出重振美國經濟, 利用“in the way”路徑架構, 暗示掃除一切行動道路上的障礙, 退出巴黎協(xié)定是重要一步(…not an end point…), 為美國未來發(fā)展確定方向, 是起點而非終點。 通過“along the way”這一方向架構, 提出將美國民眾利益置于首位。 利用“moving along”前進架構, 特朗普呼吁減輕碳高消耗行業(yè)的賦稅重擔, 重振煤炭水電行業(yè), 增加工人收入。 利用后退架構(…come to a halt…), 他指出美國經濟將面臨巨大風險甚至倒退, 美國民眾面對的將是失業(yè)和生活水平嚴重下降, 同時破壞架構(…the further decimation…)的使用讓美國民眾意識到巴黎協(xié)定的負面影響, 激發(fā)民眾同情心。 特朗普列舉出具體數據, 通過仇恨情緒架構(…much worse than that…)和困難架構(…financial and economic burdens…)表達美國借協(xié)定的退出走出泥淖, 甩掉經濟和財政上的沉重包袱(…which we terminated…)。 最后, 借助利潤架構(…small businesses as of just now are booming…)和交易架構(…exclusive benefit…), 說明只有重新啟動談判制定真正平等且符合美國利益的條款, 才能使美國經濟止損(…be better off…)。
基于架構理論,通過分析兩篇關于氣候變化的政治演講獲得了話語中句子的外在表現形式,兩位演講者使用了大量的隱喻性表層架構,其中部分表層架構重疊。形式體現意義,多個相關表層架構構成隱喻網絡和深層架構,揭示語言的深層含義。就表層架構進行歸納和分類,得到如表2所示的深層架構。
表2 兩篇演講語篇中的深層架構和概念隱喻
從表2中可以看出,兩篇關于氣候變化的演講語篇共同包含了旅程和沖突深層架構,分別使用了家庭和商業(yè)深層架構。通過比較用于衡量隱喻源域普遍性的源域共鳴值(主題詞數×頻數),發(fā)現旅程深層架構使用最普遍,源域共鳴值總和為509;在特朗普的演講語篇中概念隱喻的使用更為廣泛、出現頻率更高,源域共鳴值總和為812;兩篇關于氣候變化的演講語篇均以旅程深層架構敘述原因、沖突深層架構闡釋應對方式、家庭和商業(yè)深層架構描述采取的行動。深層架構搭建的隱喻場景描述了語篇中概念隱喻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兩位演講者面對同一話題的不同態(tài)度、應對方法和未來預期。
(1) “旅程”概念隱喻——兩種態(tài)度:“氣候化”和“去氣候化”
兩篇演講中都出現了“旅程”概念隱喻,但態(tài)度不同。
奧巴馬支持“氣候化”,認為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元兇,將作為源域的“旅程”范疇結構投射到抽象范疇,激活一系列的對應關系,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將是一段充滿荊棘的旅程,有起點終點,有憧憬退卻,由路徑架構、目的地架構、方向架構、前進架構和后退架構描繪出或冒險或平靜的人生旅程。奧巴馬將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簽署視做旅程的起點,協(xié)定各成員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開發(fā)可再生能源、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和提高能效等政策激活目的地架構,各主要經濟體設置合理的氣候變化應對目標,在這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上手挽手肩并肩、同呼吸共命運。講話激活了旅程概念隱喻中的前進架構,利用“continue,move along,process”等詞強調碳減排等措施將在改善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特朗普的“去氣候化”觀以“旅程”概念隱喻為載體在退出巴黎協(xié)定決策中得以充分體現,他的演講將巴黎協(xié)定視做破壞美國經濟發(fā)展這段旅程的起點,認為協(xié)定中的對美條款不夠公平,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承擔了過多的減排任務和義務,是將美國的財富間接分配到了其他國家。方向架構和目的地架構通過“l(fā)eave,exit,ending”等詞激活,說明協(xié)定的實施使美國遭受重創(chuàng),全球競爭力被削弱,作為當選總統(tǒng),特朗普有權利和義務終止協(xié)定對美國經濟和民眾的“傷害”,結束這段旅程,調轉方向重設目標,激活前進架構,開啟一段不受巴黎氣候協(xié)定約束的嶄新旅程。
(2) “對抗”概念隱喻——兩種應對:“應對氣候變化”和“應對巴黎協(xié)定”
兩篇演講中都使用了“對抗”概念隱喻,但對象不同。 “對抗”概念隱喻的最顯著特征就是沖突性, 有武器、有戰(zhàn)場、有敵人、有戰(zhàn)略, 有戰(zhàn)勝也有戰(zhàn)敗, 通過破壞架構、對抗架構和仇恨情緒架構, 將同源域“對抗”的具體概念投射到“防止氣候繼續(xù)惡化”和“退出巴黎協(xié)定”兩大抽象認知域, 將人們對于沖突的理解進行轉換, 對美國民眾與戰(zhàn)士、政府與軍隊、應對過程與沖突過程進行解讀。
奧巴馬在演講中將全球氣候變暖視做美國人民和全人類的共同敵人,來勢洶洶,所到之處破壞嚴重,“swallowing,eroding,submerged,abandoned,disruptions,break,threat”等詞語詳盡描述了氣候變化這一勁敵如何利用狂風暴雨、干旱洪水等致命武器給人類帶來災難和痛苦,仇恨情緒彌漫,甚至絕望蔓延,地球這一戰(zhàn)場硝煙滾滾。奧巴馬將巴黎氣候協(xié)定視做有力抗擊敵方的武器,一系列改善氣候條件的約定條款給予敵人致命一擊,特別是效果顯著的二氧化碳減排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為了說服政府和民眾退出巴黎協(xié)定,特朗普在演講中用多于奧巴馬的筆墨著重渲染了協(xié)定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沖突,前者給美國經濟帶來巨額損失。演講中,巴黎氣候協(xié)定中的規(guī)定條款好似沖突中的作戰(zhàn)方案,攻守變換,擊潰美國制造業(yè)特別是煤電行業(yè)。特朗普認為美國政府需要啟動新一輪談判或者退出協(xié)定才能有力回擊,使用了諸如“terminated,fight,dispel,harsh,block,get rid of”等大量的對抗性詞匯,呼吁美國政府只有扛起“取消減排,提高產能”等武器加入戰(zhàn)斗,抗擊敵人,才能平復公眾的仇恨情緒。
(3) “家庭”和“商業(yè)”概念隱喻——兩種期望:“接受”和“退出”巴黎協(xié)定
對于兩種沖突對抗的預期成果,兩篇演講給出了不同解讀,分別使用了“家庭”概念隱喻和“商業(yè)”概念隱喻,體現了政治演講中的人際意義。
作為情感資源,奧巴馬在演講中強化了與民眾共同的價值觀,即家庭是一切奮斗的動力和歸宿。家庭概念隱喻強調家庭成員的關系和成員間的互動,以情感為基礎,突出家庭的預算、收入、支出和共同努力幾大要素,通過開支架構、收入架構和共同努力架構樹立和諧家庭形象,將源域“家庭”的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氣候改善的成果”目標域中,再現巴黎氣候協(xié)定各成員國間相互理解包容、共同為地球生態(tài)氣候環(huán)境改善通力合作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愿景,讓地球這個大家庭早日免受變暖和極端天氣的困擾。受碳減排影響而減少各行業(yè)利潤收入是大家庭的必要支出,換來的是降低因災投入、減少因災損失、大力開發(fā)清潔能源這樣的家庭收入,奧巴馬利用“rebuild,sustain,preserve,secure,contribute,better off”等詞說明地球大家庭的清潔安全離不開各成員國的貢獻,且缺一不可。
特朗普在演講中將“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比做一次成功的投資行為,利用利潤架構、交易架構和損失架構激活了“商業(yè)”概念隱喻?!吧虡I(yè)”概念隱喻包含買賣雙方、交易行為、利潤和虧損等要素特征,以商業(yè)行為為基礎,突出盈利的重要性。在演講中,特朗普認為“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不啻為美國這一商業(yè)帝國的成功決策,將源域“商業(yè)”的概念范疇映射到較為抽象的“退出協(xié)定”目標域中,強調維持協(xié)定會為企業(yè)帶來虧損,產生后續(xù)的工資下降、工人失業(yè)、企業(yè)失去活力和競爭力甚至面臨破產等系列經濟問題,并提出新的符合市場的新政,帶回就業(yè)和富裕。
“三重視角”的隱喻分析方法中,“從下面”的維度歸納了隱喻的表層架構即語篇特征和語言屬性,“從自身”的維度研究了隱喻的深層架構即概念特征和認知屬性,最后“從上面”的維度探討了隱喻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即人際功能和社會屬性[7]46。
(1) 概念隱喻反映美國兩黨不同的身份
美國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zhí)政的兩黨制國家,構成成員的身份差異決定了概念隱喻的異同。
奧巴馬所屬的民主黨黨員和支持者主要是由資產階級偏下層、無產階級、少數族裔、中低收入女性和勞工集團構成,使用旅程概念隱喻暗示生活平和安寧是旅程終點,以家庭為奮斗目標,認為碳減排不會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障礙,對發(fā)電、煤炭和汽車等高能源消耗行業(yè)的 “劫富濟貧”反而會推動社會發(fā)展。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共和黨主要成員和支持者為中產階級偏上層、上層階級、學歷和收入較高的女性群體及壟斷資產階級利益集團,使用旅程概念隱喻暗示生活富足是旅程終點,經濟增長是其主要議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共和黨及其支持者始終反對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簽署和實施,支持退出協(xié)定,使削減碳排放的全球性戰(zhàn)略目標走向消極,讓產業(yè)界走出低谷。
(2) 概念隱喻闡釋美國兩黨不同的道德模式
不同的概念隱喻反映了美國兩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上兩種不同的道德模式。語言學家Lakoff將家庭概念視做美國政治的核心,提出“國家即家庭”的概念隱喻,源域“家長”映射到“國家”目標域,源域“孩子”映射到“民眾”目標域,“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互動,反映美國政治的兩大家庭道德模式:“慈父”模式和“嚴父”模式[9]39。“慈父”模式認為世界安全而和平,家長主要責任是培育孩子自由成長,孩子能夠享受自由和公正;而“嚴父”模式則背道而馳,認為世界危險重重,家長在家庭中具有絕對權威[15]。
通過概念隱喻,奧巴馬的演講激活了“慈父”模式,特朗普的演講則激活了“嚴父”模式。對象不同的沖突概念隱喻,反映了慈父對抗危及世界和諧和嚴父對抗危及自身的不利因素。在民主黨眼中,稅收是富人的義務,多減排是企業(yè)的責任,關注氣候變化是“慈父”對世界的關愛,巴黎氣候協(xié)定同時也是超級大國的應盡義務,是對發(fā)展中和不發(fā)達國家的扶持幫助。在共和黨的“嚴父”心中,二氧化碳的減少排放是對企業(yè)的傷害,增加稅收是對富人、企業(yè)和精英的懲罰,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使企業(yè)可以追加投資、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并促進經濟發(fā)展,應該受到社會的鼓勵和獎勵。
(3) 概念隱喻揭示美國兩黨不同的政治訴求
奧巴馬和特朗普利用概念隱喻表述的氣候變化問題的不同立場揭示了伴隨美國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極化現象和兩黨不同的政治訴求。 政治極化是指“人們在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偏好趨于政治光譜的兩極, 并且兩極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偏好分歧較大、對立嚴重”[16]。 政治領域中的選舉民主以競爭為基礎, 以自身的利益而非公共利益為主, 以選舉勝出為目標, 使出渾身解數爭取選民、爭奪席位,造成兩黨間的不可調和的對立和對社會群體的分類。 經濟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加劇了政治上的對立, 促使中高收入的民眾選擇代表富裕人群和大資產集團的共和黨, 低收入的民眾更傾向于提高社會福利提倡扶持弱勢群體的民主黨。 政治極化導致兩黨的內部意識形態(tài)同質化增強,兩黨間的外部意識形態(tài)分歧性增大, 文化和價值觀沖突加大,對公共政策影響深遠[17]。
奧巴馬和所屬的民主黨奉行一貫的自由主義,支持巴黎氣候協(xié)定和美國在改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的領導作用,利用家庭概念隱喻,強調通過政府這個大家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尊重公眾的生存權;相反,特朗普及其共和黨傾向于保守主義,利用商業(yè)概念隱喻,說明只要碳排放的需要符合生產領域和經濟發(fā)展就是合理和必要的、是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否則會威脅公眾的生存權。
截然不同的政治及利益訴求和勢均力敵的社會及政治力量致使社會聯(lián)盟瓦解,帶來迥異的概念隱喻的使用,突出了分化嚴重的兩極政治,相互競爭的不可調和帶來公共政策上的分歧和差異,導致共識缺失,致使美國兩黨對待氣候變化的政策搖擺不定。
在“三重視角”理論和架構理論框架內,本文對兩篇關于巴黎氣候協(xié)定的演講進行了概念隱喻分析,兩位演講者均使用了概念隱喻輔助說明觀點,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研究發(fā)現:關于氣候變化的政治演講語篇通過概念隱喻的表層架構堆砌主題詞,提高話語的接受程度,降低話語的解碼難度;利用深層架構反映表層架構中語言形式的言內和言外涵義,展示概念隱喻的喻體和喻底,引起聽者心理上的共鳴;概念隱喻在政治演講中有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既反映美國兩黨不同的身份,又闡釋美國兩黨不同的道德模式,同時揭示美國兩黨不同的政治述求,達到了獲取政治支持的目的。
:
[ 1 ] Aristotle. On the Art of Poetry[C]∥Dorsch T. Classical Literary Criticis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5:61.
[ 2 ] 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93.
[ 3 ]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M]. New York: Corm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68.
[ 4 ]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02-251.
[ 5 ] 何中清. 隱喻研究的視角[J]. 外語學刊, 2016(2):52.
[ 6 ] Holliday M A K. On Grammar and Grammatics[M]∥Webster J. On Grammar. London: Continuum, 1995:408-409.
[ 7 ] 何中清. 三重視角下的隱喻分析范式探析[J]. 外語教學, 2016(3):44-46.
[ 8 ] 汪少華. 美國政治語篇的隱喻學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1(9):53.
[ 9 ] Lakoff G.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 and Frame the Debate[M]. Hartford: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10] 葉飛. 兩次經濟大蕭條背景下的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從隱喻架構視角進行隱喻分析[J]. 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2,14(3):75.
[11] 汪少華. 美國政府賴以生存的架構與隱喻[J]. 山東外語教學, 2014(4):31.
[12] 梁靖玉,汪少華. 政治語篇隱喻架構之分析——以布什和奧巴馬的醫(yī)保演說為例[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44(3):122.
[13] van Dijk T A. Macrostructure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Glob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M]. Hillsdale: Erlbaum, 1980:234.
[14] 張薇,毛浩然.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官方媒體報道的隱喻架構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報道語料[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2):102.
[15] 袁紅梅,汪少華. 美國經濟類政治語篇的隱喻架構分析[J]. 外國語言文學, 2016(3):10.
[16] 孫存良. 政治極化:選舉民主的宿命?——兼論協(xié)商民主的功能與局限[J]. 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1):35.
[17] 張業(yè)亮. “極化”的美國政治:神話還是現實?[J]. 美國研究, 200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