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鳳
摘 要:小學階段的科學課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通過開展觀察、研究科學活動等來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而開放拓展性教學是小學科學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這要求教師提升自己的科學素質和教學能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方式和策略,從而達到拓展教學的目的。教師對現階段拓展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重新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擁有足夠的教學設備等方面,實現小學科學課堂中開放拓展性教學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開放拓展性;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7-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27
開放拓展性教學是現階段小學科學課堂的主要形式。其出發(fā)點是,讓學生能夠了解課堂之外的東西,著手讓學生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而現階段,對小學科學課堂的利用并不盡如人意,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何能將其有效地利用起來,有待廣大科學教師思考。
一、現階段開放拓展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科學課堂受不到應有的重視
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給學生灌輸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以考試為重。而小學生面臨著考初中的壓力,這就意味著語文、數學、英語等必考的科目才是學生應該著重學習的重點科目,而其他學科無足輕重。
(二)探究工具的匱乏
小學科學中有對化學以及物理知識的初步理解,所以有很多課題需要動手做實驗。但是因為學校設備的匱乏以及教師對其重要性認識的不到位,很多實驗課題被直接忽略。
(三)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科學探究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限,各門課程的學習緊張有序,而放學回到家之后還要完成各種作業(yè)。另外,還要應對各種輔導班。所以,學生沒有過多的空閑時間用來進行科學探究。
二、怎樣進行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應用
(一)重新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去動手操作,而不是滿眼希冀地看著教師做實驗。其次,讓學生決定課程的動向,決定自己要研究的有興趣的課題。
(二)保證學生擁有足夠的教學設備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必然要有足夠的設備支撐,比如對顯微鏡的初探、對骨骼的初步認識以及整個世界地圖的分布等,都需要學校提供足夠的教學設備才能夠支撐學生們完成探究。
(三)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逼涓疽馑季褪亲寣W生學會自己探究,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以及思維邏輯,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課內、課外相結合。對小學科學知識的探究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書本上,還應該拓展到整個自然界。如觀看有科教意義的書籍、電影等。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合理的科學實驗,切實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2.傳統、現代相結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方式得到了大規(guī)模的更新,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探究性的科學課程聯系起來。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動手通過多媒體的網絡功能來尋找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從而加深學習印象,從實際行動中培養(yǎng)起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開放學生的學習時間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只有親自動手才能取得實驗結果,加深印象。而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不但能讓學生加深對實驗結果的印象,更能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對科學探究課程的興趣。
1.充足的探究時間。很多學生面臨著作業(yè)多以及作業(yè)難的問題,確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科學探究。因此,教師可以從每周安排的課程中拿出幾節(jié)課來專門進行實驗操作,而避免用大量的時間去給學生傳授那些干巴巴的知識。
2.完善的學習地點。學生學習的地點不應該只有課堂,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多的學習地點應該在課堂之外??梢哉髑髮W生的意見,利用課余時間教師帶領學生去實驗室或者開放性圖書館,讓學生有更多的渠道去學習新的知識。
(五)開放科學學習方式
1.開放性觀察。小學科學若想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必然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建立良好的觀察習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觀察能力。而觀察是學習科學這門課程的主要途徑,只有讓學生觀察到具體的實驗結果,才能逐步培養(yǎng)起他們的探究興趣,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此外,平時也要鼓勵學生養(yǎng)一些花草或者小動物,一方面增強學生的愛心,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自己所養(yǎng)之物變化的習慣,每月寫一個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看似很常識的問題,比如:給植物澆的水究竟是被誰喝了?這些問題是學生對這個世界的初探,需要教師能夠詳盡而耐心地去解答。
2.開放性思考。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而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主要定位就是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并通過對所見的不明白的事物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來自主探究,從而達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結果。因此,保障學生有足夠的資料來支撐學生的探究,就顯得至關重要。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足夠的參考資料,以便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的時候,能從中找到相關的知識。
總之,鞏固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保障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的基礎。另外,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總結,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探索習慣和科學思維習慣。教師還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而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合理科學地進行學習,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趙立春.小學科學課堂開放拓展性教學的有效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17).
[2] 盛權為.安全技術在區(qū)域醫(yī)療信息共享中的運用和體現[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18).
[3] 楊益民.醫(yī)療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構建及實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
[4] 范煒瑋,趙東升,王松俊.基于云計算的區(qū)域醫(yī)療信息共享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軍事醫(yī)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