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菊
(韓山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廣東 潮州 521041)
饒宗頤的青年時代雖歷經(jīng)戰(zhàn)亂,顛沛流離,但感序撫時,詩才迸發(fā),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作。但因生活漂泊,只有部分作品結(jié)集留存,尚有不少詩作均已散佚。今查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東中山圖書館等收藏的民國報刊雜志文獻(xiàn),在1944-1948年期間的《光華日報》《嶺東民國日報》《海濱》雜志上偶見饒先生當(dāng)時散佚的十幾篇詩文,現(xiàn)匯集在此,以備學(xué)界同仁查用。
汕頭《光華日報》創(chuàng)刊于1939年,創(chuàng)辦者是潮安人陳亦修,抗戰(zhàn)期間輾轉(zhuǎn)遷徙到揭陽、揭西灰寨,并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xù)辦報,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汕頭,1948年5月改名為《光華日報晚刊》?!豆馊A日報》的第四版是文化版,設(shè)有“藝文”“戰(zhàn)地青年”“文萃”“嶺海詩流”等副刊,是當(dāng)時文界人士發(fā)表詩文的陣地。其中,“嶺海詩流”專欄由女詩人許心影主編。
許心影(1908-1958),澄海人,原名許蘭蓀,筆名白鷗,許偉余的長女,擅長古典詩詞文賦,青年時代即聞名潮汕文壇,被稱為“潮籍女詩人”,30年代曾在上海就讀并以文為生,是上海文壇的知名女作家。40年代輾轉(zhuǎn)潮汕各地教書為生,兼業(yè)余創(chuàng)作和主編報刊雜志。在1944-1946年期間,于教書之余主編《光華日報》之“嶺海詩流”專欄,刊登潮汕文壇耆宿及青年才俊所作的舊體詩詞。溫丹銘之子溫原先生回憶:報社由陳亦修自任社長,吳雙玉為主編,報頭題字還是吳雙玉寫的。開始他們也想把報紙辦活,在報紙副刊上每日辟一專欄,如“嶺海詩流”就請許心影主編,刊登古典詩詞。不久吳雙玉辭去主編,由孫德典接替。[1]
目前,只能找到五期刊有“嶺海詩流”專欄的《光華日報》,分別是1944年5月13日、1946年9月8日、1946年9月22日、1946年11月3日、1946年12月12日。從刊頭信息來看,截止到1946年12月12日“嶺海詩流”已經(jīng)出版了16期。雖然僅找到這5期,但也能管中窺豹,5期上都刊有饒宗頤的詩詞,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饒先生與許偉余、許心影父女為至交,時常有約稿。
今汕頭圖書館館藏之《光華日報》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十三日報紙殘頁[2],刊有“嶺海詩流”專欄,刊頭為心影手書及簽名,其下有“第三期 許心影編”字樣??梢姷降钠坑惺镘帲ㄔS偉余)《追悼楊光祖》《偶念身世感慨成詩》、沈達(dá)材《四十自壽》、王顯詔《古溝吟草》、楊光祖遺作《贈饒宗頤》、蔡起賢《定風(fēng)波》《虞美人》、固庵居士《贈玉清教授》和百子《贈心影兼簡鄭三》《文祠晚行》等。
圖1 《光華日報》1944年5月13日
其中,固庵居士、百子皆為饒先生筆名,這兩首贈詩,碰巧都是贈與當(dāng)時潮汕文界很有影響力的兩位女詩人冼玉清①冼玉清(1895-1965),原籍廣東南海西樵,生于澳門。詩人、畫家、國學(xué)學(xué)者、教授、廣東文獻(xiàn)專家,著述豐碩,成績斐然,有“嶺南第一才女”之美譽。和許心影。
《贈玉清教授》固庵居士
玉清教授自粵北來書,述荒山羈旅無墳籍,有歸贖意,書此奉報。
阻闊逾雨冬,客懷自孤渺。
猶能枉尺素,慰我荒江表。
披榆疑訓(xùn)璞,開眼當(dāng)傾。
苦道舌耕難,況兼墳典少。
重勞如月眼,罔鑿混沌竅。
篋彼臨淵羨,失竿坐待釣。
嗟哉席上珍,崩離世不要。
文章棄狐鳴,秋風(fēng)哭窮徼。
為誰媚幽姿,何以脫識笑。
有苗將就搶,寧復(fù)歌不吊。
青燈信有味,多君能遠(yuǎn)紹。
漫言冠鳳樓,行□②“□”為看不清的字,下同。掛歸。
卮言豈無用,幽光后必耀。
今當(dāng)佗王臺,一醉送殘照。
陳韓曦先生在《饒宗頤學(xué)藝記》中提及饒先生與冼玉清互贈詩文的背景,1944年桂林告急,饒宗頤隨無錫國專遷至蒙山、大瑤山,奔逃避難,此時收到冼玉清自連州寄來的書信和詩文,他遂于倉皇中復(fù)詩。[3]這首詩后來收入《瑤山集》,并附有冼玉清原作。[4]540
《冼玉清自連州喜燕亭貽書及詩,予避兵西奔,倉皇中賦報》饒宗頤
千秋燕喜享,寂寞今無主。
玉想瓊思處,江山伴凄苦。
地似皋橋僻,懷哉暫羈旅。
出郭瀨淺淺,入門風(fēng)虎虎。
攀桂聊淹留,萬方驚窘步。
遺我尺素書,未曾及酸楚。
日月苦纏迫,春愁種何許。
山中聽蟪蛄,詩崇恐無數(shù)。
十年拓詩境,洞知幾度。
且試寫古抱,寧復(fù)怨修阻。
休譜屯歌,哀時淚如雨。
附原作
賣癡聲不到山村,祈谷人家笑語喧。
我自無聊閑讀賦,蟪蛄鳴處憶王孫。
《贈心影兼簡鄭三》這首詩是饒先生贈與許心影及鄭定威先生之作,高度稱贊了許心影過人的詩才和成就,表達(dá)了亂世之中深沉的憂國之情及深切的友人之情。
《贈心影兼簡鄭三》百子
鏤肝滋味付微酲,辜負(fù)東南竹箭名。
猶有精思污故楮,休將悲憤說平生。
金香冷詞人意,翠袖天寒日暮情。
愛聽歌喉聲宛轉(zhuǎn),不堪一曲想遐征。
這一期的“嶺海詩流”還選登了已故詩人楊光祖的詩作《贈饒宗頤》,也是一首贈詩。
《贈饒宗頤》楊光祖
丁丑之夏,饒宗頤之羊石,余既送之城西郊之外,后十?dāng)?shù)日始有此詩。
鮫人淚不竭,夜珠字其胎。
至實無善閉,一朝光怪來。
吾子肖天秀,誰不曰根。
當(dāng)其茫著迷,書巢首可埋。
亦既發(fā)潛德,遺逸輯殘灰。
昨者辭我去,車塵望空回。
念無俎與樽,相送心顏開。
嗟子百勝士,并世非易才。
即今君館下,繼志于云臺。
古人重直道,庶今我眼揩。
莫學(xué)退之恐,天刑自驚猜。
詩人楊祖光,然長逝忽忽數(shù)年,諸友好擬梓其遺著以慰幽靈,惜因環(huán)境所撓,及今未遂。編者決將其先行刊于詩流,按期發(fā)表一二首,藉以惋悼而光篇幅。
查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縮微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1946年9月8日、1946年9月22日、1946年11月3日、1946年12月12日《光華日報》“嶺海詩流”專欄都刊有饒宗頤先生的詩詞。①《光華日報》縮微文獻(xiàn),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1946年9月8日這一期“嶺海詩流”上有兩首詩作:固庵居士《千仞集詩序》、饒宗頤《簡石銘老》。
《千仞集詩序》這首詩,應(yīng)該就是饒先生當(dāng)年遺失的詩集《千仞集》的序文。如今,能重讀這篇序文亦是彌足珍貴。陳韓曦先生在《饒宗頤學(xué)藝記》[3]中寫到:
1943年初,饒宗頤到遷校于饒平鳳凰山的金山中學(xué)任國文教員。從事教學(xué)工作,同時創(chuàng)作詩歌。在校任教一年,他寫了一本詩集。用賈誼《吊屈原賦》中“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xì)德之險征兮,遙曾擊而去之。”的詞語,將所作詩取名為《干仞集》,后來又換名《鳳頂集》。他自12歲起學(xué)寫詩,早歲之詩詞集除《鳳頂集》外,還有《弱冠集》,早期的詩歌皆因戰(zhàn)亂而丟失了。
圖2 《光華日報》1946年9月8日
《千仞集詩序》固庵居士
駕宦遠(yuǎn)鄉(xiāng),忽焉一歲。始者浮瓜沈李,稅鞍榕城。今乃歷井捫參,幽鳳髻。離恨滿紙,停云彌襟,凡所嗟嘆,得如千首,都為一帙。記左太沖詩云:“振衣千仞岡”,又賈長沙賦:“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漂漂自引之眾,致足慕焉。予所居曰鳳凰虛,在萬峰之上,因取二家語名吾集曰《千仞》,并序以詩,以見我志云,固庵記。
千仞之上鳳凰翔,我居正在鳳凰鄉(xiāng)。
賈生相約分天章,更招太沖陟島岡。
眙我萬兀千搖腸,□試與世掃秕糠。
□偃溟渤倒扶桑,以洗野戰(zhàn)血玄黃。
便常宏道揖虞唐,禹湯姬孔□軻□。
千秋一脈遙相望,進以大同訖小康。
吾拜昌言不敢忘,仰睇天造正茫茫。
俯窺野日但荒荒,且緩憂心急羽觴。
盤胸尚有百煉鋼,徒托空言應(yīng)帝王。
如彼莊周肆洋,私笑蚍蜉不思量。
妄欲紙上見郢藏,等諸自鄶苦吃姜。
冥搜捕逐無事忙,短嘆長吁意則傷。
欲持肝肺叩蒼蒼,哀哉語誑其心長。
《簡石銘老》這首詩是寄給師長兼老友石維巖①石維巖(1878-1961),字銘吾,號慵石,晚號慵叟。與侯乙符、劉仲英師事陳衍(石遺),被譽稱“嶺東三杰”。壬社第二任,此時,抗戰(zhàn)勝利,饒宗頤已從桂林回到潮汕。饒宗頤曾多次拜會石先生,并與老友邱汝濱、楊栻(壽枬)、林德侯、孫星閣、葉照畹等一起登臨游湖,相互唱酬詩作,如刊發(fā)在《嶺東民國日報》上的《葵未重九陪君懿銘吾師丈登黃岐山侶云寺》(百子)、邱汝濱《秋日偕壽枬星閣宗頤德侯陪葉石二老游湖山作》等。
《簡石銘老》饒宗頤
聞罷守藏史,書城赦酒人。
畦封從此脫,盛夏偶為鄰。
一往存孤介,相看失雅馴。
乾坤雙破履,歸踏五湖春。
本期上只有一首《宿下尾灘 用杜韻》,借用杜甫詩作之韻,仿杜詩沉郁頓挫之風(fēng),描寫了夜宿揭陽下尾灘的情形,抒發(fā)了飄泊歲月凋敝的村野、艱辛的生活及思鄉(xiāng)思親的愁懷。
圖3 《光華日報》1946年9月22日
《宿下尾灘 用杜韻》饒宗頤
積雨妨輕舫,薄暮始掛席。
稍謝徒從勞,來就蛟龍宅。
不信十里遙,中歲千凋僻。
垂堂昔有戒,何事久行已。
山風(fēng)生,悠悠野鳥適。
系舟垂斷藤,上有未樹石。
念亂□難交,思親淚再滴。
江月低復(fù)暗,若露分憾。
營營蚊蚋喧,苦勸茲□□。
黃蒿正滿途,無由戢歸閣。
本期上只有一首《上埔夜宿 用山谷韻》,借用黃庭堅詩作之韻,記寫了夜宿揭西棉湖上埔村的情形,描寫了戰(zhàn)亂之后老百姓缺衣少食、子棄路旁的凄慘景象,抒發(fā)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圖4 《光華日報》1946年11月3日
《上埔夜宿 用山谷韻》宗頤
青山落日指繡黃,路轉(zhuǎn)溪遙皆恨長。
五里豈知分漢越,思家夢□東西廂。
恍隨饑雀啄□角,旋共小貓上藜床。
又喜兒曹爭棗粟,臨分啼笑牽節(jié)裳。
此身入夢不自覺,醒來只聞野花香。
人生顛泊本無謂,況當(dāng)百草行不芳。
久亂千家艱粒食,看人將子棄路旁。
晨興寂寞無□處,獨拋酸淚落繁霜。
本期共刊有3首詩作,宗頤《飛龍徑用老杜木皮嶺韻》、百子《西林》、固庵居士《贈心影》。《飛龍徑用老杜木皮嶺韻》一詩借杜甫《木皮嶺》之韻,描寫鳳凰山的險峻奇秀,抒發(fā)游子漂泊的酸楚與愁緒。
《飛龍徑用老杜木皮嶺韻》宗頤
收身云霧底,旋失鳳凰村。
箭徑作龍蟠,直上通天門。
社長,為潮州詩壇所宗。著有《慵石室詩鈔》四卷,《詞鈔》一卷。
圖5 光華日報1946年12月12日
旁鳳凰峰,乃興培論。
短支孱軀,兩汗且負(fù)喧。
陟險如五,悠哉苦駿奔。
四顧闃無人,只覺烈日尊。
誰為誅菁茅,于焉開乾坤。
行行耳目眩,□辨山水昏。
勞牛信疲驢,眼箱上轅轅。
又如狐飛蓬,飄飄托云根。
感彼孟郊語,道路饑腸繁。
況今□□地,禿無沙草痕。
十里突不黔,忍見瘠□存。
悄然□心催,莽莽驚征魂。
《西林》一詩描寫了揭陽西林村的地理環(huán)境、民生疾苦,表達(dá)了念民憫民的情懷。
《西林》百子
傍堅險黃磧,□天起赭山。
民勞憐地瘠,風(fēng)定覺禽閑。
野水依寒□,人家在瞑澗。
樵魚如可釣,略用破愁顏。
《贈心影》一詩是繼1944年《贈心影兼簡鄭三》之后的又一首贈與詩。這首詩稱贊了許心影真摯的性情、磊落的胸懷、淵源的家學(xué)、過人的詩才,高度評價了她在詩詞上的造詣和成就:“自標(biāo)一幟傲詞壇,才名久為人所企?!彪m然二人相識已久卻因戰(zhàn)亂各自流落,如今相逢在揭陽,特為老友賦詩一首。
《贈心影》固庵居士
白鷗居士性真摯,胸懷磊落無俗氣。
縱情豪飲醉賦詩,落筆修然有逸致。
自標(biāo)一幟傲詞壇,才名久為人所企。
憶□同客鷺?biāo)叄呀Y(jié)神交識君先。
天南地北各流落,倏歷滄桑二十年。
廿歲飄零少晤面,君日著述我未見。
今日相逢古榕西,佳作始得讀之遲。
我夙愛君天分高,淵源家學(xué)得熏陶。
宜乎致力事韻事,居然果以詩詞豪。
愧我碌碌負(fù)孚生,學(xué)劍學(xué)書無一成。
到處登臨傷舊我,讀罷君詩感慨并。
君今作詩成老手,我今學(xué)力漸衰朽。
詩思滯澀日荒疏,整年不做詩一首。
承君飲我一杯酒,囑我題詩送老友。
話舊不禁動詩腸,信筆為君賦一章。
蕪詞未足獻(xiàn)大雅,聊博故人一笑也。
《嶺東民國日報》(揭陽版)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十月二十日的文藝專欄“筆壘”同時刊有四首給姚秋園先生祝壽的詩作:百子《壽秋園丈》《葵未重九陪君懿銘吾購杖登黃岐山侶云寺》、石銘吾《七十三吟 賀姚秋園生辰作》、邱汝濱《九日》。①《嶺東民國日報》(揭陽版),國家圖書館館藏縮微文獻(xiàn)。
《壽秋園丈》百子
七十之年古所壽,況過其己豈易見。
姜塢舊是文章伯,一日聲名滿九縣。
幻玄提要聊載道,鵑鳳鳴神色變。
寥寥壽世數(shù)十篇,能于桐城開一面。
早收汗馬侶魚蝦,欲使故鄉(xiāng)似永嘉。
植□遺仗疏盤手,西意味茲良有。
我也遠(yuǎn)路踵門遲,預(yù)為春酒介眉壽。
《葵未重九陪君懿銘吾師丈登黃岐山侶云寺》百子
五日踏二縣,(予自饒平鳳凰經(jīng)潮安先二日到揭)百里勞雙腳。
及茲趁重陽,相隨凌飛閣。
白日媚川原,浮圖壯城郭。
籬間犬語喧,花外云羅薄。
黃土閉紅顏,青山未落寞。
偉哉馮令宰,異才使我愕。
美名傾兒女,韻事掛丘壑。
同游皆時哲,頗諳仁者樂。
采菊憶行吟,臨風(fēng)嘆寥廓。
蕉果當(dāng)茱萸,攜來又滿橐。
登高欲望遠(yuǎn),霜氣漸蕭索。
不覺烏紗欹,旋傾綠蟻酌。
嘉會復(fù)豈難,記取題糕約。
圖6 《嶺東民國日報》1943年10月20日
饒宗頤也曾在《海濱》雜志上發(fā)表不少詩文?!逗I》復(fù)刊號第一期,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六月一日(1948年6月1日)出版,汕頭私立海濱中學(xué)編輯委員會主辦,每學(xué)期出一期,黃勗吾寫了《復(fù)刊詞》?!逗I》復(fù)刊號第一期刊有:饒宗頤《秦時佛教傳入中國說駁議》(“論著”)、饒百子《瑤山詠》(“詩錄”)。中華民國卅七年(1948年)十二月卅一日出版《海濱》復(fù)刊第二期刊有:饒宗頤《宋室播遷潮惠紀(jì)略》(“論著”)、饒宗頤《黃際遇教授略傳》(“專載”)、饒宗頤《日月潭雜詩》(“詩錄”)。①《海濱》縮微文獻(xiàn),上海圖書館館藏。
1943-1944年間,因日寇侵華,饒宗頤曾二度進入廣西大瑤山,在荒村野嶺顛沛流離,歷經(jīng)千辛萬苦,寫下不少反映戰(zhàn)亂時代飄零生活的詩作,表達(dá)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風(fēng)格上多近似杜甫的史詩。1945年9月抗戰(zhàn)勝利后,饒宗頤整理出版了瑤山時期的詩作《瑤山集》,共有64首詩。這首《瑤山詠》就是這一時期的詩作,也收入《瑤山集》中。[4]547
《瑤山詠》饒百子
薄薄瑤山酒,日日不離口。
瑤女未解愁,楚客空搔首。
村村聞舌,家家盡牖。
老松八千尺,日傍北風(fēng)吼。
山花乍吐妍,山石漸變丑。
五里沉霧迷,公超挾我走。
本性侶麋鹿,何意跨蒼狗。
世亂隱佯狂,捉襟時見肘。
赤足拖狐裘,此趣笑誰有。
萬方聲一概,到此忘陽九。
所欠花豬肉,無食使人瘦。
行歌聳驢肩,歸路逐牛后。
長嘯叫孫登,客夢落林藪。
1948年冬,為充實《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中的材料,饒宗頤專程赴臺灣考察交流,回來后,寫下《日月潭雜詩》刊發(fā)在《海濱》雜志第二期(1948年12月31日)。這是一首記游詩,描寫了臺灣日月潭的風(fēng)光。這首詩格式上與眾不同,詩與附注相雜,在篇中有6處插入附注,類似于人文地理考證,不僅描繪了日月潭的景色,而且呈現(xiàn)了日月潭的人文歷史演變。趙松元教授認(rèn)為,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在《瑤山集》中多有體現(xiàn),“這既為詩中的描寫與抒情提供了具體的歷史人文背景,又帶有濃郁的歷史地理學(xué)者的考證意味,學(xué)理與詩情并融,體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合學(xué)者之詩和詩人之詩為一體的獨特風(fēng)貌?!盵5]
《日月潭雜詩》饒宗頤
水木山山即復(fù)離,澄潭百丈窟蛟螭。飄然獨木舟來去,(看往來必駕艋,刳獨木為之雙槳,以濟大者可容數(shù)十人。)始見洪荒一段奇。波清不著一浮萍,萬籟無聲舟自橫。(臺灣史《疆域志》云潭中多菱藕番取以食,今則水清,即萍藻亦無之。)日月居然互出沒,處處山云分不清。山中失笑見蓬瀛。(□鼎元曾贊日月潭云古稱蓬瀛,不是過也。)山環(huán)百匝無歸路,只有孤云與目成。終朝不見只禽飛,地窄天遙未許歸。忽起玉龍三百丈,喧雷瀑水深圍。(潭進水口處水涌起,澎湃有聲。)孤嶼中川似玉浮,相看側(cè)柏不知愁。光華只有月同賞,萬古明珠不暗投。(潭中小島舊名珠嶼,今稱光華島,中植側(cè)柏樹。)岸上乍聞?chuàng)v杵聲,九州除此孰清平。成相已等廣陵散,賴此侏離移我情。(歸化番時舉杵作歌,與水相和答。)
圖7 《海濱》復(fù)刊第一期饒百子《瑤山詠》
《日月潭雜詩》后經(jīng)修改收在《選堂詩詞集鯤島欸乃》集中。[6]
《日月潭雜詩》饒宗頤
水木山山即復(fù)離,澄潭百丈窟蛟螭。
飄然獨木舟來去,始見洪荒一段奇。
圖8 《海濱》復(fù)刊第二期饒宗頤《日月潭雜詩》
洪波不著一浮萍,萬籟無聲逝復(fù)停。
沆瀣莽蒼供吐納,波心影浸漫天星。
終朝不見只禽飛,地窄天遙未許歸。
忽起玉龍三百丈,喧雷瀑水深圍。
綜上所述,1943-1949年期間,饒先生的詩詞文章創(chuàng)作并未停止,而是因“旋作旋棄”,故散佚較多,這幾處文獻(xiàn)的浮出,可以找回一些散佚的詩作。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館藏的《嶺東民國日報》《海濱》、中山圖書館收藏的《光華日報》也是極少的一部分,如果有更多史料查詢,也許還能找回饒先生其它遺失的詩文。
[1]溫原.汕頭《光華日報》雜憶[M]//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汕頭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潮汕文化叢拾(汕頭文史第十一輯),1992:131.
[2]曾旭波.汕頭埠老報館[M].廣州: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6:188.
[3]陳韓曦.饒宗頤學(xué)藝記[M].修訂本.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22.
[4]饒宗頤.選堂詩詞集·瑤山集[M]//饒宗頤二十世紀(jì)學(xué)術(shù)文集(卷14).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5]趙松元.《瑤山集》藝術(shù)世界的審美觀照[M]//趙松元,劉夢芙,陳偉.選堂詩詞論稿.合肥:黃山書社,2009:104.
[6]饒宗頤.選堂詩詞集·鯤島欸乃[M]//饒宗頤二十世紀(jì)學(xué)術(shù)文集(卷14).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