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也提肉孜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群眾文化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本是群眾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的群眾文化建設與群眾實際文化需求還是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本文簡要分析了這種成因,提出了群眾文化主體群眾化、場地操場化、服務大眾化等途徑,并以一些實例對這些途徑的優(yōu)勢進行了分析。本文認為,群眾文化只要與時俱進、綜合運用這三種途徑,就可以與群眾水乳交融,達到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關鍵詞:群眾文化;途徑;分析
群眾文化是面向社會大眾的文化,是群眾廣泛參與實踐的文化,是整個國民文化建設的基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正是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豐富的文化實踐中實現(xiàn)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促進社會和諧、文明與進步。建設適應新形勢的農村群眾文化是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提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筑農村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現(xiàn)。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鄉(xiāng)群眾文化生活得到不同層次的發(fā)展與提高,特別是隨著排舞熱風的掀起,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這一可喜現(xiàn)象令今人欣慰。
近些年來,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深入實際中,許多地方的群眾文化工作還是流于形式,缺乏實際效果,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村群眾實際需求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主要原因有:一是有的主要領導在思想上對文化的不重視,沒有認真思考和體會群眾的實際感受,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建設群眾文化的硬件,多從政績和自身喜好出發(fā)考慮群眾文化建設,導致一部分硬件設施空置,群眾得不到實惠;二是缺乏對農村群眾的文化引導和指導,對群眾日常文化活動的扶持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導致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不豐富。筆者認為,農村這一特殊地理環(huán)境下的群眾文化建設,需要社會各界、文化部門以及村黨委的共同努力,這將不斷激活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拓展需求??梢詮娜罕娢幕黧w群眾化、陣地操場化、服務大眾化等途徑達到目的。
一、主體群眾化
群眾文化是相對專業(yè)文化而言的群眾創(chuàng)造和參與的文化活動,主體本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群眾的需求,群眾的創(chuàng)造,群眾的表達,都將是群眾文化成長的主流,群眾毫無疑義應該是群眾文化的主體。但在長期的實踐中,這個主體卻被旁置了,他們成了群眾文化的受施者,而非創(chuàng)造者和參與者。時代在前進,農村群眾的文化追求不再單純等待縣市文化部門的幾場“送文化”下鄉(xiāng)演出而被動欣賞,他們將自主創(chuàng)造、張揚自我。就排舞熱風看,群眾已從被動欣賞轉向自主演繹,由旁觀者到創(chuàng)造者,主體群眾化。
例如今年初筆者赴南際社區(qū)了解到,該社區(qū)在今年3月份,以繁榮文化,宣揚文明,創(chuàng)造和諧為宗旨,舉行了南際社區(qū)業(yè)余活動,還有本社區(qū)計生工作者自己創(chuàng)編的快板《十唱計劃生育好》等,演員和節(jié)目全都是本村的群眾,活動舉辦得很成功,吸引了周邊鄰村的眾多鄉(xiāng)親前來觀看。由此可見,一臺由群眾自導、自演、自己當觀眾的文化活動,情感更豐富、笑聲更燦爛、可看性更高的“草根文化”,自始自終群眾都是活動的主體,他們在自娛自樂中受到啟迪和教育,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更顯活力。
二、陣地操場化
農村這一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居住渙散、人員不集中,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建設,都無法與城市相比較,大部分地方原有的禮堂也因種種原因被拆除,現(xiàn)有的操場、曬谷場等地,便已成為農村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陣地。
文化沒有界限,享受不分場合,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文化市場,都將被老百姓所占領和擁有,跳排舞也好、扭秧歌也罷,人們只需一縷光亮、一席平地和簡單的音響設施即可,不一樣的場合,同樣會給施展者帶來許多快樂。從某種角度上看,農村文化便是城鎮(zhèn)文化的延伸和日?;r村文化活動是在無形中把城鎮(zhèn)文化活動分割為若干而互有聯(lián)系,占領這些活動陣地的也正是群眾自己,他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如今的農村群眾已不再滿足文化部門以及專業(yè)團體的幾場“送文化”演出而旁觀欣賞,他們將展現(xiàn)自我,從被動欣賞到“草根文化”的轉變,歸根結底是群眾文化的主體從文藝工作者轉換回群眾,讓更多的農村群眾從新釋放人類自我意識中永恒的文化追求。因此,豐富和繁榮農村群眾文化,必須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切合農村實際,為農村群眾創(chuàng)造更多的文化娛樂活動機會,這樣投入會更小,群眾文化活動的空間會更大,文化發(fā)展前景會更好。
三、服務大眾化
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做好對農村群眾的文化服務,是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共同攜手的一項“建筑工程”。如何將文化惠民面向農村群眾,讓廣大的農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的主人。筆者通過赴農村實地開展培訓輔導以來,透過實踐看,農村大部分地方的群眾文化活動還是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況,就拿流行排舞看,許多農村群眾是可盼而不可求,缺乏文化指導。群文工作者如何與時俱進,提高文化服務意識,把農村群眾渴求的文化指導貼近群眾,讓廣大的農村群眾在文化利益上得到真正的實惠。
近年來,福安市文化館為充分發(fā)揮培訓輔導功能,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倉慚培訓輔導模式,將赴農村實地對農村群眾開展的文化藝術培訓,作為文化館為民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赴農村實地開展排舞、秧歌、腰鼓、健身球操等藝術類培訓,很大程度方便了農村群眾培訓學習的機會,在培訓中70來歲奶奶輩的不在少數(shù),手上抱著小孩、肩上背著腰鼓的阿姨大媽比比皆是??吹贸霈F(xiàn)今的農村群眾,無論是年輕的還是年長者,都渴望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中。到目前為止,該館赴農村實地開展文化藝術培訓200多期,受益骨干20000多人次,文娛骨干力量在農村不斷壯大。文化惠民、面向農村,進一步證實服務于農村、受惠于民眾,是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
從物質追求到精神生活的向往,從玩老K、麻將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中。由此可見,群眾文化活躍的地方,哪里的村風民風相對就比較好。領導的思想端正了,文化部門的“送文化”持續(xù)化了,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城鄉(xiāng)之間的文化距離才能拉得更近,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才能彰顯旺盛的活力。
(作者單位:新疆庫爾勒市鐵克其鄉(xiāng)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