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闌木
我以為,閱讀之于人來說,僅次于食,與性,或者說與食、性同等重要。大概,“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語仍被今人所公認。而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歷經(jīng)幾千年,還鞭策著今人的婚姻,誰都不想斷了祭祀祖先的香火。于是,傳宗接代或肌膚契合,仍被廣泛操作。這一切,都無可厚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如何進化,文明如何進步,食與性都是人類生活的必然行為。
然則,如果囿于食與性,人類就對自身的意義缺少了確定。人類的精神支撐應該源于閱讀,這是許多大家的共識。無論地位的高低,也無論職業(yè)的貴賤,閱讀對誰都是公平的。劉邦、朱元璋之類的開國皇帝,實為市井無賴,因為未讀過多少書,完全是憑了一種直覺,或者說是運氣,注定了會坐上龍椅。而他們對付現(xiàn)實,玩弄政治的本能卻強于書生——這是林語堂先生對歷史的洞察。在我看來,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從江山社稷的得與失之間透露出來的,而應該將人生與江山社稷融會貫通。唯此,人生方才瀟灑或隨意。
有鑒于劉邦、朱元璋,如今人們的閱讀一方面在獵奇他們,一方面在嫌棄他們,一如中山裝匿于衣柜。目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生是越來越少,想方設法賺錢的人越來越多。讀書多,益為書呆子。不讀書,人會精明一些。恰恰,現(xiàn)實只需要精明就足夠了。但是,不閱讀人可能精明,不可能聰明,不可能充滿智慧。而現(xiàn)實是需要智者來推動的。準確地說,現(xiàn)實的健康發(fā)展必須借于智者的合力,盡管不閱讀的人可以在現(xiàn)實中左右逢源,并成為了一種經(jīng)驗,但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教訓。
究其“不閱讀現(xiàn)象”的另一種原因,是閱讀物本身的質(zhì)量問題。目前,誰都可以出書,誰都可以是專家。閱讀是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的。我有兩位朋友,從前十分喜歡閱讀,閱讀時還有一種不知肉味,且滿口噙香之韻。后,皆不閱讀了。我問其何故。一位告訴我,小說虛構,總是琢磨不透,厭倦了。另一位又說,散文太實了,如睹自己親切倒是親切,卻調(diào)動不了自己的閱讀激情。恰恰,前者是實在人,很現(xiàn)實的人,而后者則是浪漫人,有想象力。我便建議前者閱讀散文,后者閱讀小說,倒過來試試。
試后,兩者皆悅。
這種現(xiàn)象的意味似乎無解,但生活中有同類的啟示:貌如桃花的女人愛上了老男人額頭上的皺紋,因為哲學家的額頭上大都長有這樣的皺紋,而且,一愛就是終身,從不移情。也有英俊的帥哥愛上美女兩頰上的酒窩,但不能持之以恒,移情到了外貌極為一般的女人,因為,這女人有錢。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大都是由衷的選擇,且是寤寐求之的結果。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經(jīng)過選擇了的,比如時裝,新潮的時裝雖然誘惑任何人,可不是每個人穿上都會奪人眼球的。說不定,古樸典雅的款式會讓你徒添幾分體態(tài)的美感呢。閱讀也如穿衣,閱讀也是勉強不了的。
歷史上,因閱讀而引起對事物的興趣之例,俯拾皆是。銖庵閱讀了包慎伯的《藝舟雙楫》,而后知道近世俗之書之可鄙,有意學北碑;又因閱讀《說文》以及秦漢古書,稍知通假,再有意寫篆,且好摹仿乾嘉學者的習氣寫古字。這說明閱讀是可以影響或改變?nèi)松淖呦虻摹.斎?,閱讀切忌急功近利,只有合于一種非理性的自覺,才有步入孟浩然名句“疏雨滴梧桐”的境界,乃至真正領悟到閱讀雋永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