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俠
摘 要:英語通過廣采博收外來語擴大自身詞匯量,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反映了漢語及中國文化對英語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現(xiàn)代英語借用漢語借詞的方式、語言文化特征,揭示了英語中漢語借詞發(fā)展變化的趨勢及其語義理據(jù)。
關鍵詞:漢語借詞 借詞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b)-0190-02
Abstract: Loanwords from different languages reflect the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s, while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upon the Western culture.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borrowing form, languag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borrowings, thus brings light to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 as well as the semantic reasons.
Key Words: Chinese borrowings; Borrowing form
借詞也稱外來詞,是借用外國或外族詞匯來表達信息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現(xiàn)象。英語通過廣采博收外來語擴大的詞匯量數(shù)量可能占到英語詞匯總量的80%以上。據(jù)語言學家分析統(tǒng)計,英語中90%以上的借詞都來自印歐語系,僅有極少部分來自亞洲國家語言,如漢語、日語、韓語等。各種語言中的借詞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互相影響,而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則反映了漢語及中國文化對英語和西方文化的影響。
1 英語中漢語借詞的來源
英語從漢語借入詞匯大多數(shù)采用音譯,也有少部分由意譯、音意結合和音譯加詞綴方式產(chǎn)生。這些詞語進入英語后,經(jīng)歷一定程度的“英化”改造后漸漸融入英語語言詞匯系統(tǒng)。
1.1 音譯借詞
音譯產(chǎn)生的漢語借詞與漢語拼音從基本吻合到完全吻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充分顯示了其語源特征。在早期,有些漢語借詞可能來源于漢語方言如粵語、閩南語等。如眾所周知的tea(茶)一詞,就是根據(jù)閩南語音譯的。另外的較常見的音譯借詞有l(wèi)itchi(荔枝)、silk(絲)、jiaozi(餃子)、kongfu(功夫)、kowtow(叩頭)、mahjong(麻將)、typhoon(臺風)、Yin and Yang(陰陽)等等。
1.2 意譯借詞
即根據(jù)英語中不存在的漢語詞匯的意思翻譯成英語,由于它是用英語中現(xiàn)有的詞匯形式表示借用來的意思,有部分學者認為不能歸為借詞類。常見的意譯漢語借詞有beancurd(豆腐)、steamed bread(饅頭)、moon cake(月餅)、the Summer Palace(頤和園)、the Great Wall(長城),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等。
1.3 音意結合借詞
即混合成詞,詞匯的一部分來自原始語言詞匯,另一部分借用而來。例如: Beijing Opera(京?。?,tung oil(桐油)、suonahom(嗩吶)等。tea為我們貢獻了眾多音意結合的詞匯,如Lungching tea(龍井茶)、tea cake(茶點)、tea cart(茶具車)、brick tea(磚茶),等等。
1.4 音譯加詞綴借詞
此類方式將借入英語的漢語詞匯由音譯的漢語加英語構詞成分(一般為后綴)派生而成。如Taoism(道教)=Tao(道)+-ism(宗教),Confucianism(儒教)=Confucius(孔子)+-ism(宗教),Pekingology(北京學:中國問題研究)=Peking(北京)+-ology(……學)。從某種意義上講,音譯加詞綴的漢語借詞更像是漢語融入英語后被英語同化后的產(chǎn)物。
隨著中國語言政策的發(fā)展,普通話以及拼音的普及、網(wǎng)絡媒體的便捷加速了世界各語言間的交流,一個流行詞語可能在一夜之間傳遍全球,也成為音譯漢語借詞被英語接受的助推器。
2 英語中漢語借詞的語言文化特征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政治宗教、地理概貌等方面的內(nèi)容,隨著近年來政治、貿(mào)易、科技、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國特色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社會文化內(nèi)容也有增長的態(tài)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2.1 具有不可分割的文化特色
物質(zhì)文化的流行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國古代的茶文化、瓷器文化和絲綢文化無疑對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期的漢語借詞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和tea有關的:brick tea(磚茶),oolong(烏龍茶),bohea(武夷茶)等各種茶飲料;有關瓷器的詞匯包括Chien ware(宋瓷),有制作瓷器的原料如kaolin(高嶺土),也有瓷器上的裝飾材料如wutsai(五彩釉)。有關絲綢的借詞有shantung(山東綢),pekin(北京寬條子綢),tsatlee(生絲)等。還有很多有關中國飲食的詞匯如dim sum(點心)、tofu(豆腐)、lo mein(拉面),有關文化習俗的如chop sticks(筷子)、pipa(琵琶)等。
2.2 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詞匯
近代中國經(jīng)歷了多次重大社會變革,中華民族的崛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增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現(xiàn)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借詞帶入英語國家。有關政治的漢語借詞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paper tiger(紙老虎),the 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等,有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的新現(xiàn)象open-door policy(對外開放),special economic zone(經(jīng)濟特區(qū)),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國兩制)等;有表示各種政治派別的the Kuomintang party(國民黨)等?!發(fā)ianghui”一詞最早被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wǎng)(CNN)使用,現(xiàn)在也成為各大國際媒體的通用詞匯。
2.3 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
伴隨著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代表中國社會文化的漢語借詞越來越為外國人所熟知。十多年前“guanxi”(關系)在英語口語中已經(jīng)廣泛使用,不同于英語中的”relationship”,”guanxi”特用來描繪中國社會特有的復雜關系網(wǎng)。今日關于”tuhao””Dama”等漢語借詞可能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的消息也引發(fā)了學者專家的關注?!眃ama”(大媽)們由于其對黃金的購買需求和旺盛的購買力而聞名于世,在英語釋義中也被賦予了“貪婪、盲從”等貶義的內(nèi)容在里面。然而毋庸置疑,社會文化新現(xiàn)象的漢語借詞正以不可阻擋的態(tài)勢影響著中西方文化。曾幾何時,原來被認為是Chinglish的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見)已經(jīng)變成英語中打招呼的一種方式,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也逐漸被老外所理解和使用。
3 結語
英語詞匯系統(tǒng)典型的低理據(jù)特征既是英語大量吸收外來語的動因,也是其大量吸收外來語的結果。漢語借詞以語音系統(tǒng)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為契合點進入英語,這也符合外來語借詞的經(jīng)濟理據(jù)原則。英語這一強勢語言對漢語的影響帶動了英語對漢語借詞的借入,而中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也必將帶動英漢借詞的平等交流,促進漢語文化對英語文化的滲透。
參考文獻
[1] 汪榕培,王之江.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 范勇.美國主流媒體上的“中國英語”實證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3] Cannon,G.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J]. American Speech. No.67,1988.
[4] 汪榕培,常駿躍.英語詞匯中漢語借詞的來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4).
[5] 熊文華.漢語和英語中的借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
[6] 顧菊華.英語中漢語借詞的文化淵源和語言特征探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