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易
【摘要】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是我國多數本專科院校電類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微機軟、硬件設計和應用能力的必修課。由于匯編語言指令比較枯燥,且編寫程序要求對硬件比較熟悉,因此學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本文在實際教學的基礎上,總結了好的教學經驗,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微機原理 匯編語言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TP301-4;TP313-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228-02
引言
匯編語言是計算機專業(yè)知識架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卻長期被認為是難學、難教、枯燥、無用的課程。針對上述問題,文章分析計算機系統(tǒng)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調整教學培養(yǎng)目標,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建立課程間關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課程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越來越注重匯編語言課程的實用性,有實用性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本課程授課內容兼顧微機的硬件結構和軟件編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述足夠的理論深度,更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v觀匯編語言課程的教學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實踐教學薄弱,學生動手機會少
必須設計較高難度的實驗實訓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現在計算機專業(yè)開設的實驗大多是現成的代碼上進行操作并觀察,并沒有進行很多的硬件實驗,所以根本無法讓學生體驗到接口芯片的工作特性,只有進行深層次的創(chuàng)新設計才能脫離實驗指導書的束縛,讓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計算機行業(yè)的基礎,并有效的使用匯編語言。
2.理論深奧抽象,學生學習難度大
對于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門課程內容比較抽象,對匯編語言的邏輯組織能力要求十分高,并且匯編語言與計算機、單片機、數電等多門課程緊密聯系,知識面要求非常廣,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十分強。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多以書本為基礎,采用線路及芯片已經固化的實驗箱來按部就班的完成基礎性實驗操作,而學生由于缺乏對知識的總結應用,也無法對實際系統(tǒng)進行感性認識,故常感到難學、難理解。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
1.擯棄傳統(tǒng)的互動性老套的板書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在線學習網站和仿真軟件等,加強匯編語言教學內容的可視化、理解匯編語言的具體化和生動化、學習的便捷化和互動過程的多元化,使得傳統(tǒng)性教學變成多途徑、多方式的綜合教學,從而進一步提升知識獲取的便捷性,教學互動的及時性。
2.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和鞏固已學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學生在匯編語言這門課程中,對所學的知識缺乏必要的全面認識,因此實驗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就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三、完善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上以“簡單、實用”為主,適當增加硬件設計
匯編語言及指令系統(tǒng)是日后硬件設計的基礎,原理上做到簡單、夠用且實用。并在教學內容中添加具有一定難度和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硬件設計實例,從而對指令在硬件上的執(zhí)行過程和指令的底層硬件執(zhí)行機制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為日后相關課程的學習和系統(tǒng)開發(fā)提供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及便利。同時,還要隨時引入新的技術概念和產品,盡可能不讓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
2.教學形式上采用“工具運用+案例驅動”的興趣化培養(yǎng)
興趣是學習的主要動機之一,學生產生興趣的來源可能有來自自身的興趣愛好,可能來自教師課堂的引導和啟發(fā),也有可能看到周圍同學的成功設計產生模仿的念頭,在應用案例的驅動下便自發(fā)地去實踐。
3.教學模式上采取“先易后難、層層遞進”的策略
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教師應根據授課的進度及學生的掌握程度,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精心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實用價值的實驗內容。日常教學中可先介紹基礎案例,讓學生掌握語言的編寫和接口芯片的基本應用,再通過復雜應用,引導學生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系統(tǒng)級的開發(fā)。
四、結語
匯編語言是計算機專業(yè)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匯編語言也是計算機學科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它有助于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tǒng)。是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系統(tǒng)構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礎,使學生樹立“系統(tǒng)觀”的一個重要工具。只有針對不同的專業(yè)和方向、不同的需求,確定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蒲攀,張建鋒.微機原理與應用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管理,2009.3:96-97
[2]王志軍,楊延軍,王道憲.微機原理實驗課程內容的層次化設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