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上黨碧松煙文化有限公司/李岳峰
我國制墨、用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產(chǎn)地眾多,名墨繁多,但論文化內(nèi)涵及制造工藝,最具盛名和值得驕傲的當屬“上黨碧松煙”。
何為之?因其加工制造者為唐玄宗李隆基,詩仙李白為其撰寫贊美詩,有此兩個重量級的歷史人物做皇家貢墨“上黨碧松煙”的文化代言人,其名聲如雷貫耳,其身份可想而知。
“上黨碧松煙”的產(chǎn)地在山西上黨地區(qū),即現(xiàn)在長治地區(qū)。長治,“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所以古稱上黨,素有“天下脊”美譽。炎帝神農(nóng)氏在這里“嘗百草,食五谷,制耒耜”,開創(chuàng)了農(nóng)耕文明,還首創(chuàng)了文字書法,被稱為“八穗書”。唐·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炎帝神農(nóng)氏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書,用頒行時令。”因炎帝作“八穗書”,作為書寫必用品的古墨必然開始產(chǎn)生,但應(yīng)該說,這一時期墨的概念屬于適宜書寫的天然物品范疇,上黨地區(qū)真正進行人工制造古墨當在秦漢兩代,唐代則為鼎盛時期。南朝著名文學(xué)家江淹(444—505)在《扇上彩畫賦》贊曰:“粉則南陽之鉛澤,墨則上黨之松心。”由此可見,上黨墨在南北朝時期已久負盛名。上黨墨鼎盛的原因,除了其特殊地理條件下生長的松樹做原材料外,還在于長治人的精心制作,特別是李隆基的加盟,使上黨墨獨步天下,名揚四海。
唐景龍年間,李隆基來到上黨地區(qū),即當時的潞州,任潞州別駕。他在此興建德風(fēng)亭、圣瑞閣,廣集文人墨客,登樓詠賦,所需墨錠甚多。李隆基遂下令松煙墨的主要產(chǎn)地上黨縣(今長治縣)加快生產(chǎn),加大產(chǎn)量,并精心調(diào)配,在松煙墨中添加香料,使制造工藝日臻完美。明代學(xué)者王象晉在《群芳譜》記載,景龍初,“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diào)粉,作御墨,曰‘龍香劑’”。元代著名史學(xué)家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宋熙豐間(1068—1085),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碑敶鷮W(xué)者林歡在《“龍香”墨考》(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龍香’品名的形成地點在潞州,而唐代的潞州正是當時墨的主要產(chǎn)地。”林歡還指出:“以‘龍香劑’為主料的‘龍香’御墨的出現(xiàn),是唐代中期北方制墨技藝發(fā)展到頂峰的產(chǎn)物?!庇种赋觯骸皬脑_始,‘龍香’墨真正進入宮廷,成為元明兩代宮廷的首選御墨?!薄罢怯捎谑看蠓螂A層對于‘龍香’之妙感觸至深,因此文人們開始將‘龍香’作為墨品的代表性稱呼?!碧拼鷷r,隨著日本遣唐使和留學(xué)僧人的頻繁往來,造墨技藝也流傳到東瀛,現(xiàn)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仍保存著唐代墨錠十余枚,其中一枚為唐開元四年所制。李隆基把造墨技藝推向一個高潮,對后世影響極大?,F(xiàn)日本墨運堂株式會社所造高檔墨汁被稱為“玄宗墨液”,后因商標糾紛,不得不改為“玄明墨液”,而安徽紅星墨廠所造高檔墨汁亦稱為“玄宗墨液”。
李隆基是性情中人,是書法癡迷者,其書法造詣極高,在長治有不少廣為流傳與墨有關(guān)的精彩故事。
唐代馮贄《云仙雜記·陶家瓶馀事》記:“玄宗御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賜掌文官。”后 “龍賓”一詞即成為名墨的專用詞。元代臨海人泰不華,歷任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等眾多職務(wù)。他在 《桐花煙為吳國良賦》一詩中寫道:“龍賓十二吾何有,不意龍文入吾手。” 元代戲曲家高明在《琵琶記·五娘書館題詩》中亦有“蕓葉分香走魚蠹,芙蓉妝粉養(yǎng)龍賓”之句。
明《潞州志》記載:“玄宗在潞時,寢,壁蝸纂成‘天子’字,玄宗驚懼,涂去,數(shù)日復(fù)然,如此者三。后登大寶,琢玉成蝸,及金銀鑄成者凡數(shù)百,供之功德,前后人時有得之者?!薄奥褐輪⑹m內(nèi)有明皇欹枕斜書壁處,并腰鼓、馬槽猶在。”
上黨碧松煙正背面
清乾隆 《山西通志》引《開寶遺事》記載:“景龍初,明皇為潞州別駕。一日據(jù)案,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拜呼‘萬歲’,曰:‘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龍賓也?!勖朴浾洳兀埾銊?。”李隆基問鼎登龍后,把上黨碧松煙墨作為賞賜品賞于文臣詩人,得者莫不為擁有一錠上黨墨而歡欣雀躍,倍感身價提高。長安多少名利客,無不希求上黨墨。在那時,上黨墨是身份的象征,是文化的象征,“千金易得、一墨難求”。上黨碧松煙成為長安街巷酒肆、豪門大戶熱議的話題。
《墨史》影印部分
乾隆《長治縣志》影印部分
由于上黨碧松煙為皇家貢品,以李白的身份講,盡管他博學(xué)多才,游歷祖國各地,但未進入宮廷之前,還是很難使用到如此昂貴精湛的古墨。鑒賞并廣泛使用上黨碧松煙,應(yīng)當是在天寶二年秋(742年),李白42歲奉詔來到長安之后?!独钐啄瓯怼酚涊d:“玄宗召見于金鑾殿,命待詔翰林?!钡诙陼r,李白“待詔翰林,草《和蕃書》或《出師詔》,醉寫《清平調(diào)》”。但是,“秋,遭讒見疏”。李白“草答蕃書”的故事,經(jīng)明代文學(xué)家馮夢龍演繹后撰輯了《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一文,編錄在《警世通言》里。此文展現(xiàn)了李白超常的才華、蔑視權(quán)勢小人的傲骨精神,但我們從中可知,李白醉草詔書的時候,所用墨即為上黨特制的御墨“龍香劑”。文中寫道:“天子命設(shè)七寶床于御座之傍,取于闐白玉硯,象管兔毫筆,獨草龍香墨,五色金花箋,排列停當。賜李白近御榻前,坐錦墩草沼?!崩畎鬃聿菰t書嚇退蠻使的故事,經(jīng)典不衰。由于李白在用“龍香墨”揮筆書寫之時,讓當朝權(quán)臣楊國忠侍立研磨,讓宦官高力士侍奉脫靴,由此得罪權(quán)貴,為以后遭受排擠和打壓種下了禍根。除此之外,文中還有李白奉旨為楊貴妃填寫《清平調(diào)》三章的描寫。只見那李白醉眼朦朧,龍飛鳳舞,《清平調(diào)》三首立馬而成。有了上文的鋪墊,由此可見,此次李白填詞用墨仍為“龍香墨”。
李白撰寫贊美上黨碧松煙的詩句,大概在他“遭讒見疏”之后。他一心報國,卻遭權(quán)臣報復(fù),無奈離開長安,無有好墨伴身,該是多么失意。這時,正好張司馬向他贈送上黨碧松煙。得到一個朋友的信任和關(guān)切,是多么愜意興奮。李白情難以抑,喜不自勝,欣然揮筆寫下了《酬張司馬贈墨》一詩:“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yǎng)之懷袖間。今日贈余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庇稍娍梢?,李白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振奮,何等豪邁。此詩收錄于《李白詩全集》卷十八。正是因為有了李白這首贊譽上黨碧松煙的詩作,才使我們今天有幸身臨其境,一睹上黨碧松煙墨的真容,一嗅上黨碧松煙墨的芬芳。
李白是詩人,也是書法大家,但因其詩詞光照日月,故“書為詩名所掩”。他于天寶三年(744)三月十八日在陽臺宮書寫的四字詩《上陽臺貼》,流傳于世,價值連城。其流傳至今的唯一墨寶《上陽臺貼》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贝颂遄?,分五行,用筆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縱放自如,快捷流暢,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fēng)。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上陽臺貼》為李白用他所鐘情的“上黨碧松煙”書寫而成。
歷史上,長治制造的松煙墨,質(zhì)量最佳,品相最好,深受宮廷帝王大臣、文人墨客的喜愛,眾多學(xué)者紛紛寫詩贊譽。較李白年長50余歲,歷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書令的李嶠,也曾賦詩贊美上黨碧松煙:“長安分石炭,上黨結(jié)松心。繞畫蠅初落,含滋綬更深。悲絲光易染,迭素彩還沉。別有張芝字,書池幸見臨?!碧拼娙烁呱R己,得到友人贈送的松煙墨后,也情不自禁吟誦道:“珍重歲寒煙,攜來路九千。只應(yīng)真典誥,消得苦磨研。正色浮端硯,精光動蜀箋……”他認為如此珍貴的歲寒松煙,只能用以書寫重要的“典誥”。 如今,每觀唐馮承素摹本 《蘭亭序》、孫過庭《書譜》、張旭《古詩帖》、李白《上陽臺帖》、顏真卿《祭侄稿》,以及經(jīng)生抄經(jīng)等墨書印跡,無不感受到松煙墨的風(fēng)采猶存。
上黨碧松煙墨的產(chǎn)地在現(xiàn)今的長治縣。清乾隆《長治縣志》記載:“五龍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二百二十丈,盤距十六里……環(huán)山胥茂松,冬夏蒼翠。李白所謂上黨碧松煙也?!彼未鷮W(xué)者蘇易所撰《文房四譜·墨譜》記載:“上黨松心為之尤佳,突之末者為上?!彼未思疽凰赌?jīng)》在論及優(yōu)質(zhì)松煙產(chǎn)地時說:“唐則易州、潞州之松,上黨松心尤先見貴?!逼渌緯灿涊d了唐宋兩代上黨墨作為皇家貢品進貢的情況?!短茣酚涊d:“唐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士貢貲、布、人參、石蜜、墨?!蹦纤梧嶉运摹锻ㄖ韭浴酚涊d:“潞州貢墨、人參、花蜜、菟絲子?!彼文┰踔麑W(xué)者馬端臨在其所著《文獻通考》中記載:“宋潞州昭德軍士貢人參、蜜、墨。”諸如此類的記載,舉不勝舉。
《墨經(jīng)》記載:“古人用墨,多自制造,故匠氏不顯。唐之匠氏,惟聞祖敏?!彼裕拼宵h地區(qū)造墨工匠,無有姓名流傳,唯一流傳百世的是一名宋代造墨工匠。元代學(xué)者陸友所著《墨史》曾記載:“李清,上黨人,以墨著名?!彼谓饡r,由于北方連年戰(zhàn)亂,經(jīng)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上黨地區(qū)的制墨業(yè)如同陶瓷業(yè)一樣,難逃厄運,墨坊被毀,墨工南遷,從此一蹶不振,漸漸淡出歷史舞臺。上黨地區(qū)的造墨活動,具有文字記載的最后時間當是在明代。清乾隆年間《長治縣志》在寫到本地制墨基本絕跡時,特意強調(diào):“然余垂髫時,猶及睹陵川宗侯所制龍墨,色味俱良。”文中所指“陵川宗侯”,為明代朱元璋后裔。其子沈簡王朱模封潞州后,朱模的二子朱佶燏封為“陵川王”。之后,在長治縣的志書中,就再無制墨的文字記載。由于制墨屬手工技藝,在蒼茫歲月中,上黨地區(qū)仍有部分文人墨客出于對文房四寶的喜愛,加工制作墨錠,用來自己使用或贈送友人,但已經(jīng)難以形成規(guī)模,也名不見經(jīng)傳。
“上黨碧松煙”是秀美長治厚重的文化標志和符號,是上黨大地文化藝術(shù)的金字招牌,更是長治人杰地靈的彰顯和體現(xiàn)。為了挖掘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長治縣在2012年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xiāng)”后,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把恢復(fù)制造上黨碧松煙歷史名墨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認真思考,認真對待。在長治市及長治縣書協(xié)的支持推動下,愛好古文化的李云步仔細研讀宋代李孝美所著《墨譜法式》、明代沈繼孫所著《墨法集要》及宋應(yīng)星所著的《天工開物》,遍訪民間,遵古研制,克艱攻難,經(jīng)過反復(fù)試驗,終于掌握制墨技藝。同時,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上黨碧松煙”“龍香”“潞墨”三個商標,組建了山西上黨碧松煙文化有限公司,并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韓店鎮(zhèn)柳林村建立了“上黨碧松煙”古墨生產(chǎn)基地。墨中精品“上黨碧松煙”恢復(fù)制造,一經(jīng)亮相,即受到極大關(guān)注和好評。在2017年山西省第三屆文博會上,評為銅獎,并被評選為長治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上世紀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曾出土過一錠唐墨,為牛舌形,墨面正中就有清晰的陰文“松心真”三字。上黨松煙墨如同絲綢一樣,沿著古絲綢之路,從上黨源源不斷地運往新疆、西域乃至歐洲,在古絲綢之路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偉大的“一帶一路”建設(shè)中,恢復(fù)制造的“上黨碧松煙”,也必將會大煥異彩,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