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美國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
對女性的性騷擾問題已經(jīng)在中國社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學校里也有了這方面的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讓人憂慮的是,有些地方竟如此界定“性騷擾”:“女性在公共場所穿著暴露,乃至衣不遮體,對男性是首當其沖的性騷擾?!薄芭耘e止不端,或搔首弄姿,或動作夸張,惹人眼球,容易使男性想入非非?!边@樣一種界定,會造成對問題的認知誤導,把受害者一方變成性騷擾的始作俑者,而性騷擾的一方則成了受害者。這樣界定性騷擾,先已誤導性地預設立場:是女方挑逗在先,男方才被誘使犯錯。這是在猜測行為的原因,而不是對行為本身作界定,其結(jié)果是,性騷擾的實質(zhì)問題本身被悄悄轉(zhuǎn)移了。
從認知邏輯來看,這是一種“歸因謬誤”(attribution error)。這是人在構(gòu)造社會現(xiàn)實時經(jīng)常會犯的一種認知錯誤。同一件不好的事,別人做的歸結(jié)為內(nèi)因(人品、性格、道德的缺陷),自己做的則歸結(jié)為外因(環(huán)境使然、無可奈何、身不由己)。對別人歸因嚴苛,對自己歸因?qū)捜荩何抑垣@獎是因為我有能力,我之所以敗下陣來是因為別人做了手腳。
另一個常見的偏誤是“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biases),它將成功歸結(jié)于自己,否認自己的過失,或?qū)⒆约旱倪^失責任推給別人。這種心理趨向與一個人的文化程度沒有什么關系,甚至越有文化、有身份地位的,越可能發(fā)生自利性偏差。教授會把學生的成功歸因于自己,政客會夸大自己的政績。政黨也用同樣的偏差來解釋歷史,夸大自己的歷史貢獻,貶低別人的積極作用。
我們對一個問題形成什么看法,其實也就是如何構(gòu)造“現(xiàn)實”。兩個人遇到一位正在驅(qū)趕和毆打路邊攤販的城管,一個說:“城管沒有必要這么冷酷無情。”另一個說:“城管在行使他的職責。”他們兩個看到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對事情的解釋卻大相徑庭,這就是構(gòu)造社會現(xiàn)實。你帶著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來解釋情境,你從認知和情緒出發(fā)來表述事件,這就是你構(gòu)造社會現(xiàn)實的方式。問題是,我們是否能說清楚“真正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在試圖說清楚的時候是否會有偏誤?
有人認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是一種道德虛無主義的看法,因為,理性的社會生活,它的基本秩序必須也只能建立在說清真相和辨別正誤的可能性之上。道德是非的虛無主義本身就是錯誤的。誰要是以為那是正確的,那他可能是在誤導和欺騙自己,也可能是上了別人的當,受了宣傳的騙。試想,如果辨明是非與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不辨是非會讓他成為受害者,這時候,他還會堅持認為辨明是非是沒有意義的嗎?
歸因謬誤的思考方式,在一般人當中相當普遍,表現(xiàn)也是多種多樣。別人的行為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就會懷疑他人品低下、性格乖張、別有用心,看不到這一行為的其他原因。同樣的行為,發(fā)生在別人身上就很嚴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輕描淡寫。在與別人發(fā)生爭吵時,總是責備別人先“挑釁”,強調(diào)別人的惡意,而把自己說成是不得已才還的手。個人之間是如此,群體之間,甚至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這種思維方式在有知識有學問的人那里照樣會出現(xiàn)。例如,中國工程院某院士稱,從win7開始,微軟允許裝盜版,誰裝盜版誰沒裝盜版都清楚,這就是一種盜版策略。“明明是故意把軟件免費給中國用戶用,使中國人沒機會發(fā)展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反過來說中國人盜皈,說中國人小偷?!边@樣的受害邏輯與男人性騷擾女人是因為女人太性感太挑逗如出一轍。
經(jīng)常有小偷自我辯解說,他本不是竊賊,而是因為別人沒有看管好自己的財物,他這才“順手牽羊”,誰叫被偷的人自己不當心?這樣的歸因謬誤看起來很可笑很荒唐,但是,一旦涉及本人或本民族的私利,卻又會變得非常合理和正常。這是一個我們需要警惕的思想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