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一
(三亞學院音樂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巴洛克時期的法國著名作曲家Fran ois Couperin(1668-1733)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一直不斷地嘗試著運用法國與意大利音樂元素,并將兩者融入到其所創(chuàng)作的大量不同編制的作品當中。在他的室內(nèi)樂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法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但與此同時,作品中的意大利音樂語匯也非常值得一提。對于作品‘Les Nations’,Higginbottom(1986:159)曾經(jīng)評論道:“作品每部分結構都具有雙面特質,意大利元素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則是被重新改寫的法國風格。”而對于兩部Apothéose sonata作品,Mellers(1987:97)也認為“在他分別于1724年與1725年出版的兩部Apothéose sonata作品中,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感受到法國與意大利兩種音樂態(tài)度的完美結合?!蹦敲矗酉聛碜屛覀兺ㄟ^分析一部分Couperin的室內(nèi)樂作品,來找出其作品中的意大利音樂元素究竟有哪些。
在十七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們?yōu)槠鳂纷髌钒l(fā)展出了很多包括奏鳴曲、協(xié)奏曲在內(nèi)的全新編制及曲式結構,而所有這些編制及結構也對意大利以外的許多國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是德國,接下來是英國,并最終影響到了法國的器樂作品創(chuàng)作與演奏當中。(Oleskiewicz,2006:48)Couperin非常著迷于擁有兩件旋律樂器及一件鍵盤數(shù)字低音的Trio sonata,這也是巴洛克時期最為重要的室內(nèi)樂器樂編制之一。(Boyd,1993:51)J.F. Dandrieu是最早在法國地區(qū)發(fā)表Trio sonata的法國作曲家。(Sadie,1993:150)Couperin專心于研究意大利音樂特別是Trio sonata這一體裁,并在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早期階段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Trio sonata作品。早期,Sonata是一種嚴格由“慢-快-慢-快”速度的四個樂章組成,且服務于宗教的曲式結構。(Oleskiewicz,2006:54)而對于Chamber sonata,意大利作曲家們通常以舞曲為主,將其作為一至兩個樂章的序曲。(Boyd,1993:51)Couperin在他的作品中完整的運用了這種意大利曲式結構,如‘Les Nations’、兩部‘Apothéose sonatas’,‘La Sultanne’等作品。
我們可以在Couperin作品中大量發(fā)現(xiàn)的另一意大利特點便是他對非規(guī)律節(jié)奏及非典型節(jié)拍的運用。Stauffer(2006:113)曾對這一現(xiàn)象做過注釋:“法國作曲家們非常喜愛運用擴展及補充的樂段,而這也正是早期的許多意大利作曲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的常用手法?!?/p>
我們在前文已經(jīng)探討過很多巴洛克時期法國音樂的主要特點,對舞蹈音樂的熱愛也是其中之一。
法國人對于舞蹈音樂的熟悉程度及曲目的了解幾乎與意大利人相同,但他們對于舞蹈音樂的運用則更傾向于將舞蹈音樂賦予更多的變化與功能。我們極有可能在一部組曲中看到相同的舞蹈音樂但卻表達了不同的情緒和故事。(Edwards,1974:17)換句話說,意大利與法國作曲家們在作品中所運用到的舞蹈音樂題材大致相同。
正如Mather(1987:231)所說,早期的意大利與法國舞步近乎相同。而法國作曲家們喜愛在作品當中大量運用的舞蹈音樂是來源于意大利音樂的。Couperin在他的室內(nèi)樂作品當中運用了大量的舞蹈音樂的同時(見表格1),僅在這些素材中加入了簡單的裝飾音和再現(xiàn)處理,而Couperin對于裝飾音的熱衷說明他在室內(nèi)樂作品運用舞蹈音樂的手法方面,更加貼近于意大利式的風格而非法國。
表格1:Couperin部分作品舞蹈音樂使用表
正如我們在前文及以上所討論的一樣,我們可以在Fran?ois Couperin的音樂作品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法國與意大利風格的音樂元素,他保留了一些傳統(tǒng)的法國元素,借鑒了一些意大利式的素材,并將它們很好的結合在了作品當中:他運用了法國傳統(tǒng)的記譜方式、繼承并創(chuàng)造了很多法式豐富多樣的裝飾音、在作品題材上采用了大量的法國傳統(tǒng)舞蹈音樂、承襲了brisé演奏風格及當時法國作曲家們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點——標題性音樂作品;與此同時,Couperin也在作品中運用了意大利式風格的舞蹈音樂、意大利常用的節(jié)奏節(jié)拍特點及意大利的曲式結構題材等。通過對Couperin室內(nèi)樂作品中法國及意大利兩種風格運用的探索,也可以明確的了解到作曲家運用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同時,更將其完美的結合在了作品中。他使用了意大利傳統(tǒng)曲式結構,也使用法國傳統(tǒng)舞蹈音樂;他使用意大利作曲家們常用的舞蹈音樂,也在其中加入了法國作曲家所鐘愛的裝飾音;他使用意大利音樂理論體系,也將它充實到豐富的法國音樂素材中;有大量的文獻記錄并探討了意大利音樂對于法國音樂作品的深遠影響,而Couperin也一直是將兩種文化完美結合的優(yōu)秀作曲家中的一員。正如Higginbottom(1986:155)評論的那樣,Couperin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將最好的法國元素與最好的意大利元素完美結合在了一起。他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以最美的方式將法國與意大利文化融合到了更高的平臺?!?/p>
[1]Boyd, M. (1993) 'Rome: the Power of Patronage' in G.J Buelow (Ed.).The Late Baroque Era From the 1680s to 1740.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2]Edwards, O. (1974) Analysing Genre: Baroque Instrumental Music II Suite, Sonata and Concerto.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3]Higginbottom, E. (1986) 'Fran?ois Couperin' in S. Sadie (Ed.). French Baroque Masters. London: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4]Mellers, W. (1987) Analysing Genre: Fran?ois Couperin and the French Classical Traditio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5]Oleskiewicz, M. (2006) 'The Rise of Italian Chamber Music' in G.B Stauffer (Ed.). The World of Baroque Musi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Sadie, J.A (1993) 'Paris and Versailles' in G.J Buelow (Ed.). The Late Baroque Era From the 1680s to 1740.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