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鋒
新的教學論認為:“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所以,學習結果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苯處熢谠O定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確定的是學生應該學什么,怎么學,然后再來確定自己應該教什么和怎么教。
文言文的教學有其特殊之處。因此,教師在設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時除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外,首先要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F在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兩大誤區(qū),一種是有“言”無“文”,一種是有“文”無“言”。所謂有“言”無“文”的做法就是把文言文肢解成一堆古漢語材料,讓學生在字詞句及文言章法構筑的叢林里,毫無趣味可言;有“文”無“言”的做法就是把文言文變成泛人文課,完全脫離了文言文的外貌和特征,等同現代文的閱讀分析,學生徘徊在充滿現代色彩的營地里。這是何等的滑稽與尷尬。這兩種教學模式或是對文言文的僵化,或是對文言文的架空。有人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形容這兩種極端。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李衛(wèi)東在文章中寫道:“死于章句”是指死摳字詞,不見文章、文學、文化,或者說更多的是把文言文當做孤獨的語言材料來處理,而不是把他當做活生生的作品來教學?!皬U于清議”是指架空文本,架空語言,奢談文學、文化,結果詞語掌握不了幾個,文章沒有讀懂多少,得到的只是抽象的人文思想的“碎片”而已。李老師站在一定的高度批評了這兩種極端的文言文教學傾向。
那么怎樣才能正確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呢?
我們再來看看李衛(wèi)東老師的觀點,李老師在文章中說到:不同課時可以“文”與“言”上的側重點不同,但側重不是分割。第一課時側重語言的認知和理解,重在篇章語境上認知與理解。第二課時側重文章內容的闡釋與賞評,是在具體詞語揣摩體味基礎上的闡釋與賞評。兩者是對立中求統一。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言結合”不是由文到言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在言與文當中來回穿梭,循環(huán)往復。
李老師對“文”與“言”關系的闡述,為我們制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我們在確定文言文教學目標的時候要靈活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
那么,文言文教學目標設定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文言文教學目標總體定位要準
現在,一些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雖然也關注到文與言的關系,但是在真正落實的時候往往是言重文輕。在上世紀90年代,錢夢龍老師在《文言文教學芻議》一文中寫道: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一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的景象。多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的講解,加上一點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位老師設定的《岳陽樓記》的教學目標:
1.詞語積累,分清實詞與虛詞,并對實詞與虛詞進行完整的概括。
2.在分清詞語和詞性的同時理解句義。
3.通過對句義的理解,理解對偶的特點和作用。
4.理解對偶之后,理解文章寓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5.讓學生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
這是一個典型的串講案例。它充分突出了文言文的字詞和語法教學,輕視了對文章人文內涵的剖析,而且目標零散,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無從談起。
二、文言文課堂教學目標表述要準
(一)主體定位要準
一些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常常用“引導學生”“關注學生”“提高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詞語來陳述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師的教學思考和教學過程。所以,在表述教學目標時應把主體定位為學生,把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位老師確定的《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
2.理清文章脈絡,提升學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教育學生樹立勇敢和擔當的意識。
這三個目標,教師都把自己置于開頭的主體地位,教師成了學生的支配者,這和我們的新課標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我們可以修改如下:
1.熟記重點字詞,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事情發(fā)展脈絡,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3.學習唐雎大義凜然,有勇有謀的品質,樹立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
有的老師這樣表述《小石潭記》一文的教學目標:
1.在不斷積累文言詞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移步換景、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借景抒情等描寫方法。
3.觸摸文中描寫自然風光所引發(fā)的情緒變化,窺探此時此地作者的內心世界。
目標1,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陳述的,而沒有考慮到學生是教學目標的主體。
目標2,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項內容沒有問題。
目標3,觸摸、窺探的主體是學生,但目標的表述花里胡哨,應該表述得平實客觀一些,避免使用含蓄、華麗詞語。
因此,我們可以對其目標1作如下改動:學生在不斷積累詞語的基礎上,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對目標3作如下改動:感受文中描寫自然所引發(fā)的作者情緒變化,體會此時此地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目標表述要具體
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具體而詳細,太過于寬泛和籠統的目標不利于操作和檢測,也不利于掌握課文的核心價值。如:有的老師把《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定為“通過閱讀文章激發(fā)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審美情趣”。這個目標就過于寬泛。文章的情感體現的是作者由樂到悲的內心變化;學生的思想感受是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形成一種處事寵辱不驚的認識傾向,而熱愛自然的情感與文章的核心價值相去甚遠,與文章內容沒有明顯因果關系。再如,有的老師在《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中這樣寫道:“細處入手,逐步推進,分析課文結構,感悟作者感情?!边@種目標十分空洞,“細處入手”,細處是什么?“逐步推進”,如何逐步推進?看完這位老師的設計,我們明白,這里的細處是指抓住文章題目中的“小”字展開文本分析;這里的逐步推進是指三個遞進層次,如:“小”中看景,“小”中析情,“小”中悟理。那么,這個教學目標可以這樣修改:“從‘小中入手,觀景、析情、悟理,全面理解課文?!?/p>
還有的老師把《桃花源記》的教學目標定義為:“培養(yǎng)學生對當今和平安定生活的熱愛之情,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苯咏谝环N政治口號,把《桃花源記》的思想價值無限拔高,以突出文章的現實意義。《桃花源記》的思想感情就是表達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之情。學生通過這篇文章能夠體會到對自己現在生活環(huán)境的珍惜,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就不錯了。硬要和“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聯系,只能是一種政治時髦。
教學目標中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要合理、合情、合時,莫要認為越有高度,教學目標就越出彩。
(三)分清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區(qū)別
吳金財在《關于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三維目標是知識技能目標,過程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簡稱,是我國新一輪課改突出的課程目標體系。從政策依據和表述來源分析,三維目標中的目標是指課程目標,它是在課程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中,課程本身要實現的總體要求。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一線老師所說的教學目標是指課堂教學目標,它是一種相對短期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一節(jié)課或幾節(jié)課后希望實現的并可以觀察和測量的結果。
許多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模糊三維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區(qū)別,或是直接把三維目標等同于教學目標。課改把課程目標定位在三個維度上,并不意味著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都要與這三個目標相對應。三維目標是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依據和方向,它使教學目標不偏離客觀的要求,表達更全面,更科學,更嚴謹。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把三維目標的內涵要求融入我們的思考,統籌考慮,整體安排。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這是一位老師設計的《陳涉世家》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司馬遷及《史記》,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課文結構并概括課文內容;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陳勝吳廣敢于反抗、善于斗爭的精神。樹立不屈從命運安排的進取意識。
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當前有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依據三維目標分項概述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樣的表述是對三維目標的錯誤理解。三維目標應該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被割裂開來,在表述時要注意到每一個目標都有可能涉及到三維目標,但又各有側重。
我們可以對這個教學目標作如下修改:
1.查閱資料,了解司馬遷及《史記》的體系特點。
2.在誦讀課文、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脈絡,說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
3.圍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語句談談自己理解和看法。
看看修改后的教學目標更具體,更好操作,而且三維目標各有側重地融入每一項當中。如:目標1,既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內容,又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內容。目標2等同于目標1,目標3也體現了能力與方法的內容,但更側重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內容。
(四)課堂教學目標要具有可行性
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到課時安排。有的老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課時的安排,或內容過于龐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或內容過于單薄,課堂知識容量不夠充實。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的《岳陽樓記》的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體會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并嘗試運用。
3.感受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宏偉抱負,了解古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這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問題出在目標2,這篇文章本來就比較長,而這位老師確定的課時是一課時,我很難想象這位老師在完成教學目標1之后,還能從容地讓學生體會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并嘗試運用。如果老師把它定位二課時,或者把嘗試運用去掉,那么教學目標的完成就在情理之中了。
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現狀,下面是一位老師的《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辨認字型,掌握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2.體會作者通過對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描寫,透露出的謫居生活的孤凄心情。
3.學習借客體表現主體的襯托手法以及實中寫虛的寫法。
4.學習文章生動的比喻和傳神的描寫技巧。
在這個教學目標中,目標1、目標2和目標4都能切中中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并且得到相應的鍛煉。目標3的確定和表述就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出入??腕w、主體等詞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學習借客體表現主體的襯托手法以及實中寫虛的寫法這一目標很難實現。實中寫虛的寫法課文中體現很不明顯,把它寫入教學目標有點小題大做。對學生來說很不好理解。
另外我們再整體審視這個教學目標,目標4應放在目標2的位置。教學目標的排列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實到虛。
制定教學目標應對文本進行適度的挖掘和拓展。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挖掘和拓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充課堂的容量,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但無論是挖掘還是拓展都要有個度,要考慮這個目標一旦形成,它的可行性如何?它的意義和價值如何?
有的老師在制定《小石潭記》的教學目標時,加入下面一項內容:橫向拓展,將本文與《永州八記》的其他文章進行比較,體會并歸納柳宗元散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果老師把這一項目標放在課后倒是有意義的,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比較,體會并歸納柳宗元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色??墒沁@項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目標時,師生要在課堂上完成這項任務,我們真是很難想象。這位老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太盲目隨意,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三、文言文教學目標表述的一般格式
如何把教學目標具體、清晰地表述出來,關鍵在于把握其表述的語法結構。即“行為主體+行為表現+行為條件+表現程度”。教學目標規(guī)范的表述應該是“學生能”“學生通過”等,而不是“教會學生”“培養(yǎng)學生”等。行為表現要說明通過學習后,學習者應該能做什么,所以在表述時盡量使用識記、復述、背誦、描述等外顯性動詞,而要避免使用了解、體會、把握等不易檢測的狀態(tài)動詞。行為條件是指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如有無時間限制,能否借助輔助材料等。表現程度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成的最低程度,即學生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其規(guī)范表述應為“能夠背誦課文”“能夠學會這種論證方法”等。
下面就以《陋室銘》一文的教學目標為例進行說明。
1.查閱資料,說出你對“銘”這種文體和“托物言志”這種寫作方法的認識。
2.誦讀課文,借助注釋講解文章大意,找出文中用典的詞句,并寫出其表達的作用。
3.總結“陋室不陋”的原因,說說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情懷的。
4.默寫課文。
我將《陋室銘》的教學目標主要細分為四個,目標行為的主體是學生,是從學生角度設計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行為表現為“查找”“說出”“誦讀”“講解”“找出”“寫出”等可操作、可檢測的外顯性動詞。行為條件是“有關資料”“課文注釋”等,為學生提供條件。表現程度為“說出”“講解”“寫出”“默寫”等,明確了學生學習的結果。既有知識方面的,又有能力情感方面的。
文言文教學目標的確定和陳述既有規(guī)范的一面,也有靈活的一面。這里說的是一般的格式。主要是針對目前缺少章法的目標設計現狀,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也有老師在形成教學設計的時候,不是目標先行,而是過程先行。教學過程出來了,再依據教學過程內容,從二三個方面進行概括,就算是教學目標了。一些老師的教學目標與過程不相吻合,目標指導不了過程,過程體現不了目標,這種目標是無效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旦進入課堂,成為老師上課的依據,課堂的有序、有效是很難保證的。所以,要想提高文言文的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要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首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質量。
總之,文言文教學如果每篇文章都設定了一個總體定位準確,表述具體清晰,格式規(guī)范靈活的教學目標,那么,就為學好這篇文章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