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改琦(1773-1828),字伯韞,號香白,松江(今上海市)人,自幼聰慧,勤習文學,尤喜填詩賦詞,同時涉獵經(jīng)詩百家。在繪畫、書法、詩詞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時稱“三絕”。據(jù)《中國美術家辭典》載:“少英敏,弱冠受學,聲名大起。其畫精研入古,脫盡凡蹊,山水花蘭竹小品士女皆雅秀絕俗。海內畫家首推叔美七兩君,貴人以得其士女珍于愧寶,有百金不能得其片楮 。琦詩不多,但琦畫名即使到了煙花風月之所也受歡迎”[1]說明了改琦在當時已頗具盛名,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他在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中將宋元明時期著名仕女畫家的特點融為一體,繪畫技法上,他吸收了明代唐寅的“雅韻婉麗”與仇英的“工細秀逸”,將清代所崇尚的纖細柔媚的仕女畫風格推向了頂峰,創(chuàng)立了仕女畫的新風格,時人稱之為“改派”。
在明清時期,仕女畫造型已形成固有的程式,畫家作品中人物儀容大都纖瘦柔弱、削肩長頸、意多嫻婉,頗盡閨閣之態(tài)。改琦的仕女人物同樣多為風露清愁之狀,少流于輕浮、妖媚和俗艷。所描繪的仕女形象多帶了一些憂郁情感,甚至有些病態(tài)美。正如沈宗騫之寄往的:“夫華者,美之外觀者也,外觀者人知,質者,美之中藏者也,中藏者惟知畫者知之,人不得而見也。然則華之外觀者,博浮善于一時,質者中藏者得賞者于千古”[2]總之,改琦畫纖不傷雅,脫盡鉛華,實為佳品。在此從其代表作《元機詩意圖》《宮娥梳髻圖》《靚女倚石圖》三幅作品中具體賞析。
圖一 《元機詩意圖》
圖二 《宮娥梳髻圖》
圖三 《靚女倚石圖》
《元機詩意圖》[3]這幅作品主要描繪了魚玄機這位命運多舛的女子形象,她原名魚幼薇,道號“玄機”,年輕時候給青樓女子做針線活以此勉強維持生計,后來認識了大文豪溫庭筠,經(jīng)過介紹結識了李億并做了他的妾侍,哪曾想李億的原配夫人不容她,后來只能避于道觀之中。由于喜讀書,有才思,擅作詩,受到當時文人們的重視,溫庭筠等名家常與她作詩唱和。后因忌妒之心殺其侍婢,被判死刑,年僅二十多歲,死后留有詩文一卷。改琦選取了不同的視角,用素雅的設色中營造出一種凝重的氣氛,畫中魚玄機低頭垂眉若有所思,面容沉靜,流露出憂郁的神情。
《宮娥梳髻圖》[4]中描繪了一位宮廷女子晨起梳妝的情景,該宮娥形象清秀而纖弱,神情憂郁感傷,敷色清雅。畫中題詩突出了主題“雙鬢蓬松,下象床,熏籠撲火自燒香。欲梳寶髻新興樣,特倩宮娥著曉裝。綠云搦搦等身長,膩滑輕勻比鑒光。若使妝成窺一面,不須執(zhí)扇待君王。”“待君王”是指梳妝的目的為了悅己者容,封建社會數(shù)千年的馴化,使女性完完全全淪為男性的附屬品。
《靚女倚石圖》[5]巧妙的運用了以景襯人的表現(xiàn)手法,以娟秀的翠竹襯托出宮女的纖秀之美,以石映襯少女的伶俐聰慧,這種帶著柔美的憂郁隱藏在女子的眼神中但又從女子眼神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從女子倚石沉思的神態(tài),持蕭不吹的動作,可以看出女子心神不定,滿腹哀愁無處訴說。改琦以這樣的方式描繪女子,也許是借女子來表達自己無處訴說的心情。整個畫面人物秀麗纖細,看上去十分的干凈,清雅,人物形象給人感覺卻是病懨懨的、傷感的樣子,缺少生命活力,這就是改琦仕女畫的獨特魅力所在。
作品中的女子形象,盡管她們身份不同,但卻有很多共同特征:大多女性形象有著相似的面貌,即仕女的眉毛、眼睛、嘴唇都驚人的相似。對眉毛的描繪,大多為八字眉(又名苦情眉),這種眉頭顏色最深也最粗,呈向下走勢,到眉梢逐漸淡而細,具有傷感的意味。其次是眼睛,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改琦所畫的女子眼睛多為三角眼和丹鳳眼,形狀扁而長,并帶有柔情之意,達到了“情發(fā)于目”的效果。再次改琦所繪女性的嘴唇也統(tǒng)一為殷桃小嘴。從整體形象上來說,女性的身材大多瘦弱、削肩、柳腰,身穿長袖衣裙隨風而動,襯托出女子的風姿卓越,同時又帶有某種傷感,正是這種傷感,使人產(chǎn)生憐憫之情,也產(chǎn)生了獨具特色的美。
改琦所塑造的女性大多纖瘦柔弱,削肩長頸,著重勾畫出“弱柳扶風”之感,淡化了女性美的胭脂粉氣,具有一種憂郁的病態(tài)美。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至今仍被很多人欣賞借鑒著,這無疑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改琦塑造的仕女形象的價值。他與同時代的仕女畫家不同之處在于,將仕女畫的發(fā)展帶入了一個新的天地。如果說張萱、周昉的是仕女樣式是對封建盛世大唐帝國的關照,那么,改琦和他的后來者則創(chuàng)造了封建末世柔弱哀怨的另一典型仕女形象,成為一家之法,給后世畫壇以較大的影響。
注釋:
[1]中國美術辭書編輯委員會著.《中國美術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6
[2]潘運告.《清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3]見附圖一
[4]見附圖二
[5]見附圖三
【1】中國美術辭書編輯委員會著.《中國美術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6
【2】何廷喆.《改琦評傳》,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8
【3】潘運告.《清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