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徽當(dāng)涂船里山遺址發(fā)掘簡報(bào)

      2018-07-03 08:31:3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dāng)涂縣文物管理所
      東南文化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素面夾砂灰陶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當(dāng)涂縣文物管理所

      船里山遺址位于安徽省當(dāng)涂縣姑孰鎮(zhèn)松塘村尹家自然村,西距當(dāng)涂縣城約5千米,南距姑溪河干流約3千米(圖一)。遺址東、南、西三面臨近小河,而該小河發(fā)源于與遺址相近的低山丘陵,最終注入姑溪河干流。遺址海拔11~15米,而姑溪河干流兩岸平原地帶海拔為3~6米。遺址所在的位置,為寧鎮(zhèn)山脈向周邊平原過渡區(qū)。遺址的西、北兩側(cè)靠近寧鎮(zhèn)山脈的主體,最近距離不足300米。遺址的東、南兩側(cè)分布著許多小山丘,總體海拔較寧鎮(zhèn)主體山脈低很多,多集中在20~60米之間。船里山遺址便坐落在這些山體之間,地形類似盆地。遺址原為突出于地面的臺地,相對周圍地面高2.5~3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因當(dāng)?shù)厥┕そㄔO(shè)破壞,發(fā)掘前殘存面積僅余約200平方米。在現(xiàn)場采集標(biāo)本過程中,發(fā)現(xiàn)青銅器、石器、陶器、原始瓷器等大量文化遺物。

      圖一//船里山遺址位置示意圖

      2014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當(dāng)涂縣文物管理所的協(xié)助下,對該遺址進(jìn)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為最大限度揭露遺址內(nèi)涵,按遺址現(xiàn)狀布探方(溝)3個(gè),編號為T1—T3。T1規(guī)格為4×14米,T2規(guī)格為5×9米;T3北、東、南三面邊界為遺址被破壞的邊緣,布方不規(guī)則。發(fā)掘總面積約125平方米(圖二;彩插一:1、2)。T1、T2的四壁較為完整,T3僅余西壁。船里山遺址的文化堆積主要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初期、西周晚期、春秋早中期等三個(gè)時(shí)段,發(fā)現(xiàn)的遺跡有灰坑、建筑遺存等,現(xiàn)報(bào)告如下。

      一、地層堆積

      由于施工的破壞,遺址破壞較為嚴(yán)重,耕土層局部缺失,地表存在較多近現(xiàn)代擾坑,也見有現(xiàn)代房基打破文化層的情況。總體來說,發(fā)掘區(qū)堆積相對簡單,不同探方的堆積結(jié)構(gòu)基本一致。龍山時(shí)期地層僅見于T1,其他兩個(gè)探方的晚期地層中也見有早期遺物?,F(xiàn)以T1南壁剖面為例,將遺址堆積情況介紹如下(圖三)。

      ①層:耕土層。主要分布于探方中北部,南部不見。灰褐土,土質(zhì)較硬,包含較多植物根系、陶片、近現(xiàn)代瓷片等。厚0.3~0.54米。

      ②層:擾土層,全方分布。黃褐土,土質(zhì)較硬,內(nèi)含較多磚塊、陶片、白瓷片等。深0.32~1.12、厚0.19~0.56米。

      圖二//探方分布及遺跡總平面圖

      圖三//T1南壁剖面圖

      ③層: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硬。中部堆積稍薄,周圍漸厚且漸向下延伸,探方除中、西部局部被近現(xiàn)代擾坑打破外均見分布。深0.62~1.79、厚0.1~0.77米。包含的文化遺物主要為碎陶片,共184片,多為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褐陶,并有少量硬陶和原始瓷片。陶器紋飾主要有繩紋、網(wǎng)紋、附加堆紋、回紋、云雷紋、小方格紋和乳釘紋等,可辨器形有鬲、豆、盆和罐等。

      ④層:深灰色土,土質(zhì)較硬。探方除西部被現(xiàn)代房基打破外,均見分布。深0.84~1.82、厚0~0.81米。本層可見大量的紅燒土塊、紅燒土顆粒及灰燼,并包含較多的碎陶片,共808片,多為夾砂紅褐陶、夾砂灰褐陶和泥質(zhì)紅褐陶;也有少量硬陶片、原始瓷片和殘破石器等。陶器紋飾主要有繩紋、網(wǎng)紋、葉脈紋、回紋、方格紋和席紋等,可辨器形有鼎、鬲、甗、豆、盆、罐和器蓋等。

      ⑤層:灰褐色土,土質(zhì)緊密,全方分布。深1.49~2.53、厚0.19~0.93米。本層所見文化遺物多為碎陶片,共2110片,多為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黑陶;有少量石器。陶器紋飾主要有繩紋、弦紋、指捺紋、網(wǎng)紋、刻劃紋和云雷紋等,可辨器形有鼎、盆和罐等。H1—H5開口于該層下。

      ⑥層:黃褐色土,土質(zhì)緊密、堅(jiān)硬。分布于探方中南部,西高東低。深1.82~2.27、厚0~0.3米。本層所見文化遺物多為碎陶片,共209片,以夾砂灰黑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另見1件石錛。陶器紋飾主要有繩紋、弦紋、指捺紋和戳印紋等,可辨器形有鼎和罐等。

      圖四//H3平、剖面圖

      ⑥層下為生土。

      (二)遺跡

      遺跡共2種,分別為灰坑和建筑遺存。

      灰坑共10個(gè),除H2外其余未能完整揭露(圖二)。其中H1—H5、H10開口于⑤層下,H6—H9開口于④層下?,F(xiàn)以H3和H5為例。

      H3 位于T1偏西部,開口于⑤層下,打破⑥層及生土。已發(fā)掘部分平面不規(guī)則,坑壁斜弧,圜底,坑口距地表約2.16米。南北長2.96、東西寬1.74、深0.32米(圖四)。填土深灰色,土質(zhì)較硬,內(nèi)含較多紅燒土塊、炭屑、陶片。陶片共37片,主要為夾砂紅陶、夾砂紅褐陶,有少量泥質(zhì)灰陶和夾砂黑陶,紋飾有繩紋、弦紋、指捺紋、網(wǎng)紋和圓形鏤孔等,繩紋中包含部分間斷繩紋;可辨器形有鼎、罐和豆等。

      H5 位于T1西南角,開口于⑤層下,打破生土。已發(fā)掘部分平面不規(guī)則,邊界為圓弧狀?;”冢鞯?,坑口距地表約2.37米。殘存平面東西長1.72、南北寬1.07、深0.23米(圖五)。填土深灰色,土質(zhì)較硬,內(nèi)含少量紅燒土顆粒、陶片。陶片共21片,主要為泥質(zhì)黑陶和夾砂灰陶,有少量的夾砂紅陶、夾砂紅褐陶和泥質(zhì)灰陶;紋飾有繩紋和弦紋,可辨器形有鼎、罐、豆和器蓋等。

      建筑遺存 均為柱洞,共3處。

      第1處 柱洞群。由32個(gè)柱洞組成,編號為D1—D32(圖二)。分布于T2中,均開口于④層下。柱洞平面多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在0.18~0.55米之間;多口大底小,斜壁,底部近平,深度在0.12~0.4米之間。柱洞填土多黃或紅褐色,夾雜少量碎陶片、紅燒土顆粒,土質(zhì)稍致密。柱洞似分為2組,部分存在相互打破關(guān)系。如D3、D6、D11、D15、D16、D18、D20、D21、D22、D24等,均被年代稍晚一些的柱洞打破。有些柱洞雖處于一條直線上,但因揭露面積有限,故不能判斷與柱洞有關(guān)的建筑形狀及具體用途。在探方的北部、東部及東南方向,柱洞存在向外延伸的趨勢。④層存在密集的紅燒土塊,可能是建筑廢棄后形成的倒塌堆積,其中很多陶片帶有明顯的灼燒痕跡。位于這些柱洞附近且開口于相同層位下的灰坑有4個(gè),分別為H6—H9,出土有破碎陶片,似與該柱洞群存在一定關(guān)系,可能為當(dāng)時(shí)的生活廢棄垃圾坑。

      圖五//H5平、剖面圖

      圖六// 銅、石器

      第2處 僅見1個(gè)柱洞,編號為D33(圖二)。位于T2西北角,開口于⑤層下,探方僅見柱洞南半部,另外半部延伸入北壁。原始平面近圓形,斜壁?,F(xiàn)最長0.33、最寬0.18、深約0.36米。柱洞填土黃褐色,土質(zhì)偏硬,未見文化遺物。

      第3處 僅見1個(gè)柱洞,編號為D34(圖二)。位于T3西南角,開口于⑤層下,探方僅見柱洞東半部,另外半部延伸入西壁。原始平面近圓形,斜壁?,F(xiàn)最長0.55、最寬0.33、深約0.27米。柱洞填土黃褐色,夾雜少量紅燒土顆粒,土質(zhì)稍硬,未見文化遺物。

      二、遺物

      出土的文化遺物主要有銅器、石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其中陶器又可分為硬陶和夾砂、泥質(zhì)陶。現(xiàn)擇要簡介如下。

      (一)銅器

      錛 1件。采︰1[1],器表大部銹蝕。器身寬短,近銎口有一道箍?;∪?,刃寬于銎口,兩側(cè)邊微弧向下略內(nèi)收,兩刃角外侈(彩插一︰3)。

      鏃 2件,均殘。T3④︰1,器身較薄,雙翼刃部鋒利,鋌部殘缺。長4.8、寬2.1厘米(圖六︰1)。T3④︰10,鏃身及鋌截面均為圓形,鋌尖殘缺。長4.4厘米(圖六︰2;彩插一︰4)。

      (二)石器

      錛 6件,均為單面刃,通體精磨。T1⑥︰1,灰褐色,局部殘損。平面略呈梯形。斜刃。長3.1、寬2.8、厚1厘米(圖六︰3)。T1⑤︰6,淺灰色。平面近長方形。斜刃。長4、寬2.3、厚0.6厘米(圖六︰4)。T3⑤︰9,淺灰褐色。平面近長方形。刃微弧。長7.3、寬3.2、厚1.7厘米(圖六︰5;彩插二︰3)。D9︰1,青灰色,局部殘損。平面近長方形。凹弧刃。長7.6、寬3.8、厚1.5厘米(圖六︰6)。T2④︰1,青灰色,頂部及器身一側(cè)殘損。平面梯形?;∪?。長8、寬5.8、厚2.3厘米(圖六︰7)。T3⑤︰12,灰褐色,頂部殘缺,刃部稍殘。長11.4、寬9、厚4.8厘米(圖六︰10)。

      鑿 2件。單面刃,平面近長方形,剖面均較厚。T1⑤︰2,紅褐色,器身及刃部稍殘。長7.3、寬3.5、厚3.9厘米(圖六︰8)。T3④︰4,青灰色。長8.1、寬3.5、厚3.5厘米(圖六︰9)。

      刀 1件。T2⑤︰1,灰黑色,半月形。器扁平,拱背,單面凹弧刃,近背中部有2個(gè)對鉆圓孔。長13.4、寬4.8、厚0.9、孔徑0.5厘米(圖七︰1;彩插二︰1)。

      圖七//石器

      磨石 1件。T3⑤︰7,青灰色,半月形。拱背,靠近一端有1孔。長9、寬3.2、厚0.9、孔徑0.8厘米(圖七︰2;彩插二︰2)。

      鐮 1件。T2④︰2,褐色,兩端殘損。雙面刃,刃部內(nèi)弧。長3.5、寬3、厚0.7厘米(圖七︰3)。

      錘 1件。H6︰1,黃褐色,頂部平。有使用痕跡。長12.5、寬5.7、厚4.9厘米(圖七︰4;彩插二︰4)。

      斧 1件。T1④︰3,灰色。頂部局部殘。雙面弧刃。長9.2、寬4、厚0.8厘米(圖七︰5)。

      鏟 1件。T1⑤︰1,青灰色,局部殘?;∪校薪峭獬?。長10.1、寬8、厚1.9厘米(圖七︰6;彩插一︰5)。

      鏃 2件。鏃身起脊,截面菱形。T2⑤︰5,青黑色。鏃身尖端及鋌大部殘缺。鋌截面橢圓形。長7.2、寬2厘米(圖七︰7;彩插一︰6)。T2⑤︰4,青灰色。鏃身上半部及鋌部殘缺。長6.2、寬2.4厘米(圖七︰8)。

      (三)原始瓷器

      遺址所見的原始瓷器,多為殘碎瓷片,以③、④層多見。體量均不大,以豆、碗、罐等較為多見。

      豆 3件。T3④︰16,尖方唇,折腹。上腹腹壁較直,下壁微弧。束腰矮圈足。灰白胎,施黃褐色薄釉,釉層局部脫落。口徑11、底徑5.6、高6.2厘米(圖八︰1;彩插二︰5)。T3③︰7,尖圓唇,折腹部位偏上。上腹外斜,下腹微弧急收。圈足極矮?;野滋?,施黃綠色薄釉。口徑11.5、底徑5、高5.1厘米(圖八︰2)。T3④︰7,中粗柄,束腰矮圈足?;野滋?,施黃綠薄釉。底徑5.8、殘高3厘米(圖八︰3)。

      碗 1件。T3③︰1,尖方唇,直口微侈。折腹急收,大平底?;野滋?,施黃綠色薄釉,施釉不及底,釉層局部脫落??趶?1.7、底徑6.1、高3.8厘米(圖八︰4)。

      (四)陶器

      遺址出土陶片11145片,多為夾砂、泥質(zhì)陶,不同層位的陶質(zhì)、陶色、紋飾存在較大差別。陶片主要為夾砂、泥質(zhì)陶,自④層開始出現(xiàn)少量硬陶,但比重較小。紅陶或紅褐陶比重一直較大,灰陶或黑陶比重相對較小且比重逐漸下降。陶器以素面居多;紋飾的種類逐漸變多,由最早的繩紋、弦紋為主體逐漸過渡到多種復(fù)雜紋飾并存。

      1.硬陶器

      罐 1件。T3④︰2,紅色,局部灰色。卷折沿,圓唇,矮弧頸,扁弧腹,大平底。上腹飾縱向葉脈紋,下腹飾回紋??趶?2、底徑13.3、高9.9厘米(圖九︰1)。

      圖八//原始瓷器

      口沿 2件。T3④︰12,紅褐色。卷沿,圓方唇,矮束頸,圓肩。頸部有兩周凹槽,頸、肩交界處飾曲折紋,肩部以下飾窗格紋。口徑16.7、殘高7厘米(圖九︰2)。T3④︰15,紅褐色。卷沿,斜方唇,矮束頸,飾回紋。殘高15厘米(圖九︰3)。

      底 1件。T3④︰14,灰褐色。平底。飾云雷紋。殘高5.7厘米(圖九︰4)。

      腹片 5件。T3④︰40,灰色。飾多重回紋。高13厘米(圖九︰5)。T1②︰1,灰色。飾窗格紋。高15.2厘米(圖九︰6)。T3④︰43,褐色。飾窗格紋。高5厘米(圖九︰7)。T1③︰17,紅褐色。飾多重菱紋。高5.2厘米(圖九︰8)。T1③︰21,灰色。飾窗格紋。高6.9厘米(圖九︰9)。

      2.夾砂、泥質(zhì)陶器

      鼎 15件。其中1件為口、腹部,余均為足。多側(cè)扁足,足跟、足尖或有按捺;少量為錐形足。T1③︰1,盤形鼎,足殘缺。泥質(zhì)紅陶,灰芯,黑衣部分脫落。窄斜沿,尖圓唇,淺折腹。素面。口徑20.1、高4.1厘米(圖一〇︰1)。T1⑥︰23,夾砂紅陶,色澤有些發(fā)黃。足跟外側(cè)有1按窩,足尖外側(cè)有按捺現(xiàn)象。高14.6厘米(圖一〇︰2)。T1⑥︰41,夾砂紅陶,色澤有些發(fā)黃。足尖外側(cè)按捺。高9.3厘米(圖一〇︰3)。T2⑤︰9,夾砂紅陶,橫剖面為窄“T”形。高7.9厘米(圖一〇︰4)。T1⑥︰33,夾砂紅陶,足跟外側(cè)有5個(gè)按窩,足面有3道劃槽。高13.6厘米(圖一〇︰5)。T3⑤︰20,夾砂紅陶。足跟外側(cè)有3對按窩。高6.3厘米(圖一〇︰6)。T1⑤︰25,夾砂紅陶,色澤有些偏灰。足尖外撇。高12厘米(圖一〇︰7)。T1⑥︰10,夾砂紅陶。足尖外側(cè)按捺。高12.2厘米圖一〇︰8)。采︰2,夾砂紅陶。足尖外側(cè)按捺,足面有劃槽。高9.2厘米(圖一〇︰9)。T3⑤︰22,夾砂紅陶。錐形足,足尖外撇。高5.2厘米(圖一〇︰10)。T2④︰12,泥質(zhì)灰陶,局部有黑衣。錐形足,足尖外撇。高7.8厘米(圖一〇︰11)。

      鬲 8件。其中口、腹部1件,其他為鬲足。T3④︰5,夾砂紅陶。圓方唇,窄平沿,高弧襠錐形足,足窩較淺。素面。高9厘米(圖一〇︰12)。T2③︰13,夾砂紅褐陶。大袋足,實(shí)足根較矮。素面。高5.2厘米(圖一〇︰13)。T2④︰9,夾砂紅陶。足窩較淺。素面。高7.6厘米(圖一〇︰14)。T3④︰28,夾砂紅陶。足跟粗壯,足窩較深。素面。高8.7厘米(圖一〇︰15)。T1②︰2,夾砂紅褐陶。柱足粗壯。足窩較淺。高8.8厘米(圖一〇︰16)。T2③︰11,夾砂紅陶,局部發(fā)灰。柱足粗壯,足窩較淺。素面,足面可見刮削痕。高7.4厘米(圖一〇︰17)。

      圖九//硬陶器

      圖一〇 // 夾砂、泥質(zhì)陶器(一)

      豆 3件。其中完整者1件,其他為豆柄。T1④︰2,泥質(zhì)灰陶,表面有黑衣,黑衣大部脫落。直口,圓唇,折腹。中粗柄,表面有多道凸棱。喇叭形圈足??趶?7、底徑12.6、高11.4厘米(圖一〇︰18;彩插三︰1)。T1④︰38,泥質(zhì)黑陶。中粗柄。素面。高5.8厘米(圖一〇︰19)。T1⑥︰8,泥質(zhì)黑陶,灰黑芯。細(xì)柄。喇叭形圈足。素面。底徑14、高8.2厘米(圖一〇︰20)。

      刻槽盆 1件。T1④︰13,夾細(xì)砂紅陶。僅殘存腹、底部。平底。內(nèi)壁飾網(wǎng)紋。底徑15.6、高5厘米(圖一一︰1)。

      簋 1件。T3④︰17,泥質(zhì)灰陶,胎質(zhì)較硬。僅殘存圈足。素面。底徑11.4、高4.8厘米(圖一一︰2)。

      盤 1件。T3④︰11,泥質(zhì)紅褐陶,局部黑色。直口,方唇,淺斜腹,矮圈足。腹部飾3周凹槽??趶?9.4、底徑16.2、高7厘米(圖一一︰3;彩插二︰6)。

      甗 2件。分別為箅和腰。T3④︰8,夾砂紅陶。僅殘存小半部分。表面分布8個(gè)圓孔。最寬8、孔徑0.5、厚1.8厘米(圖一一︰4)。T3④︰25,夾砂紅褐陶。腰箍有數(shù)個(gè)按捺形成的指窩,甗腰往下飾繩紋。高7.3厘米(圖一一︰5)。

      盆 6件。2件完整器,其余為口沿。T3④︰6,夾砂紅褐陶,局部淡黑色。內(nèi)斜沿,沿面內(nèi)曲。圓唇。束頸,深弧腹,小平底。素面。口徑22、底徑8、高16.2厘米(圖一一︰6;彩插三︰5)。T3⑤︰5,夾砂紅陶,近底局部黑色。敞口,圓唇,淺弧腹,平底??趶?1.2、底徑10.6、高8.2厘米(圖一一︰7;彩插三︰6)。T1④︰5,夾細(xì)砂紅陶,局部灰褐。斂口,圓唇??诟共匡?道凸棱。高5.8厘米(圖一一︰8)。T1⑤︰10,夾砂黑陶,芯紅色。斜沿,圓方唇,沿面內(nèi)曲,弧腹。腹部偏上有雞冠耳鋬,口沿下可見輪旋痕,腹部飾繩紋。高8.3厘米(圖一一︰9)。T1⑤︰11,夾砂灰陶,器表可見許多砂粒。窄斜沿,沿面微內(nèi)曲,圓方唇,斜弧腹。腹部偏上有雞冠耳鋬,口沿下可見2道輪旋痕,腹部飾繩紋。高9.2厘米圖一一︰10)。T3④︰35,泥質(zhì)灰陶。寬斜沿,圓唇。束頸,斜弧腹。腹部偏上有鋬。腹部表面可見輪旋紋。高7.7厘米(圖一一︰11)。

      圖一一// 夾砂、泥質(zhì)陶器(二)

      罐 8件。其中口沿2件,罐耳3件,罐底3件。T3②︰5,夾細(xì)砂灰陶。內(nèi)斜沿,沿面內(nèi)曲。圓唇,束頸。頸部繩紋抹平。口徑17.4、高5.3厘米(圖一一︰12)。T1③︰9,泥質(zhì)灰黃陶,局部有黑衣。直口,圓方唇。折腹急收。素面。高3.4厘米(圖一一︰13)。T3③︰17,泥質(zhì)紅陶。環(huán)耳。素面。高8.4厘米(圖一一︰14)。T3④︰45,泥質(zhì)灰陶。盲耳。器表繩紋抹平,隱見輪旋痕。高8.6厘米(圖一一︰15)。T2④︰8,泥質(zhì)紅陶。環(huán)耳,耳上下各有3乳釘。高3.6厘米(圖一一︰16)。T1④︰31,夾砂紅褐陶。平底微內(nèi)凹。素面。底徑7.6、高4.8厘米(圖一一︰17)。T1⑤︰29,夾砂灰陶,紅芯。平底微內(nèi)凹。素面,近底隱見輪旋痕。底徑10.4、高7厘米(圖一一︰18)。T1⑥︰9,泥質(zhì)紅陶。素面。底徑17.6、高5.8厘米(圖一一︰19)。

      缽 4件。T3②︰1,泥質(zhì)灰陶,芯偏灰黃。矮直口微斂,圓唇,淺弧腹,平底。素面??趶?6.8、底徑8.2、高5.8厘米(圖一二︰1)。T1④︰4,泥質(zhì)灰陶,黑衣局部脫落,芯青黑。斂口,尖圓唇。弧腹急收。肩部可見多道輪旋痕??趶?3、底徑5.8、高7.8厘米(圖一二︰2;彩插三︰2)。T2④︰7,夾砂紅陶,器表可見灰色砂粒。直口微斂,圓方唇。斜弧腹,平底。素面??趶?2、底徑6.2、高8.4厘米(圖一二︰3)。T3⑤︰11,夾砂紅陶,局部淡黑色。直口微斂,方唇,斜弧腹,平底。素面口徑9.8、底徑4.9、高4.8厘米(圖一二︰4)。

      碗 1件。T1⑤︰4,夾砂紅褐陶,局部淡灰,口沿發(fā)黑,表面可見細(xì)砂粒。敞口,窄斜沿,圓方唇,斜弧腹,小平底。素面。口徑19.4、底徑6.5、高8厘米(圖一二︰5;彩插三︰3)。

      器蓋 2件。T1⑤︰5,夾砂紅褐陶,局部泛灰,器表可見細(xì)砂粒。平頂,淺斜腹。素面。頂徑5.3、口徑15.6、高5.6厘米(圖一二︰6;彩插三︰4)。T1④︰37,泥質(zhì)灰陶。大捉手,矮頸,腹較鼓。素面。高3.4厘米(圖一二︰7)。

      拍 1件。T3③︰4,殘,夾砂紅陶。正面、側(cè)面飾葉脈紋劃槽,背面素面。高4.6、厚2厘米(圖一二︰8)。

      圓陶片 4件。夾砂紅陶。T3⑤︰10,局部泛黑。正面隱見繩紋,背面素面。直徑6.5、厚1厘米圖一二︰9)。T3③︰2,曲面。正面飾類似席紋的紋飾,背面素面。直徑4.2、厚0.8厘米(圖一二︰10)。T3④︰3,正面飾繩紋,背面素面。直徑2.8、厚0.7厘米(圖一二︰11)。T3③︰5,正面飾繩紋,背面素面。直徑2.5、厚0.7厘米(圖一二︰12)。

      紡輪 2件。T3⑤︰3,泥質(zhì)灰陶,截面梯形。正面飾戳印圓圈紋,背面素面。直徑3.1、孔徑0.6、厚0.9厘米(圖一二︰13)。T2⑤︰2,泥質(zhì)黑陶,局部泛紅。素面。直徑2.8、孔徑0.5、厚0.9厘米(圖一二︰14)。

      除以上可辨器形外,另可見一些口沿或腹片。列舉如下。

      口沿 10件。T1⑥︰3,夾砂黑陶,紅芯。內(nèi)斜沿,圓方唇,束頸,弧腹。飾繩紋,頸部可見2道輪旋痕。高4.8厘米(圖一三︰1)。T1③︰3,夾細(xì)砂灰陶。內(nèi)斜沿,圓方唇,矮弧頸。頸部隱見繩紋抹平痕跡。高3.5厘米(圖一三︰2)。T1③︰10,泥質(zhì)灰陶,陶質(zhì)較硬。敞口,內(nèi)斜沿,沿面內(nèi)曲。淺弧腹。素面。從形態(tài)判斷,可能為豆盤或缽。高3.7厘米(圖一三︰3)。T1⑥︰2,夾砂黑陶,器表有紅點(diǎn),芯灰色。卷沿,圓方唇,束頸。素面。高4.1厘米(圖一三︰4)。T2④︰3,夾砂紅褐陶,局部發(fā)黑。窄斜沿,圓唇。束頸,頸外斜。深弧腹。從形態(tài)判斷,可能為甗的甑部。高16.5厘米(圖一三︰5)。T1⑤︰8,夾砂灰陶,內(nèi)斜沿,斜方唇,束頸,弧腹。腹部有2道凹槽。高5.8厘米(圖一三︰6)。T1③︰7,夾砂灰陶。內(nèi)斜沿,圓方唇,長弧頸,深弧腹。器表隱見繩紋,腹部有1道附加堆紋泥條。高7.8厘米(圖一三︰7)。T3③︰8,夾砂紅陶,局部黑色。寬斜沿,方唇,長弧頸,弧腹。飾繩紋,口沿下有平面呈梯形的鋬。高6.6厘米(圖一三︰8)。T2④︰6,飾繩紋,腹部有附加堆紋泥條。高8.8厘米(圖一三︰9)。T3④︰13,泥質(zhì)紅褐陶,局部略泛黑。高11.2厘米(圖一三︰10)。

      圖一二// 夾砂、泥質(zhì)陶器(三)

      腹片 5件。T1④︰18,泥質(zhì)紅陶。飾梯格紋。高6.8厘米(圖一三︰11)。T2④︰5,泥質(zhì)紅褐陶。表面有1道附加堆紋泥條,隱見云雷紋。高4.3厘米(圖一三︰12)。T1⑤︰34,泥質(zhì)紅褐陶。器表可見多道淺凸棱,凸棱上經(jīng)按捺處理,凸棱之間隱見繩紋。高7.9厘米(圖一三︰13)。T1⑤︰35,泥質(zhì)黑陶,芯紅色。器表可見多道淺凸棱,凸棱上經(jīng)按捺處理,凸棱之間飾方格紋。高8厘米(圖一三︰14)。T2⑤︰6,泥質(zhì)黑陶,芯紅色。飾方格紋,器表可見2道淺凹槽。高6.3厘米(圖一三︰15)。

      三、分期及年代

      根據(jù)地層、遺跡間的疊壓關(guān)系以及出土的文化遺物情況看,可將船里山遺址主體遺存劃分為三期。

      第一期以⑥、⑤層為代表。該層出土的陶器,文化特征較典型?;?、黑陶比例較高,流行側(cè)扁三角足鼎、雞冠形鋬器、方格紋器、瓦楞紋器。鼎或罐的頸部有變長趨勢、腹徑大于口徑,個(gè)別鼎足近足跟處側(cè)面略有凹陷但近于消失,有的鼎足則在足尖有按捺現(xiàn)象,有的鼎足在近足跟處外側(cè)飾有1~2個(gè)按窩。這些鼎足特征均較典型,可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南京江寧老鼠墩(曹家邊)[2]、江蘇鎮(zhèn)江丹徒斷山墩[3]等遺址找到相似者,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興化南蕩[4]等遺址也有類似器物。出現(xiàn)了一種截面近橢圓形、足外側(cè)對捏按窩的側(cè)扁鼎足,按窩的數(shù)目至少為3對,如鎮(zhèn)江丹徒團(tuán)山[5]、句容城頭山[6]等遺址有類似者。石器方面,半月形石刀較為典型,與上海廣富林所見者相似。從以上特征判斷,本期遺存年代屬于龍山文化晚期至夏初期。

      圖一三// 夾砂、泥質(zhì)陶器(四)

      第二期以④層為代表。自本層開始,出現(xiàn)少量的硬陶器和原始瓷器;有較多的完整器。陶器流行紅、褐和黑陶,素面陶比例偏高。陶器形態(tài)方面,比較流行折腹、扁弧腹。鬲足的形態(tài)由袋足向柱足過渡,鬲的實(shí)足跟總體上變粗壯。總體來說,本期遺存年代屬于西周晚期。

      第三期以③層為代表。自本層開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比例有所升高,但仍相對較少。陶器中,紅、褐陶的比例非常高,灰、黑陶比例偏低。鬲足的形態(tài),足窩變淺,形成高實(shí)足跟的柱足。流行腹部極淺的斜腹鼎,足多為錐形。原始瓷器中碗的圈足變低,有的甚至變成平底。從以上器物特征可知,本期遺存年代為春秋早中期。

      四、結(jié)語

      本次發(fā)掘是在遺址遭到嚴(yán)重破壞后進(jìn)行的,發(fā)掘面積有限,但獲得一批重要的考古資料,對該遺址文化內(nèi)涵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認(rèn)識。姑溪河流域近年進(jìn)行了區(qū)域系統(tǒng)調(diào)查,如當(dāng)涂的四維村、窯墩、楊墳塘、朱崗渡、張家甸等遺址,均存在龍山文化時(shí)期遺存,且有一定延續(xù)性[7]。它與周邊地區(qū)如太湖流域、滁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同期考古學(xué)文化應(yīng)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船里山遺址夏時(shí)期遺存中,鼎或盆的腹部多見雞冠耳鋬,鼎足多飾對捏按窩,器身多見方格和瓦楞紋。總體來說,應(yīng)屬點(diǎn)將臺文化系統(tǒng)[8]。姑溪河流域可能為點(diǎn)將臺文化的邊緣地帶,同時(shí)受到了斗雞臺文化[9]影響。

      5.石鏟(T1⑤︰1)

      2.T2發(fā)掘完成局部場景(西—東)

      4.銅鏃(T3④︰10)

      6.石鏃(T2⑤︰5)

      1.石刀(T2⑤︰1)

      3.石錛(T3⑤︰9)

      5.原始瓷豆(T3④︰16)

      2.磨石(T3⑤︰7)

      4.石錘(H6︰1)

      6.泥質(zhì)紅褐陶盤(T3④︰11)

      1.泥質(zhì)灰陶豆(T1④︰2)

      3.夾砂紅褐陶碗(T1⑤︰4)

      5.夾砂紅褐陶盆(T3④︰6)

      2.泥質(zhì)灰陶缽(T1④︰4)

      4.夾砂紅褐陶器蓋(T1⑤︰5)

      6.夾砂紅陶盆(T3⑤︰5)

      發(fā) 掘:趙衛(wèi)東 王云峰 吳慶民

      繪 圖:余 飛 白國柱

      執(zhí) 筆:余 飛 白國柱

      [1]銅錛系2012年遺址遭施工破壞時(shí)現(xiàn)場采集所得,現(xiàn)收藏于當(dāng)涂縣文物管理所。

      [2]a.南京博物院:《江寧湖熟史前遺址調(diào)查記》,南京博物院主編《南京附近考古報(bào)告》,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第25—27頁;b.南京市博物館、江寧區(qū)博物館:《江寧湖熟曹家邊遺址考古發(fā)掘報(bào)告》,南京博物院主編《穿越宜溧山地——寧杭高鐵江蘇段考古發(fā)掘報(bào)告》,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1—31頁。

      [3]鄒厚本、宋建等:《丹徒斷山墩發(fā)掘紀(jì)要》,《東南文化》1990年第5期。

      [4]團(tuán)山考古隊(duì):《江蘇丹徒趙家窯團(tuán)山遺址》,《東南文化》1989年第1期。

      [5]同[4]。

      [6]鎮(zhèn)江市博物館:《江蘇句容城頭山遺址試掘簡報(bào)》,《考古》1985年第4期。

      [7]中國國家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當(dāng)涂縣姑溪河流域區(qū)域系統(tǒng)調(diào)查簡報(bào)》,《東南文化》2014年第5期。

      [8]a.張敏:《試論點(diǎn)將臺文化》,《東南文化》1989年第3期;b.毛穎、張敏:《長江下游的徐舒與吳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9—98頁。

      [9]關(guān)于斗雞臺文化內(nèi)涵的討論,詳見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xué)·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457—461頁。

      猜你喜歡
      素面夾砂灰陶
      老年人(2024年12期)2024-12-31 00:00:00
      探究天津東麗博物館藏張貴莊戰(zhàn)國灰陶器
      天降大福喜成雙
      寶藏(2021年3期)2021-12-03 22:55:22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復(fù)
      成長(2020年6期)2020-05-25 02:53:15
      一件西晉灰陶獸的再修復(fù)
      鑄件夾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對策
      素面
      陶器
      絲綢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 18:45:51
      消失模常見夾砂夾渣缺陷的解決
      素面
      九江市| 阿拉善右旗| 北流市| 共和县| 甘泉县| 合肥市| 布拖县| 广东省| 海伦市| 平武县| 孟连| 广元市| 遵义县| 镇原县| 德阳市| 通榆县| 贞丰县| 龙山县| 清水河县| 大方县| 广丰县| 万安县| 林西县| 中西区| 闻喜县| 板桥市| 习水县| 东城区| 剑河县| 远安县| 临沂市| 镇原县| 高邑县| 温宿县| 宜川县| 山丹县| 青岛市| 清徐县| 阜城县| 阿图什市|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