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改革啟動的合力分析及時代啟示

      2018-07-05 08:52馬勝強關海庭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合力啟動政策

      馬勝強 關海庭

      [摘 要]

      當代中國改革的成功啟動是基層群眾、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互動過程中形成歷史合力的結果。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通過基層群眾的自發(fā)創(chuàng)新、地方政府的政策試驗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調整這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形成歷史合力,推動我國改革實現成功啟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選擇合理的改革切入點,突出地方政府在改革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完善群眾路線在政策意義上的方法論價值,對于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

      中國改革;歷史合力論;合力要素

      中圖分類號:D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18)03002506

      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探索,當代中國的改革是一個充滿艱辛與曲折的歷史進程

      ①。對于傳統(tǒng)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邁出改革的“第一步”顯得尤為關鍵,改革的“第一步”邁得太大,容易引起人們的分歧,激發(fā)社會震蕩;邁得太小,則無法觸動原有體制,難以推動改革順利開展。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當代中國的改革卻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啟動,并在四十年的時間里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因此,探究當代中國改革啟動的理論邏輯,對于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指導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歷史合力視域下的改革啟動

      當代中國的改革進程是不斷突破原有體制的歷史過程,改革的啟動則是在原有體制的薄弱地帶和矛盾焦點有所突破的歷史階段。當代中國的改革始于中國農村,“改革首先是從農村做起的,農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1](P117),“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城市,進行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1](P238239)。隨著改革在農村的順利啟動,農村改革中的原則、內容和方式對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由此成功地開啟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巨輪”。

      從改革啟動的歷史實踐與國家政策的變遷歷程來看,農村改革在時間脈絡上,表現為包產到戶政策從“不許”到“不要”,從“邊遠山區(qū)、特殊需要”到“農民自愿選擇”的歷史進程;在空間脈絡上,表現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從安徽、四川等少數省份逐步擴散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然而,改革的“第一步”并非遵循既定的“路線圖”,實際上,“農村改革并沒有一幅事先描繪好的藍圖,它是在農民、基層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央領導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互動過程中完成的”[2](P1),“是幾種力量相互制約、相互推進、相互學習的互動過程,是沿著曲折反復的道路逐步演變過來的”[2](P10)。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意志導致相互交錯的力量,這些意志和力量通過相互作用,最終產生出歷史結果,而改革的“第一步”恰恰是基層農民、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多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如恩格斯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深刻洞見,“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3](P605)。因此,我國改革的啟動,可以看作是不同主體的意志和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改革啟動的動力從不同層面出現并不斷匯聚,在不斷克服來自各方面阻力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有利于改革啟動的統(tǒng)一力量,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對原有體制的巨大突破

      對于歷史合力論的含義,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從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維度進行理解,有的學者則從不同的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來思考。本文認為,歷史合力論是對社會因素以及主體作用的系統(tǒng)而辯證的認識,但為了實現研究的聚焦,本文僅從歷史主體的維度探討改革啟動的合力要素及形成機制。。

      作為一場偉大的時代變革,當代中國的改革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建設歷程,同時也是對原有體制進行揚棄的歷史過程。從當代中國改革啟動的具體過程看,在基層方面,廣大農民迫于生存壓力,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實行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對人民公社的經營體制構成了巨大的制度性挑戰(zhàn),基層群眾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成為農村改革的動力源泉,并構成了當代中國改革啟動的社會基礎。在地方政府層面,以安徽等省份為代表的地方領導人從當地實際出發(fā),一方面,通過放寬政策空間,為基層農民的變革實踐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并通過主動的政策試驗來鼓勵基層群眾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向前發(fā)展;另一方面,地方領導人將地方農業(yè)政策試驗后的經濟成效進行宣傳,并積極尋求中央層面的支持,為中央政策調整提供了局部試驗的經驗基礎,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連接作用。在中央層面,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積極總結地方政府的實踐經驗,并因勢利導地對我國農業(yè)政策調整進行有力的政治支持,從而為改革的全面啟動提供了重要的合法性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三個層面改革主體的行動統(tǒng)一于農村改革的實踐中,通過不同維度上對農村政策變革的積極支持,使具有政策試驗性質的包產到戶逐步“合法化”,最終實現了我國改革在農村的成功啟動。

      二、當代中國改革啟動的合力要素及合力的形成機制

      改革“第一步”的邁出是無比艱難的,改革之初,包產到戶受到國家政策的明令禁止,大寨道路是當時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從具體的歷史過程看,改革的啟動不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路徑,而是通過不同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是“下、中、上”即基層群眾、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三方合力的結果。

      (一)基層群眾的自發(fā)創(chuàng)新

      197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災,10月15日,肥西縣山南區(qū)委書記湯茂林到柿樹崗黃花大隊傳達省委關于農業(yè)救災政策,會上有群眾提出用“責任田”的辦法來提高生產積極性,引發(fā)了社員們的一致贊同和強烈請求,最后經討論決定采取名為“四定一獎”(即包產到戶)的責任制來加強農業(yè)生產[4](P271)。這一做法實行不久,立即引起巨大爭議,甚至遭人控告有“方向性”問題。雖幾經波折,肥西縣的包產到戶在省委的支持下還是保留下來,并逐步在全縣推廣。盡管在1979年遭受春夏旱等自然災害,但由于包產到戶充分調動了生產積極性,肥西縣全年糧食總產量比1978年增長13.6%[5](P263),1979年~1980年兩年全縣夏糧平均年產5.8萬噸,為前8年夏糧年產的2.3倍[6](P90)。

      1978年11月24日晚,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的18戶村民秘密召開會議,一致決定“分田單干”,并在寫好的協(xié)議書上按下了指印,開始了“大包干”到戶。不久,小崗村的“大包干”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在安徽省委的支持下,“大包干”不僅迅速推廣,甚至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1979年實行“大包干”到戶后,全隊生產糧食6.16萬千克,相當于1966年~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上升到200多元[5](P264)。到1980年底,包產到戶占到了鳳陽縣全縣生產隊的80%,到1982年全部實行了包干到戶責任制[7](P123)。

      基層農民的自發(fā)創(chuàng)新源于巨大的生存壓力,以小崗村為例,1966年~1976年間,每年生產糧食1萬~1.5萬公斤,到1976年,全隊人均年收入只有22元,人均口糧50多公斤[7](P121)。從全國來看,1976年,全國人均占有糧食只有614斤,僅僅和1956年持平,農業(yè)人口人均提供的商品糧只有140斤[8](P944945)。1957年~1978年,農村人均年收入只增加了33.3元,現金只增加了4.77元[9](P202)。巨大的現實生存壓力迫使農民自發(fā)地尋求變革生產方式以增加糧食產量,這種對溫飽的基本利益訴求構成了基層農民進行自發(fā)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率先在農村啟動不僅源于基層農民的自發(fā)創(chuàng)新,同時得到了基層干部的默許和支持。以肥西縣山南區(qū)委書記湯茂林、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為代表的基層干部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極大同情,以及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強烈責任心,為基層群眾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踐上的必要支持。

      (二)地方政府的政策試驗

      盡管基層群眾迫于生存壓力能夠對農業(yè)生產方式進行主動性的變革,但這種變革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許可,就可能因其“非法性質”而遭到扼殺歸于失敗。1977年6月,萬里出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上任不久就深入基層,對農村貧困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并逐步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業(yè)生產和農民生活問題上。1977年11月,在對安徽滁縣農業(yè)政策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安徽省委通過了《關于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guī)定(草案)》,即“省委六條”,嘗試對原本僵化的農業(yè)生產政策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在今天看來,這份極具歷史意義的政策文件顯得很“矛盾”:一方面仍然把生產隊看作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10](P103),明確指出“不許包產到組、包工到戶”[11](P62),在形式上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提出的“只需個別人去做的農活,可以責任到人”,“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正當的家庭副業(yè)”等內容[11](P6264),突出了對生產隊自主權的充分尊重,也是對廣大農民實際要求的反映?!笆∥鶙l”一經公布,立即得到群眾的熱烈支持,極大地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也為基層農民的創(chuàng)新悄然打開了有限但重要的政策空間。

      包產到戶剛剛出現,各方面壓力隨之而來,而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成為基層創(chuàng)新能夠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從1978年推行包產到戶以來,肥西縣的干部群眾就始終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下。1979年初,經過慎重研究,安徽省委頂住壓力,通過政策“試驗”的方式支持肥西縣的包產到戶,并采取了“不宣傳”的策略,以減少政策試驗的外部阻力。5月21日,萬里到肥西縣調研,對包產到戶表示支持。12月1日,萬里在省軍區(qū)代表大會上做了《包產到戶是一種社會主義的生產責任制》的講話,首次明確指出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從思想上統(tǒng)一了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1980年1月24日,萬里又來到小崗生產隊,面對小崗農民所謂“開倒車”的擔憂明確表示:“只要能對國家多貢獻,對集體能多提留,社員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輩子也不算‘開倒車”[12](P191)。地方政府及地方領導人對群眾創(chuàng)新的支持和肯定,不僅穩(wěn)定了干部群眾的情緒,更對改革的順利啟動提供了關鍵性的支持。

      (三)中央政府的政策調整

      在中央層面,隨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和發(fā)展,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總結地方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地不斷調整并出臺新的農業(yè)政策,為改革的順利啟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安徽頒布“省委六條”并逐步產生影響后,1978年2月,鄧小平出訪途經四川時,提到了農村問題并介紹了安徽的情況,不久四川省委就制定了《關于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主要問題的規(guī)定》,開始逐步“放活”四川的農村政策。1978年,安徽部分地方開始實行包產到戶,這一做法立即在全國引起巨大的爭論。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該穩(wěn)定》的讀者來信,堅決反對“分田到組、包產到組”,引起了基層干部群眾的擔憂和恐慌。在這種背景下,鄧小平明確表示了對安徽的支持,要求萬里“不要爭論,你就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實事求是干下去?!盵13](P531)

      隨著包產到戶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央層面也出現了各種分歧意見。1980年2月,國家農委主辦的《農村工作通訊》發(fā)表了《分田單干必須糾正》的文章,指責包產到戶是“分田單干,導致兩極分化”,再次引發(fā)了人們的爭論。在農村改革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就農村問題發(fā)表了重要談話,指出:“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盵13](P641)9月,中共中央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文件,指出在那些邊遠山區(qū)和貧困落后的地方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實行包產到戶是依存于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什么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8](P10501051)。這樣,包產到戶在中央層面獲得了“合法的身份”,從而使農村改革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行開來。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xù)五年發(fā)布關于農村改革的“一號文件”,不僅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鞏固了農村改革的成果,同時順利開啟了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標志著當代中國改革事業(yè)的成功啟動。

      (四)改革啟動的合力形成機制

      在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中,作為合力結果的歷史是依據平行四邊形法則而創(chuàng)造的,這是借助于自然科學來描述不同方向的意志和力量相互作用的歷史活動。很顯然,對這一理論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抽象的比喻階段,而需要結合當代中國改革的內在邏輯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14](P1298),是“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fā)點”[14](P1286)。在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切重大變化都是以黨的政策的變化為開端的,即政策的變化構成了中國一切社會變化的原始推動力[15](P182)。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決策規(guī)范和方法是群眾路線[16](P256),群眾路線體現了當代中國政策過程的內在邏輯,即政策主體經由“從群眾中來”,集中群眾的認識和要求,形成政策;并經由“到群眾中去”,將政策實施于群眾之中[17](P262)。

      毛澤東曾對群眾路線做出系統(tǒng)的完整性概括:“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盵18](P899)從群眾路線的內在邏輯看,在政策輸入過程中,政策必須是反映群眾利益要求的,政策執(zhí)行則是轉化為群眾的意見,依靠群眾來執(zhí)行。其中最關鍵的政策制定環(huán)節(jié),則需要黨員干部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即“把領導者與群眾兩方面的經驗綜合起來”[19](P130)。

      實際上,以農村改革為內容的改革啟動也是以政策過程的形式產生的,“我們首先解決農村政策問題,搞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這些政策很見效,三年農村就發(fā)生了顯著變化”[1](P81)。因此,當代中國改革啟動是以群眾路線為內在邏輯、政策過程為主要形式實現了合力因素的統(tǒng)一,基層群眾的自發(fā)創(chuàng)新成為改革啟動的原始動力,地方政府依據“從群眾中來”的方針將這些創(chuàng)新實踐納入地方政策試驗中并不斷影響中央政府的政策調整,中央政府依據地方政策試驗的結果,經過“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的“集中”過程[20](P219),最終形成了改革啟動的政策內容(包產到戶),再以“到群眾中去”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執(zhí)行?;鶎尤罕?、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關于農村政策的互動實踐中,通過群眾路線的合力形成機制將來自各方面的合力要素統(tǒng)和到政策過程當中,最終形成改革的歷史合力并成功開啟了我國改革的歷史進程。

      三、歷史合力視域下中國改革啟動的時代啟示

      (一)選擇合理的改革切入點

      作為改革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改革切入點選擇的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改革能否順利啟動,也直接影響到整個改革進程的發(fā)展。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啟動,是由于選擇了農村及農業(yè)問題這個合理的切入點,使多數人在改革中受益并積累了改革的信心和經驗,正如鄧小平所說,“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wěn)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wěn)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1](P237)。在深化改革的歷史階段,只有選擇人民群眾和各級政府共同關注的切入點,才能在人民與政府的雙重維度形成關于改革的共識,進而有效地推動改革的深化。否則,一方面,各級政府空有改革的決心,但缺乏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改革難以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同而無法持續(xù);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擁有進行變革的意愿,但這些意愿無法有效進入政府視野轉化為改革的政策,也難以取得有效的改革成果。因此,只有選擇盡可能使多數人受益的改革切入點,把改革與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尋求各級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改革共識,才能有效形成改革合力,推進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全面深化。

      (二)突出地方政府在改革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當代中國改革能夠順利啟動,與地方政府、地方領導人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改革之初,“有兩個省帶頭,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xiāng);一個是安徽省,那時候是萬里同志主持。我們就是根據這兩個省積累的經驗,制定了關于改革的方針政策”[1](P238)。在改革啟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既能直接感受到基層群眾的疾苦,同時相較于中央政府擁有更多的政策空間,因此,在不斷總結基層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地方政府積極引導基層改革向前發(fā)展,通過加強與中央政府的溝通,不斷推廣地方改革的經驗,在改革啟動中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在改革全面深化階段,地方政府應進一步發(fā)揮自身的改革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一方面,地方政府應給予基層干部群眾在改革創(chuàng)新方面一定的自主權,激勵基層干部群眾的改革精神和創(chuàng)新行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主動地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改革的政策試驗,在不斷總結地方試驗的經驗基礎上,向中央層面提供有效的決策信息,成為中央政府整合全國改革實踐的支持力量,在承上啟下的意義上成為改革合力中有效連接基層干部群眾和中央政府的改革主體。

      (三)完善群眾路線在政策意義上的方法論價值

      當代中國改革的成功啟動,是基層群眾、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互動過程中形成合力的結果。作為改革之初的一項重要政策,農村改革的政策制定經過了長期的醞釀,表現為一個政策主導的漸進過程[21](P676)。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決策,與黨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決策方法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16](P386)。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22](P67),只有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22](P27),才能實現階段性改革與頂層設計的辯證統(tǒng)一。首先,通過“從群眾中來”的方法,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將人民群眾的實踐創(chuàng)新總結為改革的地方經驗、階段性成果。其次,中央層面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22](P98),在地方經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形成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即頂層設計。最后,再通過“到群眾中去”的方法,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改革政策的執(zhí)行。通過群眾路線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將改革實踐貫穿于人民群眾與各級政府的實踐當中,“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22](P68)。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杜潤生.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賈艷敏.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演變[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

      [5]《中國農業(yè)全書·安徽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yè)全書·安徽卷[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6]肥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肥西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4.

      [7]鳳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鳳陽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8]國家農業(yè)委員會辦公廳.農業(yè)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一九五八——一九八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

      [9]農業(yè)部政策研究室.中國農業(yè)經濟概要[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2.

      [10]萬里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王立新.要吃米找萬里——安徽農村改革實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12]張廣友,丁龍嘉.萬里[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李景鵬.權力政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6]胡 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7]寧 騷.公共政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周恩來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0]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史衛(wèi)民.“政策主導型”的漸進式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因素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陳文杰

      猜你喜歡
      合力啟動政策
      “三提高”“兩保障”: “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
      “1+1=7”凝聚長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國出臺三孩政策
      合力套紙杯
      合力
      股指沖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電啟動機的正確使用
      人類的咬合力不及蟑螂的五分之一
      俄媒:上合組織或9月啟動擴員
      临沭县| 新源县| 个旧市| 梁平县| 许昌县| 新巴尔虎左旗| 福安市| 大同县| 文山县| 舟山市| 卫辉市| 洛南县| 巩义市| 冀州市| 房产| 吉安县| 晋宁县| 南京市| 项城市| 堆龙德庆县| 崇义县| 九寨沟县| 高阳县| 太和县| 遵义市| 克东县| 临朐县| 宜州市| 琼结县| 达尔| 禹城市| 建宁县| 安新县| 昆山市| 济源市| 乐都县| 分宜县| 黑水县| 福海县| 图木舒克市|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