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琴
據(jù)報道,武漢市新修訂的《武漢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提出,未成年人擔任視頻直播網(wǎng)站主播須征得父母同意;攜帶未滿12周歲未成年人乘車,不得安排其乘坐副駕駛座位,不得將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單獨留在車內(nèi),4歲以下兒童乘私家車需安裝兒童安全座椅。(2018年4月8日《中國教育報》)
不難看出,武漢市出臺的保護條例不是對過去慣常做法的簡單重復,而是考慮到了眾多未成年人所面臨的新形勢,這種應對之策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預見性。如在網(wǎng)絡直播問題的把控上,由于孩子的辨別力、自控力還不強,難免在利益的誘惑下誤入歧途,如果父母加以約束和引導,可能就會避免許多問題的發(fā)生。不過,好條例只是落在紙上、僅僅“看起來很美”就失去了意義,跟進具體實施細則、把條例精神落到實處才是根本。
要明確管理的責任主體。要讓好條例發(fā)揮實效,必須明確責任主體,落實主體責任,否則誰都該管、誰都不管,執(zhí)行起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淪為擺設。所以,對《條例》要落實到對應的管理責任第一人。像未成年人的乘車問題,監(jiān)管的責任可以交給交管部門;直播主播成年與否的把關責任就落實到各個平臺。
要出臺鮮明的違規(guī)責罰條例。紙面上的條文要成為相關人士的行為自覺,就必須出臺相應的責罰條例。一是便于監(jiān)管部門執(zhí)法時有法可依,二是便于行為人自省自律。過去為保護未成年人安全,國家規(guī)定12周歲以下的人不能騎自行車,而事實上呢?他們不但騎自行車,騎電瓶車、開摩托車的孩子也不在少數(shù)。原因就在于有規(guī)定而無具體的責罰條例。所以,武漢的《條例》要落到實處,還得出臺鮮明的責罰條例,例如對于乘車的規(guī)定可以有量化的標準,對應設置教育、警告、罰款及扣分等處罰。當行為人一旦違規(guī)就要付出代價時,他們還會去做嗎?
不能忽視對家長的教育。保護孩子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提高《條例》的執(zhí)行力,一定不能忽視對家長的教育指導。對于失責的父母,不能只有提示敦促,還有必要依照相關法律進行訓誡或強制培訓。四川成都檢察機關對失足青少年的家長實施強制親職教育的嘗試就是很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