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康
(煙臺大學 法學院,山東煙臺 264000)
“跟追”在英文中是“stalking”,最初用于形容狩獵者追蹤、圍捕獵物的情形,后被用來描述對他人如影隨形的侵擾行為。在美國,跟追通常被認為是“對他人造成恐懼或傷害的持續(xù)不斷的跟蹤或騷擾”。相比于一般的違法行為,跟追的特殊之處在于其只有反復實施才會對被害人產生心理壓迫。經常在某人住處守候,頻繁地給某人發(fā)短信、打電話、寄東西等行為,雖然會給當事人帶來困擾,但單個行為本身并未超出社會通念所容許的界限。然而,上述行為一旦反復、持續(xù)實施,原本應予忍受的無害行為,也會造成被騷擾者心理層面的壓力與不適,使被騷擾者長期處于恐懼與不安之中,甚至影響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雖然跟追行為不會對被害人身體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持續(xù)的心理壓迫與恐懼,以及對于跟追者未來行為的不確定,使得很多被跟追者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例如失眠、焦慮、社交恐懼等,甚至還會產生自殺傾向。在很多跟追案件中,受害人被迫辭職、搬家,離開所居住的社區(qū)甚至城市,以躲避跟追者的騷擾??梢姡沸袨樗绊懙目赡懿恢贡桓氛弑救?,還會波及與其共同生活的家人。
傳統(tǒng)的跟追主要通過盯梢、守候、尾隨等與被害人直接接觸的方式,需要行為人付出較多的時間成本,缺乏足夠耐心的跟追者也很難日復一日地堅持跟追。然而隨著網絡科技的普及,利用電子通訊工具騷擾被害人已經成為主要的跟追方式,各種定位工具、監(jiān)控設備的問世也讓跟追者不需要直接接觸被害人即可掌握其行蹤、監(jiān)視其生活。網絡具有匿名性、隱蔽性,行為人在不暴露其真實身份的情況下騷擾被害人,可以更加肆無忌憚,也更容易逃脫制裁。此外,行為人有時還會在網絡上偽裝成被害人,發(fā)布一些與被害人相關的不實資訊,借助于網絡的廣泛傳播性,引誘、煽動他人去騷擾被害人。例如,行為人求愛被拒后,在網絡聊天室以受害人的名義發(fā)布“我想要被性侵”的帖子,并附上受害人的真實住址與電話,導致不斷有陌生人打電話給受害人,甚至直接去按受害人家的門鈴,嚴重破壞受害人的生活安寧??梢?,相比于傳統(tǒng)的跟追,網絡跟追的表現(xiàn)形式更為多樣,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更難消除。
美國聯(lián)邦及各州之所以要制定專門的反跟追法,是因為在面對跟追案件時不僅受害人求助無門,司法機關也常常無能為力。美國沒有處罰預備犯的先例,因而在刑法層面只能通過有關威脅、恐嚇的規(guī)范對行為人予以制裁。然而,上述規(guī)范大都要求行為人具有明顯的威脅意圖,且實施了具體的恐嚇行為。而有些跟追案件的行為人只是為了表達愛慕,并不直接威脅他人的人身安全,導致刑法很難介入調整,有必要通過專門立法彌補處罰漏洞。
2.1.1 行為要件
美國各州幾乎都規(guī)定行為人要針對特定對象在一段時間內反復、持續(xù)實施一系列跟蹤、騷擾行為,才會構成跟追,個別州甚至對行為的次數(shù)與期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1993年的《模范反跟追法典》對跟追行為的定義為“行為人反復地近距離接觸,或通過語言、文字、行為威脅他人”。美國各州對于跟追犯罪中的威脅行為大致有兩種立法模式,要么將其作為必備要件,即無威脅行為不構成跟追犯罪;要么將其作為選擇要件,即威脅只是跟追犯罪的一種行為方式。站在保護跟追案件被害人的立場,顯然將威脅行為作為跟追犯罪的選擇要件更為妥當,但如此一來也會引發(fā)入罪門檻偏低、刑法打擊面過廣的質疑。然而面對日趨嚴峻的治安形勢,美國多數(shù)州已摒棄將威脅行為作為跟追犯罪必備要件的立法模式。2007年,修正后的《模范反跟追法典》也未將“威脅行為”作為跟追犯罪的構成要件,而僅將其列為其中一種可能構成跟追的行為。根據修正后的《模范反跟追法典》,跟追犯罪中的“一系列行為”是指“直接或間接以任何行為、方法、設備或工具跟蹤、監(jiān)控、觀察、監(jiān)視、威脅或聯(lián)絡他人的行為”。新的模范法典結合信息時代網絡犯罪的特征,重新表述了跟追犯罪的行為樣態(tài),為各州反跟追法的完善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2.1.2 結果要件
1993年的《模范反跟追法典》及過半數(shù)州的反跟追法都要求跟追行為除了要達到使合理第三人感到恐懼的程度外,還須事實上已造成被跟追者的內心恐懼。該規(guī)定可能導致同樣的跟追行為,僅僅因為被跟追者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出現(xiàn)處罰上的差異。因此,2007年的《模范反跟追法典》僅采納“合理第三人”標準,不再要求跟追行為已實際造成受害人恐懼的結果??紤]到某些對一般人毫無意義的行為,卻可能對被跟追人有特殊含義從而使其心生恐懼,因而模范法典認為應以“與被跟追人處于同樣情狀”作為“合理第三人”的判斷標準。至于對“恐懼”的理解,2007年的《模范反跟追法典》將“造成他人精神上之重大痛苦”與“使他人對自身及家人的人身安全感到恐懼”一并列為跟追犯罪的結果要件。所謂“精神上之重大痛苦”,法典將其定義為“可能需要醫(yī)療或其他專業(yè)治療或咨詢的重大精神痛苦或憂郁”。美國多數(shù)州已采納模范法典的建議,將精神痛苦作為跟追犯罪的結果要件寫入其反跟追法。
2.1.3 主觀要件
普通法中有“一般故意”(general intent)與“特定故意”(specific intent)的概念。在“一般故意”下,行為人僅須故意實施構成要件所描述之行為即可,無需基于特定目的或意圖。而“特定故意”則要求行為人在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時,具備額外的、特定的目的或意圖。以加州為代表,美國早期的反跟追法大都要求行為人具有“使他人感到恐懼”的特定意圖,導致州政府在舉證時面臨不小的考驗?!赌7斗锤贩ǖ洹方档土酥饔^要件的證明標準,行為人只要故意實施跟追行為,且明知或應知其行為會使受害人或其家人感到恐懼即可。美國法院曾在判決中提到認定跟追犯罪時“一般故意”優(yōu)于“特定故意”的理由:處罰跟追的原因主要在于行為本身而非行為人的動機,將處罰焦點置于行為本身能夠回應行為人提出的“我只是想表達愛慕,并非要讓其感到害怕”等抗辯。在模范法典的指導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州將跟追犯罪中的故意內容由“特定故意”改為“一般故意”。
1993年的《模范反跟追法典》建議各州將構成犯罪的跟追行為一律按照重罪處罰,對于情節(jié)輕微的騷擾行為可由其他法規(guī)調整?!犊缰莞沸袨樘幜P與防治法》的規(guī)定則較為嚴厲,只要構成跟追犯罪,即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若行為人攜帶兇器跟追或造成被害人嚴重傷害甚至死亡者,則最高可判至無期徒刑。鑒于跟追行為的偏執(zhí)性及持續(xù)性,2007年的《模范反跟追法典》延續(xù)了1993年的立場,建議各州將跟追作為重罪處罰,以示震懾。而再犯跟追、違反保護令跟追、攜帶兇器跟追或以暴力相威脅等能夠凸顯行為人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的情節(jié)則依然作為加重處罰的事由。此外,修正后的模范法典還將跟追未成年人增列為可加重處罰的情形,以體現(xiàn)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
注釋
①J.REID MELOY,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CLINICAL AND FORENSIC PERSPECTIVES (J.Reid Meloy ed.1998).
②法思齊.反跟追法之新挑戰(zhàn)—美國網路跟追法(Cyberstalking Law)之初探[J].月旦刑事法評論,2017,(05):44.
③法思齊.美國反跟追法(Anti-Stalking Law)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制之構建[J].東吳法律學報,2012,24(3):24.
④THE 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 supra note 106,at 40.
⑥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CRIME, supra note 106, at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