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林麗
謝爾蓋·謝利哈諾夫(С е р г е й И в а н о в и ч С е л и х а н о в. 1917—1976),蘇聯(lián)著名雕塑家。1970年獲得“蘇聯(lián)列寧獎”,成為白俄羅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雕塑藝術家。謝爾蓋是白俄羅斯創(chuàng)辦公立美術學院后的首批雕塑專業(yè)畢業(yè)生之一,是白俄羅斯民族雕塑流派的創(chuàng)立和初期發(fā)展的代表性人物。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受到蘇聯(lián)藝術家聯(lián)盟的邀請,他曾在中國旅行創(chuàng)作,并到過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廣州、湛江、海南、廣西玉林、武漢等地,期間創(chuàng)作了如巴金、齊白石等中國文藝界名人形象和普通大眾形象的雕塑作品36件,以及一些速寫、風景寫生繪畫作品。
《齊白石》(見封三)是謝爾蓋1957年初到中國各地旅行完畢,再次回到北京后的創(chuàng)作。作品生動傳神,塑造了白石老人頭戴氈帽、身著長袍的晚年形象。在此之前,齊白石從未被塑像,這是齊白石在世時的第一尊肖像雕塑。當時,白石老人克服了虛弱,振作精神保持姿勢。謝爾蓋花了三天時間創(chuàng)作了這件雕塑,齊白石很喜歡,并應謝爾蓋的要求,在雕塑正面簽上了名字。謝爾蓋曾答應白石老人回國后翻鑄青銅并寄給他。遺憾的是,幾個月后,白石老人駕鶴西去,謝爾蓋沒能實現這一諾言。謝爾蓋創(chuàng)作的以《齊白石》為代表的中國文藝界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利用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在人物刻畫時,抓住了一種東方樸素的審美意象,成功地塑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知識分子的狀貌和風度,這應該來源于他自然保有的一種友好的深情和專注的觀察力。
謝爾蓋·謝利哈諾夫與齊白石
此件以人物形象為主題的雕塑作品,對人物年齡和性格的生動準確刻畫。這種精準是現實主義雕塑重要的審美判斷標準之一。從《齊白石》雕像作品中可以看出衣著姿態(tài)和面部細節(jié)刻畫的豐富性,也表現了作者對于人物動態(tài)和社會身份的準確把握。從雕塑作為空間的、立體的藝術形式角度來講,謝爾蓋對人物形體和空間體積的把握是成功的。在現實主義雕塑的審美過程中,觀眾極少能從雕塑作品中探究雕塑家個人的生命體驗和情感。面對雕塑作品,更多的是感知雕塑形象,感化觀者自身。我們之所以被其雕塑吸引,是因為我們與被塑者基于共同的歷史文脈,面對這件人物雕像,引發(fā)我們的情感和聯(lián)想是豐富的。
謝爾蓋在《我的中國游記》中記述:“此次旅行的目的不僅僅是旅游觀光和尋找藝術創(chuàng)意……我們十分渴望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感受中國?!敝x爾蓋在中國期間,每到一處大都留有雕塑創(chuàng)作和繪畫寫生作品。謝爾蓋塑造的如《老農民像》《廣州船夫》等普通大眾形象,基于他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也基于他對中國社會的關注和深入體察,更在于對同是社會主義國家普羅大眾的關懷和價值認同。這些作品融入了他激昂的創(chuàng)作熱情,通過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了作者對原型人物鮮活的第一印象。從他表現南方水鄉(xiāng)的素描作品,表現上海外灘的油畫寫生作品,以及描繪齊白石安詳的睡姿、描繪漁民江上行船的速寫,共同構成了名為《中國》的生動畫卷。園林、古塔、傳統(tǒng)建筑,這些并不僅僅是對風景的描繪,更是對當時中國的記錄,是一種社會的風景、文化的風景,散發(fā)著強烈的新中國時代氣息。
謝爾蓋的中國之旅是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轉折點,強調藝術與社會生活的緊密關系,從宏大的紀念碑雕塑轉而進行社會主義工農兵和名人的塑像創(chuàng)作。在寫實雕塑中自主地表現人物,豐富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整體面貌。同時,謝爾蓋在中國期間創(chuàng)作的雕塑《齊白石》,發(fā)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友好的時代背景里,發(fā)生在1956年至1958年中央美術學院邀請?zhí)K里科夫美術學院的克林杜霍夫開課教授雕塑訓練班期間。以《齊白石》為代表的這些中國人物形象作品,先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訓練班學員們的成熟期創(chuàng)作,也先于1953年至1966年先后赴列賓美術學院進行雕塑學習的留蘇雕塑家們的經典創(chuàng)作,為我們呈現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雕塑創(chuàng)作反映中國人物形象的重要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