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云,趙歡歡,許 燕
(1.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上海 201701;2.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心理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3.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系,上海 200234)
長久以來,中華民族都是以“勤勞善良”的民族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扒趧谏屏肌笔菍χ袊撕诵钠焚|的社會表征。在中國悠久的文化長河中,儒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先哲,對善良推崇備至,他們宣揚“仁愛”思想,主張施行“仁政”??鬃釉f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住⒚详P于人性本善的思想,奠定了中國“仁”的核心文化心理基礎,這種“善良”的文化精髓,也刻入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當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民族性和國民性,造就了中國人的基本人格結構(李紅,陳安濤,2003)。
以往研究在對中國人的整體人格結構進行探索時,獲得了幾個與善良直接相關的人格維度。楊國樞和彭邁克(1984)采用人格詞匯法,收集了涉及他人、事物和個人取向的形容詞,并按好惡度分為正、中和負性三組形容詞,最終抽取出150個形容詞,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人格結構包含“善良誠樸—陰險浮夸”的維度(Yang & Bond,1990;楊國樞,彭邁克,1984);王登峰等基于中國本土研究,采用人格詞匯學方法探究出中國人七因素人格結構(王登峰,崔紅,2003,2004,2005,2006;王登峰,方林,左衍濤,1995),“善良”是其中的一個子維度;許燕和王萍萍(2011)則采用動詞,探索出三因素人格模型(CLP模型),其中“施愛”維度是一個從行動上體現(xiàn)善良的人格維度。這些研究均表明,在中國人的人格結構中,善良是一種人格特質。
然而,以往研究僅僅發(fā)現(xiàn)善良作為整體人格結構中的一個子維度存在,未有研究單獨的、有針對性的、全面的探討善良人格的結構。黃希庭先生(2004)曾說過:“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中唯一一門從整體上對一個真實的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的學科,中國人格心理學研究必須立足本國文化,突破西方心理學的框架,到生活實踐中解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有關人格心理學的問題?!?善良人格,是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主題。因此,有必要全面探索和建構中國人善良人格的結構,明晰善良人格各維度的涵義,編制善良人格的測量工具。
為此,研究將基于詞匯學假設(Allport & Odbert,1936),綜合相關理論,提出如下假設:(1)如果善良人格是中國人的一種重要的人格特征,那么必然能找到反映這種人格特征的詞匯;(2)作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格特征,人們能夠識別出善良者的人格特點;(3)通過獲得善良人格特質詞可以初步探索出中國人善良人格的結構。
詞匯學假設認為,在自然語言中,只要人們表現(xiàn)出一種人格特點,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詞匯來描述,越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或提及的特點,這類詞匯就越豐富,越精確(Allport & Odbert,1936)。善良,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從古至今被人們崇尚,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能夠見到善良現(xiàn)象和行為。因此,可以通過善良人格詞匯研究,編制善良人格詞匯表,以探討中國人的善良人格結構。參考同類研究的方法(舒首立,郭永玉,黃希庭,2015;湯舒俊,郭永玉,2015;夏凌翔,黃希庭,2006),該研究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開放式問卷調查。訪談4名人格心理學專家(問題1:您認為什么是善良?善良是不是一種人格特質?根據(jù)您的理解給善良下一個定義。問題2:您認為一個善良的人是什么樣的,具有哪些特征?)和150名普通大學生(如果您認為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請寫出10個您所具備的善良人格特征;如果您認為自己還不夠善良,則請寫出10個您所欠缺的善良人格特征;如果您認為自己有些善良又有些不善良,則請分別寫出您認為自己所具有的以及所欠缺的善良人格特征)。
根據(jù)訪談,收集到與善良有關的描述(詞匯和短語)共308個。請5名博士研究生進行初步分類和整理,將近義詞或同義詞歸為一類,并參考《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劉源等,1990),剔除一部分生僻的、不常使用的、過于口語化的、難懂的、有歧義的、意義重復的描述。
第二步,整理、篩選、補充和完善。為了保證詞匯的全面性和適當性,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和《現(xiàn)代漢語動詞大詞典》(林杏光,1994)進行補充,并與王登峰等(2005)編制的1520個中國人人格特質形容詞表、黃希庭等(1994)編制的562個人格形容詞表、楊波(1999)編制的265個中文特質術語詞表、沐守寬等(2007,2010)編制的378個美德形容詞表以及許燕和王萍萍(2011)編制的237個動詞人格詞匯表進行比對、替換和補充。參考《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劉源等,1990)進行篩選,初步收集到220個善良人格詞匯。
第三步,半開放式問卷調查。以220個詞匯為基礎,編制半開放式問卷,分別請24名心理學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117名青少年(非心理學專業(yè))以及249名已工作的社會人員,判斷哪些詞匯能夠描述善良者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將被試的認同度在60%及以上的詞匯挑選出來,并請人格心理學專家把關,對部分詞匯進行微調,最終建立含85個詞匯的善良人格詞匯表。
3.1.1被試
通過網(wǎng)絡調查平臺的被試庫,在全國范圍內招募被試。樣本一: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被試共400名(男性200名,女性200名),年齡范圍在18到5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09±6.51歲。樣本二: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檢驗。被試共375名(男性178名,女性197名),年齡范圍在17到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85±5.81歲。每名被試認真完成問卷并通過審核后,可以獲得2元現(xiàn)金獎勵。
3.1.2過程及工具
第一步,以85個善良人格詞匯編制《善良人格初測問卷》,采用5點量表,對樣本一進行初測,請被試評價詞匯的描述與自身特點的符合程度。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揭示善良人格的結構,編制《善良人格再測問卷》。
第二步,采用《善良人格再測問卷》,加入效標問卷,對樣本二進行再測。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檢驗,驗證和確立中國人的善良人格結構,編制出詞匯版《善良人格問卷》。為了保證效標的可靠,參考以往研究(Walker & Pitts,1998;Yang & Bond,1990;王登峰,崔紅,2005,2006;楊國樞,彭邁克,1984),選取NEO版宜人性(Costa & McCrae,1992;Costa,McCrae,& Dye,1991)和BFI版宜人性問卷(Rammstedt & John,2007),作為善良人格問卷的效標。
3.1.3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22.0和Amos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2.1《善良人格問卷》初測結果
對《善良人格初測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KMO和Bartletts球形檢驗分析發(fā)現(xiàn),KMO值為0.96,Bartletts球形檢驗結果顯著(近似2=21468.27,df=3570,p<0.001),表明該問卷的項目非常適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最優(yōu)斜交轉軸法(Promax)對85個詞匯進行因素分析。參照前人的做法(夏凌翔 & 黃希庭,2006),根據(jù)以下幾個標準進行降維,即出現(xiàn)下列情況的題項需要剔除:(1)項目在所有因素上負荷都很低,項目的負荷值小于0.40的題項;(2)共同度小于0.30;(3)同一個題項不能在2個或2個以上的因子上的有較高的負荷值(如高于0.30);(4)某個或某幾個只有1到2個題項的因子。題項刪除的基本原則是:先刪除的是在所有因子上的載荷都很低的題項,然后是跨因子載荷量最大的題項,最后是少于2個題項的因子;從最不重要到最重要,從右向左,從下到上,每次只刪一個題項或一個因子?;谏鲜鰳藴?,刪除了不符合上述標準和理論預期的題項,保留了40個題項,其累積解釋總變異的56.05%。
碎石圖分析發(fā)現(xiàn),從第5個因子后走勢趨于平緩。因此,限定4因子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35題項的4因子結構,累積解釋總變異的54.46%,各項目的載荷值在0.447~0.830之間。具體的因子載荷和共同度見表1。
表1 善良人格的四因子結構
續(xù)表1
詞匯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共同度a67平易近人0.6070.500a84至誠的0.6040.539a61盡責的0.5900.532a28真誠的0.5870.544a59一心向善的0.5370.459a31肯犧牲的0.8300.597a69舍己為人的0.8130.645a10見義勇為0.7120.507a63無私的0.6630.561a55熱心公益的0.6430.520a85成全他人0.6410.497a80樂善好施0.6170.531a16博愛的0.5960.474a65雪中送炭0.5180.462a8體諒人的0.7350.617a13寬宏大量的0.7060.607a14善解人意0.6550.507a6有包容力的0.6540.516a24隨和的0.6270.521a38溫良的0.4470.446a50孝順的0.7590.607a40愛家的0.7570.670a41重感情的0.6900.552a21感恩的0.6500.527a43知恩圖報的0.5040.503特征值13.2042.8151.6741.368貢獻率%37.7268.0434.7833.908累積貢獻率%37.72645.76850.55154.459
分析每個因子所包含的詞匯,可以發(fā)現(xiàn):
因子一,包含了“與人為善”、“誠信”、“盡責”、“真誠”等描述個體在價值觀和為人行事方面特征的詞匯,因而命名為“誠信友善”。
因子二,包含了“肯犧牲”、“舍己為人”、“樂善好施”等描述個體在行動上的善良特征,因而命名為“利他奉獻”。
因子三,包含了“寬宏大量”、“善解人意”、“有包容力”等描述個體與人相處時的善良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方面的善良人格特征,因而命名為“寬容和善”。
因子四,包含了“孝順”、“感恩”、“知恩圖報”等涉及情感道義方面的善良品行的詞匯,體現(xiàn)了個體對待親友與他人的善良,因而命名為“重情重義”。
3.3.2《善良人格問卷》再測結果
(1)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
使用Amos17.0軟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對中國人善良人格的四因子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在驗證性因素分析過程中,為了使模型擬合最優(yōu),結合研究的理論構想,刪除2個回歸系數(shù)不顯著的詞條(因子1中的“有良知的”和因子2中的“見義勇為”)。最終有33個詞匯進入四因子模型中。
此外,由于四因子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這就需要檢驗“善良人格”是否確實解釋了四因子之間關系的模式。以往研究指出,相比一階模型,二階模型具有一些優(yōu)點(Chen,Sousa,& West,2005),具體而言:(1)二階模型可以檢驗高階因子是否確實解釋了一階因子之間關系的模式。(2)二階模型相對更簡約一些,可以使得復雜測量結構的解釋更加簡化(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2004)。因此,結合研究的理論構想,建立和比較了2個模型。模型1是四因子一階模型,模型2是四因子二階模型。具體的模型擬合系數(shù)見表2。
表2 善良人格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由于兩個模型為非嵌套關系模型,除了模型擬合指數(shù)外,需要結合使用交叉效度分析和阿凱克信息準則的方法(Burnham & Anderson,2002;柳恒超,許燕,王力,2007),以更好地選出最優(yōu)模型。通過分析比較,最終確定中國人善良人格的結構為二階四因子模型,詳見圖1。
圖1 中國人善良人格的二階四因子模型
(2)善良人格問卷的信、效度檢驗結果
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和確立了中國人善良人格的二階四因子結構。研究將進一步開展善良人格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效標關聯(lián)效度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善良人格及各維度與宜人性均存在顯著相關(p<0.001),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具體的相關系數(shù)見表3。
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分析發(fā)現(xiàn),《善良人格問卷》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均在0.8以上,整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shù)達到0.95,四個子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94,0.86,0.80和0.83。表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非常高。
重測信度分析
間隔3周后,從樣本二中選取58名被試進行重測。其中,男性30名,女性28名;年齡范圍是19到45歲,平均年齡為26.93±5.66歲。
結果發(fā)現(xiàn),《善良人格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79;各維度的重測信度范圍在0.52到0.75之間,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表明該問卷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善良人格是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格概念。經(jīng)過全面的詞匯學分析和探索,建立了善良人格詞匯表,并通過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對結構模型擬合指數(shù)的分析比較,最終確立中國人善良人格的結構為二階四因子結構,揭示了中國人的善良人格包含4個因子:誠信友善、利他奉獻、寬容和善、重情重義。關于該善良人格結構,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分析與討論。
第一,關于詞匯詞性的討論。
在探索之初,加入了形容詞、名詞和動詞。從最終結果來看,仍以形容詞為主,動詞和名詞融入其中。這說明在對人格描述時,形容詞相對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和理解,但這不能完全否認動詞和名詞的描述作用。因為詞匯比較凝練,人們在理解時往往會加入一些動詞和名詞加以理解,例如誠信友善,會與待人處事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做人誠信”,“待人友善”等含有行動性質的詞組。所以,該研究使用形容詞、名詞和動詞探索善良人格的結構,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可以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前期經(jīng)驗。
表3 善良人格與宜人性人格的相關分析
注:*p<0.05,**p<0.01,***p<0.001。
第二,關于善良人格結構的討論。
古今中外關于“人性善惡”的討論,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基礎。在中國形成一種以人性善為主的文化心理基礎,而在西方形成了一種以人性惡為主的文化心理基礎(林小妹,2004)。不同的人性觀往往會影響人格理論的建構(許燕,2009)。因而,在中國人的人格結構中,往往能發(fā)現(xiàn)涉及善良的人格維度(王登峰,崔紅,2005,2006;王萍萍,2011;楊國樞,彭邁克,1984)。
該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形容詞、名詞、動詞,對中國人善良人格的結構進行探索,揭示了善良人格的二階四因子結構,包含四個因子:誠信友善、利他奉獻、寬容和善、重情重義。這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與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四德的內涵契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此外,這個結構不僅繼承了前人對善良的理解(王登峰,崔紅,2005,2006),還對其進行了發(fā)展。其一,該研究得到的善良人格結構相對更全面,不僅包含利他、誠信、重感情,還包含友善、奉獻、重情義和寬容和善等涉及人際關系和行為方面的內涵,這與現(xiàn)實貼切。表明真正的善良不僅關注個體自身特點,還關注其與人相處的過程。其二,該善良人格結構中,因子的順序發(fā)生了變化。詞匯學假設認為,只要人們表現(xiàn)出一種人格特點,在自然語言中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詞匯來描述,越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或提及的特點,這類詞匯就越豐富,越精確(Allport & Odbert,1936)。在該研究中誠信友善放在首位,且描述的詞匯較多,這表明誠信友善成為善良人格的首要特征,說明當今社會人們在提及善良時,更多的會提及和使用誠信友善的特點。這種變化可能與時代有一定的關系,體現(xiàn)了人們對善良人格認識的時代變化。
綜上,善良是一個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人特點的人格概念,它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存在于中國人的人格結構中。
該研究基于善良人格的詞匯研究和結構研究,編制出含33個項目的善良人格詞匯問卷。研究采用了多種方式保證問卷的信、效度,具體而言如下。
第一,被試選取多樣化。被試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保證了其可以較好的理解題項;被試既有學生又有社會人員且地域分布廣泛,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此外,在網(wǎng)絡平臺招募被試,一方面可以減少稱許性,被試能夠按照真實的想法作答;另一方面可以記錄被試的答題時間和甄別題的反應,從而有效剔除不合格答卷,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數(shù)據(jù)來源的可靠性。
第二,探索流程規(guī)范化。探索過程比較規(guī)范,嚴格按照探索人格結構的一般流程,且每一步都經(jīng)過仔細篩選,例如在半開放式調查時,結合了多種被試視角(專家、非專業(yè)的青少年和社會人員),盡可能保證了全面性和客觀性。
第三,問卷編制過程嚴謹,分析科學。通過探索性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支持了二階四因子結構,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結構效度、效標關聯(lián)效度均符合心理測量學的基本要求。
通過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中國人善良人格是一個二階四因子結構,包含四個因子:誠信友善、利他奉獻、寬容和善、重情重義。
(2)編制的《善良人格問卷》信度和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