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非遺研究中心設計團隊與2016至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班學員牽手合作,共同帶來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之“挑繡之韻”專場。
此次展示的這些服飾作品結合荊楚地區(qū)的多種紡織刺繡類非遺項目的元素,衣飾圖案均由學員們素手繡成,凝聚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服裝的時尚設計理念,使傳統(tǒng)精湛的荊楚手工技藝與時尚審美完美結合,演繹出不同風格的刺繡服裝,讓荊楚民間挑補繡藝術及作品更好地走^、現(xiàn)代生活。
來自湖北武漢、荊州、黃梅,大冶、紅安、陽新,安徽望江,湖南隆回、溆浦、瀘溪的各民族民間刺繡和挑花的非遺傳承人學員們,以嫻熟的技藝,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為觀眾展示一件件精湛的挑補繡服飾作品。
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其特點是重挑不重繡,所用材料為當?shù)厣a的棉胚布,藝人僅靠一根線一根釓將五彩絲線挑繡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織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對比強烈,立體感強的圖案。此次展示的湖北黃梅挑花,安徽望江挑花,湖南花瑤挑花、湘西苗族挑花,都是楚地代代流傳的民間技藝,又各有千秋。挑花服飾設計采用今年流行的襯衣式連衣裙款,面料為重縐真絲,衣領、口袋、袖排略微夸張,黑白色調,簡潔干凈,在衣服的前襟,后肩、袖排、衣領上裝飾有來自民間不同民族的挑花圖案,多彩的黃梅挑花,青白的望江挑花,細膩的花瑤挑花,生趣的苗族挑花,在搖曳的重縐真絲上更顯靈動。
分布在湖北各地的的武漢漢繡、紅安繡活、荊州漢繡、荊州民間繡活、大冶刺繡以及陽新布貼,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的楚繡。他們色彩鮮明富麗、線條挺拔分明、造型拙樸生動、繡跡粗狂奔放、氣氛濃烈祥和、針法規(guī)范靈巧,其中以漢繡盤金繡尤為突出,產生屈原的《楚辭·招魂》中“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的效果,呈現(xiàn)楚文化富于想象的表現(xiàn)手法和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繡花服飾設計采用簡潔大方的連衣裙款,緞面重磅真絲面料沉穩(wěn)貴氣。漢繡等荊楚刺繡的經典圖案在真絲面料上光彩奪目,牡丹花卉、金龍祥云,金絲銀線,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