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文體的作品,其結構、語言及表現手法都有著不同的特性。對于說理文的教學,明理啟智是教學目標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課文是如何將道理說清楚的。關注文體,聚焦表達,能讓說理文教學充滿理趣。
關鍵詞:說理文;教學價值;教學策略
說理文,在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定數量的安排,如《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等。教學這類文章,如果僅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糾纏一個“理”字,無疑就陷入了“說教”的泥沼,失去了語文教學價值,與“語文課”漸行漸遠。
說理文應該如何教學呢?下面,就以《滴水穿石的啟示》為例,闡述我在說理文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
一、教學價值——在追問中確定
當一篇文章以課文的形式呈現時,那它被賦予了哪些語文的教學價值呢?我們不妨這樣來追問:
(一)課文朗讀是訓練重點嗎?
答案是否定的。說理文的文體特點決定了語言特點——言簡意賅。這樣的語言風格也決定了本文不是感情朗讀的較好范式,也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必須書聲瑯瑯。
(二)課文有語言訓練的點嗎?
答案是肯定的。課后練習就給了我們提示——找出文中反問、設問兩種不同類型的句子,體會問號的不同用法。這一語言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是否作為全篇的教學重點?不是的。因為,在四年級《說勤奮》一文中,學生已接觸過反問、設問句,并不是作為一個新的語言現象在本文出現。那言語訓練的點在哪?應該是例子的語言表達上,體會說理文言簡意賅的特點。
(三)課文的表達形式是什么?
在不斷的追問與否定中,我們似乎觸摸到了“表達形式”是本課的教學價值所在。課文從太極洞奇觀引入話題,提出觀點,然后用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三個正面例子,雨水的反面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后總結觀點,這是典型的說理文結構。對比《說勤奮》“提出觀點—正面舉例—總結觀點”的議論結構,本文說理更為具體、嚴密,這也是本課的結構秘密。教師不教,學生很難發(fā)現,這應當成為教學重點。
二、教學策略——循著文體選擇
《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說理文,我們如何帶著學生在內容和形式上走個來回呢?
(一)整體中明晰結構
在初讀課文后,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這篇說理文,作者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道理?”“這個道理,作者是怎樣把它說清楚講明白,并且很有說服力的呢?”
循著這兩個問題,學生默讀、思考文章一步步寫了哪些內容。很快就掌握了文章“在寫什么”“是怎么寫的”,正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二)對比中習得表達
學習作者如何運用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說理文教學的一大重點。教學中,我利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例子選擇的匠心和語言表達的凝練。
問題1:“自由朗讀第3、4自然段,思考,作者寫三位名人的例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為什么還要再寫雨水的例子?”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一是作者為了說明觀點,選擇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具有典型性、真實性,更具說服力;二是三個人雖然國籍不同、時代不同、行業(yè)不同,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都能實現美好的理想??磥?,例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來論證同一觀點。再寫雨水的反面例子,學生就感受到,雨水與太極洞水滴形成鮮明對比,更能強調觀點。
問題2:“讀文中李時珍的例子,再瀏覽《李時珍夜宿古寺》的故事,比較表達有什么不同?”這樣對比閱讀,學生就會明白,說理文重在說明道理,所舉事例都是為道理服務的,需要言簡意賅。
(三)改寫中遷移運用
“讀”與“寫”這兩種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學生體悟到《滴水穿石的啟示》表達特點后,我趁熱打鐵,讓他們在本單元前三篇寫人記事的課文中選擇一篇,把它改寫成百字左右的小故事。這樣,巧妙地將本單元課文進行整合,給學生搭建言語表達的平臺,讓學生在改寫中體會到說理文“舉例必須緊扣觀點,語言應當凝練概括”。
特級教師祝禧指出:說理文就該力求通過語言形式理解語言內容,憑借對語言內容的理解來品析、推敲語言表達的妙處,領悟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教出說理文特有的理趣。
參考文獻:
周漢榮.基于表達本位 凸顯教學價值[J].小學語文教學,2016(5).
作者簡介:呂晶,出生于1985年11月,女,籍貫:江蘇丹徒,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