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的日趨緊密,以及共享經濟盛行的大時代背景下,網約車作為滿足人們需求的產物應運而生。網約車的出現(xiàn)是一種新的嘗試,而實踐證明,這也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但是隨著網約車的盛行,它所帶來的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特別是對網約車所涉及主體的管理如何法治化的問題。因此,本篇文章就是基于對網約車主體的管理法治化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網約車主;管理法;思考
一、 網約車的概念以及產生背景
(一) 網約車的概念
網約車的全稱是“網絡預約出租車”,網約車是出租車的一種形式,出租車分為巡游出租車與網絡預約出租車。網約車是指乘客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公司提供的只能應用軟件,預約車輛實現(xiàn)點到點運輸服務的出行方式。
(二) 產生背景
“互聯(lián)網+”的大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網約車的出現(xiàn)是二者作用下一種共享經濟的嘗試。此處所提到的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整合線下閑置的勞動與服務,使其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商品跟服務。網約車就是通過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整合乘客與司機之間的供需關系,為乘客提供有個性化的服務。面對巡游車輛出現(xiàn)的打車難,等車時間長等問題,網約車的出現(xiàn)使這些問題得以很好的解決。
二、 網約車所涉及的主體及類型
(一) 網約車所涉及的主體
網約車在實際操作中涉及的主體主要有:消費者,也就是需要打車服務的人。司機也就是專車的駕駛員。網約車的司機可以是私家車的司機,也可以是與平臺簽訂勞動合同的司機。汽車租賃公司,也包括出租車公司。主要的任務就是為平臺提供可供調配的車輛。勞務派遣公司,也就是為網約車平臺提供專車駕駛員的公司。網約車平臺,就是負責整合乘客信息并且審核,為打車需求者派遣車輛的平臺。而網約車平臺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把網約車分為了不同的類型。
(二) 網約車的類型
隨著網約車發(fā)展的日漸完善,在法律的規(guī)制以及市場的自動調節(jié)下,網約車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使主要依賴私家車的C2C(CustomertoCustomer)模式,主要以滴滴,優(yōu)步,易到用車為代表。這種經營模式主要特點就是網約車平臺沒有車輛的所有權,網約車所能調派的車輛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私家車與私家車主,出租車與出租車司機,租賃公司的車輛與勞務派遣公司派遣的駕駛員。網約車平臺通過整合需要打車服務的需求者的信息與網約車的信息,從而實現(xiàn)點到點的服務。
第二種主要是以自營車隊投入服務的B2C(BusinesstoCustomer)模式,主要以神州專車,首汽約車為代表。這種經營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網約車平臺對車輛具有所有權,網約車平臺再與勞務派遣公司是駕駛員簽訂勞務合同,形成雇傭關系。所以在這種模式下,網約車平臺所提供的是自營的車隊,為需要打車服務的需求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三) 網約車盛行所帶來的問題
在網約車盛行的今天,網約車的使用數(shù)量已將占據(jù)了出租車市場的一半以上。乘客真正實現(xiàn)了“用腳投票”。但是網約車繁榮發(fā)展的背景下,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許多問題。首先網約車的準入門檻低,安全性難以保證。例如:滴滴專車司機只要通過軟件在平臺上注冊一下就可以正式運營,根本不考慮司機是否適格,也不考察車輛狀況是否符合運營標準。其次就是打車軟件過于龐雜,對信息的審核準確度難以保證。更出現(xiàn)了一些作弊軟件,在手機上與打車軟件同時打開,使用兼容模式就可以改變價錢,里程等重要數(shù)據(jù),使乘客的利益受到損害。再有就是網約車平臺的責任難以認定,特別是在出現(xiàn)事故時,最終的責任承擔難以認定,出現(xiàn)出租車平臺與司機互相推諉的現(xiàn)象。這樣的后果就是最終乘客作為雇傭主體,需要承擔除保險以外的損失,甚至是更多的責任。
在眾多問題中,網約車平臺的責任問題是最大的爭議性問題。網約車平臺為了規(guī)避自身的責任,通常只承認提供信息服務,而不承認運輸服務的保證。也就是說,在網約車出現(xiàn)事故后,網約車平臺不承擔任何責任。網約車平臺為了規(guī)避自己的責任,在自己本公司的規(guī)定中會有相關的條款進行規(guī)定。例如:滴滴專車就在《專車使用條款》第一條“我們的服務”中規(guī)定,“滴滴出行平臺提供的不是出租,租車及駕駛員服務,我們提供的僅僅是租賃車輛以及駕駛員的信息。我們只是您和供應商之間的平臺”。像這樣把自己完全置身事外的規(guī)定,其目的就是規(guī)避自身的責任。而一旦這樣的規(guī)定被采納,網約車平臺對于車輛與司機的審核的嚴謹性將無法保證,那么最終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乘客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四) 對網約車主體管理法治化的建議
盡管目前對于網約車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律進行規(guī)制,但是對于網約車所涉及的主體的管理模式依然是不夠明朗化的,對于主體的責任也是不夠清晰的。因此結合現(xiàn)有的實踐經驗,提出將網約車納入出租車行業(yè)的管理是可行的。
鑒于網約車與巡游出租車在管理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對于網約車納入出租車行業(yè)管理的這一想法,在一些城市已經得到了肯定。例如在南京已經又定了相關的草案,其中規(guī)定網約車已經與巡游的出租車享有同樣的待遇,網約車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攬客,也可以在路邊像巡游出租車一樣進行攬客,但是前提是網約車需要在車身上做上出租城的統(tǒng)一標記,以為乘客提供可以為其提供服務的信息。這樣網約車就與巡游出租車有了一樣的待遇,為網約車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機會。同時,此時的網約車既受網約車的相關法律的約束,又受到出租車管理條例的約束,這樣雙重的約束也更加有利于保證運輸服務的質量。
三、 結語
網約車作為一種“互聯(lián)網+”與實體經濟的成功結合的案例,已經快速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既有新興出行方式的生命力,又不可避免帶著些許不完善。法律的規(guī)制使得網約車走向了更加規(guī)范化的道路,既對網約車產生了約束的作用,同時也為網約車帶來了合法的地位。網約車不僅為乘客提供了出行的方便服務,更加為出租車司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崗位。但是網約車存在的不完善則需要網約車涉及的主體共同努力去不斷完善,甚至可以為網約車與巡游出租車選擇一條共存的道路,為網約車提供更多的可能。
作者簡介:
張紅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經濟法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