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玲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6-0154-01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信息時代。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一個標志,它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種領域,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就是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所以,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1.激發(fā)興趣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于學習往往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fā)。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認識就快。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
1.1 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創(chuàng)設一個適當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深厚的求知欲望。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情境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情境,如問題情境、音像情境、圖片情境、文字情境、語言情境,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學 "制作詩集封面"一課時,我先展示幾本精美詩集的封面,讓學生欣賞美、品味美。在美的享受中,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詩集封面的幾個組成要素。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1.2 游戲入門,引導學生自覺學習。
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極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他們愛玩,喜歡游戲。電腦游戲以極強的交互性、趣味性,深受學生喜愛。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實踐中寓教學于游戲中,有意識地介紹一些游戲軟件、優(yōu)秀的輔助教學軟件等,激發(f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揭示主題,讓他們在比較輕松的學習情境中了解計算機知識,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程序。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我在教學中就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再結合有趣的比賽,讓學生懂得要想贏得比賽,必須學好指法。這比讓學生背熟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更行之有效,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不僅玩得高興,而且學得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也充分體現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所體現的"玩中學"的理念。
2.講究策略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一般來說,學生往往對直接接觸計算機興趣很大,愿意動手操作,而對于學習信息技術原理,興趣就不大。因此,不妨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來學習新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2.1 精講多練,提高質量。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是理論的源泉"。教師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動手操作,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教材的理論知識。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中,要讓學生多動腦、勤操作,以便把具體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如:在講解"畫圖"工具的使用時,我讓學生自己試著使用畫圖工具,了解每一種畫圖工具的使用方法,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變得輕松活潑、豐富多樣。
2.2 任務驅動,體驗成功。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好每堂課要完成的任務(即課堂作業(yè)),告訴學生明確的目標,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具體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所學內容。學生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理解了本節(jié)課所教學的內容。比如:在學生熟悉WORD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我為了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式學習,讓學生設計、編排、創(chuàng)作電子小報作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增強了他們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信心。我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比如:"三八"婦女節(jié)即將來臨,我啟發(fā)學生用計算機軟件做一個電子賀卡,將它送給媽媽。學生利用學過的技能,從信息源獲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意形成圖文并茂的賀卡。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3.注重評價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的竅門
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是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教學評價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評價中扮演的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情境,捕捉時機,適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測,給予及時的反饋,公開贊揚每位學生作品的優(yōu)點與創(chuàng)新之處,個別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充當評價的主角,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學習評價,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評價的主人。值得指出的是:應以鼓勵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品。恰當地運用評價方法,評價要多樣化,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紤]到這幾點,我想課堂教學評價將更好地服務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也將更好。
教無止境,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關鍵靠我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才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使學生好學與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