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恩
摘 要: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而課后拓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應注重小學生的課后拓展。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品德與社會的課后發(fā)展進行分析探究,并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制定了一些有效策略,希望對教師轉變教學模式有所幫助。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后拓展;教學策略
一、品德與社會課后拓展的重要意義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學校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越來越重視,其成為小學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而且小學生尚在起步階段,年齡較小,對社會了解不深,學習品德與社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對小學生的未來人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積極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品德與社會課后拓展的有效策略
1.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小學生學習的起點,是其獲得知識的內在動力。但目前的小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認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枯燥無味,對其不感興趣,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現代科技設施,吸引學生的目光,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保護森林,節(jié)約用紙》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紙的來源、制作紙的過程,以及森林的現狀等相關圖片或者小視頻,讓學生思考紙都出現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然后引導學生在平常學習中要愛護書本,把自己用過的紙張收集起來當草稿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班級里建立一個廢紙箱,把班級里的廢紙盒、廢報紙等收集起來定時送到廢品站。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良好習慣。
2.角色扮演,讓學生親身體驗
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落后,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給學生念課本上的內容,導致很多學生不理解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真正內涵,這是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爸爸、媽媽撫育我》這一課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角色扮演的游戲,請同學們來扮演爸爸、媽媽以及孩子?!比缓髮W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表演爸爸媽媽在家時的場景。當學生表演完之后,教師對學生說:“大家結合剛才的表演思考一下爸爸、媽媽的角色如何?你喜歡爸爸、媽媽在生活中的工作嗎?”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同學說:“經過剛才的表演,我發(fā)現媽媽和爸爸很愛孩子,但我們卻很調皮,不聽他們的話?!边€有的學生說:“爸爸、媽媽的工作很累,我們在家的時候應幫助他們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對學生說:“大家說得很棒,希望大家回到家的時候能說到做到?!弊詈蠼處熞龑W生回歸課本,深入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能學會孝敬父母。
3.與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社會經驗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雖然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形式,但是教師不能讓學生只局限于課堂之上,應把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品德。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去交通公司參觀各種交通工具,聽工作人員講解如何正確使用交通工具和安全防范知識以及不正確使用交通工具帶來的危害。然后讓交通駕駛員帶小學生坐各種交通工具,感受交通工具給我們帶來的便捷。這樣的教學模式既可以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增長小學生的社會經驗。
4.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在小學教學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具有實踐性。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感受社會,從而使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例如在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假期,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和老人一起吃月餅、粽子等,為老人表演節(jié)目等。這樣不僅能夠讓小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風俗習慣,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人之心,使其學會尊敬老人。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學生去烈士林園掃墓,為烈士送鮮花,引導小學生學習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從而使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展實踐活動既能豐富小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還能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的課后拓展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實踐能力,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品德,從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fā)展,為小學生以后的人生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儲啟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體驗式教學的做法[J].小學教學研究,2015(11).
[2]陳學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4(5).
[3]溫健華.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開放性的思品教學[J].教育科研論壇,2009(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