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家長提問
老師您好,我女兒上小班,活潑好動,但似乎好動過了頭,注意力特別不容易集中,自我約束力也特別差,無法安靜地呆上一分鐘。就拿午睡來說,他在家里從來沒有午睡的習慣,在幼兒園午睡更是讓老師上頭腦筋。我現(xiàn)在非常焦慮,擔心孩子是不是多動癥,請問老師,我該怎們辦?
張老師解析: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根據(jù)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的觀點,在兒童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尤其是學齡前階段,隨著兒童自主意識的增強和大小肌肉動作的發(fā)展,他們常表現(xiàn)出對周圍新鮮事物或陌生環(huán)境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渴望通過抓握來感知物體的材質和溫度,通過攀爬來體驗力量和高度,通過跑跳來體驗耐力和速度,卻又容易因其他新奇事物吸引而不停地在活動之間轉換。所以,在成人看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調皮愛動,精力十足,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心。當孩子的“好動”在家長看來“過了頭”的時候,很多家長開始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有問題,甚至忍不住給孩子貼上“多動癥”的標簽。
為了幫助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的行為,明晰好動和多動的區(qū)別,請家長完成下面的Conners簡明癥狀問卷( ASQ)。Conners兒童行為量表是美國學者Conners于1969年編制的,適用于3 - 17歲兒童行為測量,是目前國際范圍內使用最為廣泛的兒童多動癥評估量表。
Conners簡明癥狀問卷( ASQ)
·活動過多,一刻不停。( )
·興奮激動,容易沖動。( )
·惹惱其他兒童。( )
·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
·坐立不安。( )
·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心。(
)
·必須立即滿足其要求,否則容易灰心喪氣。( )
·情緒變化迅速、劇烈。( )
·容易哭泣、喊叫。( )
·勃然大怒,或出現(xiàn)意料不到的行為。( )
注:1.程度項的記分法:無,記0分;稍有,記1分;較多,記2分;很多,記3分。
2.本量表一般作多動癥篩查用,≥10分為陽性,有診斷意義,可作進一步檢查確診。
正常活潑好動的兒童,常常表現(xiàn)為精力旺盛、調皮好動、活動量大,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愛好探索卻又容易分心,這些似乎與輕度的多動癥兒童癥狀相似。但是好動的孩子和多動的孩子有很大差別。
第一,行為有無目的性。好動的兒童做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不停地擺弄某些東西,有可能是為了了解它們的材質和結構,探索它們的用途。比如當孩子拿到一個空的奶粉桶,他會往里面放東西,或者把它放倒在地上踢來踢去,或者把它立起來嘗試用腳踩上去。最后他會把幾個奶粉桶像搭積木一樣壘起來,或搭成一排,或壘高。而多動癥的孩子卻沒有這樣的特征,他們的行為經(jīng)常缺乏目的性,是沖動的、雜亂的,無法專心地做一件事情。
第二,有無興趣愛好。好動的孩子有興趣愛好,或喜歡搭積木,或喜歡畫畫,或喜歡看動畫片。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正常的活潑兒童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能夠認真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活動中,且不易分心。但是具有多動癥傾向的兒童幾乎沒有興趣愛好,他們對待任何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即使對待新奇的游戲或娛樂活動也是如此,看似忙碌實則盲目地在活動之間轉換,注意力不集中,靜不下來。
第三,是否有自制能力。正常的好動兒童能夠因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因素的限制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在家里愛動,外出時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孩子能夠根據(jù)大人的要求保持安靜,不亂走動。而多動癥兒童常常沖動盲目,不聽大人的要求,不分場合地表現(xiàn)出多動、沖動甚至破壞行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通過上述比較,希望家長們能夠對兒童的好動行為有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那么,怎么讓好動的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集中注意力做事情,并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呢?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三點著手。
第一,家長應避免因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而產(chǎn)生焦慮情緒。每個孩子都有一顆敏感的心,父母的情緒、行為、態(tài)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對其行為的擔心、焦慮、抱怨,那么孩子就會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那個好動的孩子,甚至會認為父母因此而不喜歡自己了。他會變得極度缺乏安全感,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變得越來越好動。所以說,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想要改善孩子的行為,家長應從改變自身做起:多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多用鼓勵的話語支持孩子,相信孩子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多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共同成長。
第二,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從孩子的興趣人手,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不管是對于好動兒童還是多動兒童,必要的專注力訓練都可以有效提高兒童注意力水平。面對好動兒童,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可以安靜地待一會兒,但是,讓孩子安靜地坐下來干什么呢?一個成年人就這樣安靜地坐著什么也不干,恐怕也是一種煎熬。所以,要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必須要讓他有事可做,而且這個事情必須是他感興趣的活動。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和最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人,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從他感興趣的事情著手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接下來,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環(huán)境,電視要關掉,手機也要放得遠遠的。最后,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參與到他感興趣的活動中,提高專注力和增進親子關系兩不誤。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提高孩子專注力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切忌急功近利,適得其反。
第三,午睡的問題。腦科學研究表明,兒童睡覺時,內分泌系統(tǒng)釋放的生長激素是醒著的時候的3倍,這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和身體健康。所以,對于兒童來說,午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當孩子不愿午睡時,強迫午睡是很難有好的效果的,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午睡之外。首先要了解孩子不愿睡午覺的原因,有可能是孩子早上起得比較晚,還沒有困意,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正在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因為他不愿意一個人睡覺……針對這些原因,家長可以對癥下藥。其次,做好一日活動的安排,逐漸培養(yǎng)幼兒的午睡習慣。1.午飯后和孩子一起散散步,然后做一些安靜的活動,如看書和讀故事,避免孩子因看電視或者來回跑跳導致精神過于興奮而不愿睡午覺;2.天氣適宜的時候,多讓孩子到戶外活動,適當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消耗孩子的精力;3.為孩子制定科學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不因周末和假期而隨便調整或放棄,使孩子形成秩序感。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哪天孩子實在不愿意睡午覺,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入睡,與其讓他帶著消極的情緒睡著,還不如讓孩子開開心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