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侖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代,刀在各國的軍事武備中是最為常見和使用最為廣泛的兵器,有著重要的地位。在軍事史的發(fā)展中,刀也從實戰(zhàn)的兵器演變?yōu)槎Y器,代表了軍人的級別、身份、戰(zhàn)功和地位,是勝利的標志,也是軍人榮譽和軍隊精神的象征,形成了豐富的軍刀文化。
近代中國也形成了自己的軍刀制度。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權(quán)并應對內(nèi)憂外患,清朝政府決定實行“新政”,在軍事領(lǐng)域改革軍隊、建立“新軍”。在一系列的軍隊新政措施中,還頒布了《陸軍軍刀圖說》(圖一、圖二),建立了新軍的陸軍軍刀制度,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第一個軍刀制度。護國戰(zhàn)爭時期,以蔡鍔和唐繼堯為首的云南護國軍政府反對袁世凱稱帝復辟,也頒發(fā)了“共和”軍刀,以堅定表明擁護共和、反對帝制的決心。護國運動后,以徐世昌為大總統(tǒng)的民國北洋政府制定了彰顯軍人武力的軍刀制度,并頒布了《獅刀條例》。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近代中國軍隊發(fā)展和軍事歷史有著廣泛和深入的研究,但是對與軍銜制度、勛章制度等一樣重要的軍刀或勛刀制度卻鮮有提及。從清末新政的陸軍軍刀到護國運動的共和軍刀,軍刀都作為變革或者革命的象征,體現(xiàn)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從不同的軍刀制度可以透視近代中國歷史的變遷。因此,中國近代的軍刀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值得史學界進一步研究。
清朝作為中國游牧民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崇尚武功,無論是皇帝、王公貴族、總督將軍,乃至一般將官士兵都有佩刀的傳統(tǒng)和習慣,主要佩掛傳統(tǒng)的制式官刀,皇帝和王公貴族們也佩戴蒙古、西藏等地進貢的貢刀。
傳統(tǒng)的官刀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實戰(zhàn)刀:包括前鋒營使用的順刀、健銳營使用的云梯刀、綠營使用的樸刀、窩刀、寬刃扁刀和滾被雙刀、藤牌營使用的扁刀等。另外一類是兼具裝飾、禮儀和實戰(zhàn)等功能的刀,這類刀珍貴而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物收藏和歷史研究價值,通過制作的工藝、刀身的長度、刀鞘與刀柄的裝飾和使用的材質(zhì)、刀穗的顏色來區(qū)別高低尊貴,例如:
圖一 陸軍軍刀
圖二 陸軍軍刀
1.皇帝大閱配用刀,長二尺七寸七分,周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及珍珠等,背為金提梁,系明黃緌;
2.皇帝隨侍佩刀,長三尺,柄蒙白鯊皮,飾紅寶石、綠松石、青金石,貫明黃緌;
3.皇帝吉禮隨侍佩刀,長三尺,柄纏明黃絲,刀室蒙綠革,飾鏨金花;
4.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佩刀,長二尺七寸,柄纏金黃絲,系金黃緌,刀室漆繪寶相花,飾珊瑚、綠松石、青金石,惟不得用珠。貝勒以下,刀柄纏青緌;
5.職官佩刀,長二尺三寸,柄纏藍絲,系藍緌,刀室裹革,皆飾鐵質(zhì)鏨金。①
傳統(tǒng)的官刀雖然是制式刀,但還沒有形成完整和嚴格的體系,也沒有明確的佩刀制度。
清朝末年,由于鴉片戰(zhàn)爭等一系列戰(zhàn)爭的失敗,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急劇變化,為了應對內(nèi)憂外患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統(tǒng)治,同時受到西方國家社會制度的影響,清政府決定實行變法,對政治、經(jīng)濟、法律和軍事等制度實行“新政”變革,以適應新的國內(nèi)外形勢。在軍事制度方面,清朝決定“改革軍制,編練新軍,淘汰綠營,在京設立練兵處”,效仿西方列強而編練新式軍隊,定名為“新建陸軍”,史稱“新軍”。新軍不僅裝備西式槍炮等制式武器,而且也對軍隊的體制和編制、兵種設置、作戰(zhàn)方式、士兵操練方式、軍事理論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軍官教育體系、后勤供應方式、軍隊的禮節(jié)與形象等進行改革。②新軍要求軍官配西式指揮刀,不再佩傳統(tǒng)的官刀。同時,隨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軍隊之間的交往日盛,需要與國際軍事禮儀相符的軍刀制度,顯然佩戴傳統(tǒng)的官刀等已經(jīng)不合時宜。
在上述背景下,1905年10月(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練兵處頒行《陸軍軍刀圖說》,規(guī)定了軍官、軍佐的軍刀樣式和禮服、常服刀穗、刀帶以及騎具(鞍褥、馬鐙)的樣式和制法。
清末新軍的陸軍軍刀制度與當時的軍銜制度緊密相連,不同的軍刀代表著各級軍官官佐的身份。因此要研究陸軍軍刀制度,首先要了解軍銜制度。
1905年8月(光緒三十一年九月),練兵處呈報了《陸軍軍官軍佐任職等級暨陸軍人員補官體制摘要章程》。這個《章程》提出了軍官、軍佐的授銜標準、程序、條件和要求等。同時規(guī)定軍佐軍銜分二等六級,不設上等官,在軍銜前冠字“同”,依次為:同正參領(lǐng)、同副參領(lǐng)、同協(xié)參領(lǐng),同正軍校、同副軍校、同協(xié)軍校。新軍的主要官職列有:
1.軍,主官稱總統(tǒng)官(正都統(tǒng)銜)又稱軍統(tǒng)官,參謀長稱總參謀官(協(xié)都統(tǒng)銜),不設副職;
2.鎮(zhèn),主官稱統(tǒng)制官(副都統(tǒng)銜)又稱鎮(zhèn)統(tǒng)官,參謀長稱正參謀官(正參領(lǐng)銜),不設副職;
3.協(xié),主官稱統(tǒng)領(lǐng)官(協(xié)都統(tǒng)銜)又稱協(xié)統(tǒng)官,副官稱參軍官(協(xié)參領(lǐng)銜),不設副職;
4.標,主官稱統(tǒng)帶官(正參領(lǐng)銜)又稱標統(tǒng)官,副職稱教練官(副參領(lǐng)銜);
5.營,主官稱管帶官(協(xié)參領(lǐng)銜)又稱營官,副職稱督隊官(正軍校銜);
6.隊,主官稱隊官(正軍校銜),副官設司務長(協(xié)軍校銜)_二職;
7.排,主官稱排長(副軍校銜),不設副職;
8.棚,正職稱正目,副職稱副目。
在上述軍銜級別設置的基礎(chǔ)上,清廷繼續(xù)頒行了《陸軍軍刀圖說》,為新軍官佐的軍刀、刀帶(腰帶)、刀穗等制定了繁復的規(guī)定,現(xiàn)簡列主要內(nèi)容:
1.軍刀:為西式長刀樣式,刀柄頭雕成龍頭形狀,以刀柄、護手上的花紋區(qū)分等級,上等官高鏨龍紋,中等官平鏨龍紋,下等官不鏨花紋。以刀柄上橫纏的金色絲辮分級,各等第一級三道,第二級二道,第三級一道。軍佐軍刀,金色改為銀色,其他相同。
2.刀帶:分禮服腰帶、常服腰帶兩種,均用棕色牛皮制成。禮服刀帶以帶扣、腰帶卡區(qū)分等級,上等官綴六塊腰帶卡,中等官綴四塊腰帶卡,下等官綴兩塊腰帶卡。各等第一級的腰帶卡上鏨三個團蟒,各等第二級鏨兩個團蟒,各等第三級鏨一個團蟒。腰帶扣、腰帶卡為銅質(zhì)鍍金、鏨紋飾和團蟒。常服刀帶比較簡略,帶扣為口形,無帶卡。
3.刀穗:上等官刀穗為長圓形,中等官刀穗為曼圓形,下等官為橢圓形,各等第一級的刀穗上編三個結(jié),各等第二級編兩個結(jié),各等第三級編一個結(jié)。軍官禮服刀穗為金色,軍官常服刀穗為青色,軍佐禮服刀穗為銀色,軍佐常服刀穗為藍色。③
據(jù)《故宮:陸軍部檔》記載,清末新建陸軍第六鎮(zhèn)裝備有“軍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軍佐佩刀九十七把;書記佩刀四十六把”。早期新軍的軍刀為國內(nèi)制作,后期清廷開始向日本定制,向日本定制的軍刀在刀柄處有“意登壽、匠録屋”六個字,標明了制作軍刀的工匠作坊。在刀身近護手處有一篆字“真”,是日本鑄刀“真金入”標記的簡化,意為加鋼鍛制的刀劍。
新軍軍刀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刀柄上的蟠龍紋飾,軍刀以刀柄上蟠龍的鏨龍紋飾的深淺和龍爪的數(shù)量來區(qū)分軍官和軍佐軍階地位的高低(圖三):高級軍官為高鏨龍紋,龍爪五只;中級軍官為平鏨龍紋,龍爪三只;下級軍官不鏨花紋,沒有龍爪。蟠龍是清朝皇權(quán)的象征、帝王的標志,清廷用龍做新軍軍刀的刀柄,是希望這支當時新式的軍隊能夠成為維護清朝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重要力量。
圖三 新軍陸軍一等、二等、三等軍刀刀柄
圖四 段祺瑞像
圖五 張子貞像
圖六 張子貞贈十八星軍刀
1912年2月(民國元年)清帝退位,北洋軍隊和國內(nèi)其他原效忠清廷的軍隊繼續(xù)使用新軍軍刀,例如在北洋政府執(zhí)政段祺瑞的一張舊照中,雖然他的軍裝和帽徽已經(jīng)換成民國北洋政府的制式,但手中仍然握著新軍軍刀(圖四)。而南方在辛亥革命中起義的軍隊則開始陸續(xù)使用鐵血十八星軍刀,但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也沒有用其來區(qū)別軍階地位的高低。在這一時期,軍刀更多地具備了禮儀和指揮的功用,很多將領(lǐng)都特意定制了專屬于自己的鐵血十八星軍刀,而軍刀也成為軍人之間相互饋贈的禮物,例如云南陸軍第一師師長、護國軍總參謀長張子貞贈的軍刀(圖五、圖六)。
在鐵血十八星軍刀中最為著名的是護國運動時期的“共和”軍刀。1915年至1916年,以蔡鍔、唐繼堯、李烈鈞、張子貞、劉祖武、羅佩金、顧品珍和庾恩旸等將領(lǐng)為首的云南都督府發(fā)起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護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正義戰(zhàn)爭和革命運動。護國戰(zhàn)爭從1915年底爆發(fā)到1916年中結(jié)束,歷時半年,雖然作為一次軍事行動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但其影響巨大,是一次民眾廣泛參與的戰(zhàn)爭。
護國軍宣布組建之后,云南各地廣大各族青年踴躍投軍,形成了參加護國軍的熱潮。云南省立第一中學的學生自發(fā)組織了“討袁學生隊”,并上書云南都督府說:“共和國家者,國民之國家也;能保護其國家,須國民皆有當兵之義務;我國雖尚未實行征兵之制,而在國民,……亦不可無當兵之心,況學生哉?……生等所以日夜踟躇不安,群情憤激,而有討袁學生隊之組織也。本校學生約六百余,除殘疾及其要事纏身者外,至少尚有二三百人,若編為一隊,得良善軍官嚴肅教練,數(shù)日后可以即戎矣?!痹颇鲜「叩染鞂W校的全體學生,也要求編入護國軍,云南都督府于是將其編成了“預備隊”。④隨著要求參軍的青年和學生越來越多,云南都督府決定在云南陸軍講武學校增設班次。護國軍在進軍途中,沿途各族青壯年農(nóng)民直接要求參軍。在護國第一軍第一梯團行進至昭通魯?shù)闀r,大批回族和漢族青年農(nóng)民自動相約前來要求入伍當兵,第一、二兩支隊都從中挑選了數(shù)十名青年,編入隊伍作為后備隊。⑤護國軍進入四川后,四川當?shù)厝嗣袢罕娨惨愿鞣N方式支持護國軍。時任護國軍第六支隊長的朱德回憶說:“農(nóng)民武裝起來,攻擊敵軍運輸,他們把糧食和彈藥轉(zhuǎn)運給我們。船夫撐船往來給我們運送給養(yǎng),把我們的隊伍擺渡過河,并且從戰(zhàn)場上往下抬運傷兵。”⑥
由于廣大學生和青年踴躍參軍,護國軍的征兵計劃在短期內(nèi)得以順利完成,護國軍在原來云南陸軍八個團的編制基礎(chǔ)上增加了二十個團,達到了二十八個團,加上炮兵、騎兵和警衛(wèi)軍等,共計三十六個團,兵力增加了兩倍。⑦在護國第一軍向四川進軍以后,留滇部隊已所余無幾,急需補充兵員?!坝谑怯兄v武學校、志愿隊、將校隊、警察部隊、義勇鄉(xiāng)團、商團以及原團隊留滇機構(gòu),紛紛擴大組織,招募兵員。而吾滇健兒,聞風而動,無論在校學生、在鄉(xiāng)子弟、退伍軍警、閑散人士,甚至退隱紳耆、省外學子、各省仁人志士,莫不同聲相應,踴躍投效,一時全滇形成一股普遍的從軍熱潮,無階層的分別,無黨派的門戶?!雹?/p>
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護國軍迅速組成了第二軍、第三軍及挺進軍,第二軍以李烈鈞為總司令出發(fā)東征兩廣,第三軍則擊潰了串擾滇南的龍覲光部,鞏固了護國軍后方。在人民群眾的踴躍從軍熱潮下,護國軍官兵士氣高漲、戰(zhàn)斗力遠強于北軍。蔡鍔曾經(jīng)下令,如能攻克敵軍陣地,每位士兵賞銀五十元,而各士兵聽了后卻慷慨激昂地回答:“吾輩命且不要,何有于錢,顧官長命我輩進攻,雖死亦復何避!”護國軍“所以能忍饑忍寒,灑熱血,冒萬險,以死為榮,不稍退卻?!雹嶙o國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有著明確革命理想和目標的戰(zhàn)爭,在這一戰(zhàn)爭中將官不為利益、士兵不為錢財,為了民主共和體制的建立,護國軍將士不惜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堅定地凝聚在“擁護共和”這一旗幟和號召之下,使得護國戰(zhàn)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圖七 手執(zhí)軍刀的護國軍重要人物會照
在護國戰(zhàn)爭期間和護國運動最終勝利之后,云南都督府提出了“擁護共和”的政治主張和口號,并建立了“共和”軍刀制度,對護國軍重要將領(lǐng)和那些于護國運動有功之人頒給“共和”軍刀,以示褒獎(圖七)。
護國共和軍刀,長99厘米、厚3.5厘米,比一般的鐵血十八星軍刀長5厘米、厚1厘米。鋼質(zhì)的刀身略顯弧形,由于采用精鋼作為原料,鍛造及淬火的工藝精良,因而強度很高。刀身中間起脊,近刀脊處有很長的血槽,刀尖為側(cè)鋒,泛著冷色寒光。精美絕倫的刀鞘為金屬所制,亮銀色的外表可以看到昔日的光鮮,刀鞘上有兩個圓環(huán),位于上刀鞘靠近刀柄的位置,用繩帶穿過這兩個圓環(huán)就可以把軍刀佩戴在身上。軍刀的刀柄較長可供雙手持握,包裹手柄的白色鯊魚皮上布滿半透明顆粒,為天然形成,既堅硬又美麗。12條鍍金銅絲環(huán)繞在手柄上,把手柄分割為13個小段。手柄的鯊魚皮上半包裹著銅質(zhì)鍍金柄套,刀柄左右鐫鐵血十八星,頂部有五角星,左右交叉五色國旗和鐵血十八星軍旗,銅質(zhì)鍍金柄套還向外延伸出半橢圓形的銅質(zhì)鍍金護手,護手上刻畫了許多華麗的花紋。在刀柄上浮雕的多種紋飾中,除了一般十八星軍刀都有的菊花紋飾、五色旗、十八星旗和五角星,最為特別的是還有“共和”兩個篆書文字。
護國共和軍刀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時期所產(chǎn)生的十八星軍刀中較為獨特、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種軍刀。軍刀的樣式融合了東方的刀劍和西洋劍的設計風格,制作精致,工藝繁雜。護國共和軍刀刀柄上裝飾有紋飾圖案,這些圖案都具有特殊的含義:菊花是中國傳統(tǒng)圖案之一,代表高尚的品格,又象征著長壽或長久;五色旗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旗,象征著全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十八星旗是指分布在九輪角上下的18顆金黃色小圓星,象征著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和睦;五角星也稱為五芒星,是由五條直線畫成的星星圖形,具有勝利的含義。護國共和軍刀刀柄上眾多紋飾中最為獨特的就是“共和”兩個字,這也是當時其他十八星軍刀所沒有的,體現(xiàn)了云南護國軍政府“擁護共和”的政治主張。護國共和軍刀的珍貴之處,除了軍刀本身精湛的工藝,更多的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云南護國軍政府反對袁世凱復辟的決心,承載了護國運動的革命理念和思想。
在當時護國共和軍刀的數(shù)量極為稀少,只有參加護國運動的高級將領(lǐng)才有資格佩戴,留傳至今的則更為罕見。云南省博物館館藏了蔡鍔所使用的護國共和軍刀(圖八、圖九),為護國運動中最高級軍官的佩刀,蔡鍔的軍刀在刀柄中間鐫刻“共和”兩個篆書文字;其他高級軍官的護國共和軍刀則在刀柄雙旗上方各鐫刻“共和”兩個篆書文字,刀柄為犀牛角質(zhì)(圖十、圖十一)。
圖八 蔡鍔之護國共和軍刀(云南省博物館藏、蔡鍔曾孫袁泉先生提供照片)
圖九 蔡鍔之護國共和軍刀刀柄
圖十 護國共和軍刀刀柄右側(cè)“共”字
圖十一 護國共和軍刀刀柄右側(cè)“和”字
那么在云南一直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護國九獅刀”是怎么回事呢?在1999年8月27日春城周刊發(fā)表《九獅刀——護國倒袁第一刀》一文中寫到:“這是護國軍出兵前云南人趕制的。現(xiàn)在,這埋葬封建帝制的第一刀僅存唐繼堯?qū)④娕鍘У囊话?,實屬軍中珍品?!痹颇详戃娭v武堂博物館也藏有一把唐繼堯的“護國九獅刀”。另外也有研究者認為所謂的護國九獅刀不是民主革命的產(chǎn)物,而是封建復辟的產(chǎn)物,例如李開林先生在其《評唐繼堯護國》中認為:“1913年袁世凱鎮(zhèn)壓“二次革命”以后,恢復了封建官職名稱,如把民政長改為巡按使、把都督改為將軍督理軍務。1915年8月設立“籌安會”后,加快了復辟帝制的步伐,袁世凱對重要的將軍們賞賜了九獅指揮刀,用以鼓勵將軍們?yōu)槠鋸捅俚壑品?。?jù)歷史資料記載,袁世凱派授勛專使何國華到昆明,對唐繼堯授勛拜印,月俸3萬元,授予九頭獅子印。龍是皇帝的象征,獅子是武將的象征,在印信和指揮刀上鑲刻獅子,是皇帝對武將地位的確認和褒獎?!?/p>
九獅刀,就是在刀柄刀鞘上鑲了九個小獅子的指揮刀,長刀具全長94.5厘米、厚2.5厘米。但是,所謂的“護國九獅刀”既不產(chǎn)生于護國運動,但也不是袁世凱封建復辟的軍刀,和二者都沒有關(guān)系,其真正的名字是“獅刀”,并且是在護國運動結(jié)束后四年,才由北洋政府頒授。
1920年2月29日,時任民國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的徐世昌公布頒給獅刀的大總統(tǒng)規(guī)則令,隨后,國務總理、陸軍總長靳云鵬和海軍總長薩鎮(zhèn)冰發(fā)布第七號教令,正式建立起了北洋政府的“獅刀”制度。
“獅刀”制度的頒給規(guī)則共有十二條:
第一條 頒給獅刀,以陸少軍官佐為限。
第二條 各等獅刀,由大總統(tǒng)特頒,不得呈請獎給。
第三條 一獅刀至三獅刀,頒給中級官佐。
第四條 四獅刀至六獅刀,頒給上級官佐。
第五條 七獅刀到九獅刀,頒給有特殊勛績之上級官佐。
第六條 十二獅刀,除大總統(tǒng)佩帶外,得由大總統(tǒng)特贈外國大總統(tǒng)、外國皇帝君主或體國曾任大總統(tǒng)者。
第七條 陸海軍官佐,由大總統(tǒng)特令頒給獅刀者,應由陸軍部或海軍部注冊。
第八條 已頒給獅刀者,得晉給多獅之獅刀,其前頒之獅刀,無庸繳回。
第九條 一獅刀至六獅刀,發(fā)交陸軍部或海軍部頒給。
第十條 七獅九至九獅刀,由大總統(tǒng)親授,其在京外者,得遣派專員代授之。
第十一條 十二獅刀之贈與,由大總統(tǒng)特派專使行之。
第十二條 大總統(tǒng)親授獅刀之禮節(jié),參照授勛之禮節(jié)行之。
圖十二 蔡鍔像(蔡鍔曾孫袁泉先生提供)
第十三條 護國運動的領(lǐng)導者蔡鍔與唐繼堯都頒有九獅刀,蔡鍔的九獅刀目前藏于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圖十二、圖十三),唐繼堯的九獅刀復制品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博物館展出(圖十四、圖十五)。由上述“獅刀”條例可以看出,蔡鍔與唐繼堯的九獅刀,應該是1920年后根據(jù)大總統(tǒng)令的第五條:“七獅刀到九獅刀,頒給有特殊勛績之上級官佐”追贈給蔡鍔和頒授給唐繼堯的,而并非是所謂的“護國九獅刀”。
圖十三 蔡鍔之九獅刀(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藏,蔡鍔曾孫袁泉先生提供)
圖十四 唐繼堯像
圖十五 唐繼堯之九獅刀復制品(云南陸軍講武堂博物館藏)
北伐戰(zhàn)爭之后,民國南京政府廢除了北洋政府的“獅刀”制度,建立了勛刀制度,并先后制定“九星勛刀”條例和“醒獅勛刀”條例以頒授勛刀。
1931年11月23日,國民政府公布頒發(fā)陸??哲妱椎稐l例,規(guī)定一星至九星,分為九等九星勛刀。1935年8月1日,九星勛刀廢止,改定醒獅勛刀,并于同年6月15日公布陸??哲妱踪p條例時,將勛刀納入條款。醒獅勛刀刀柄、刀鞘裝飾以金色浮雕的醒獅,刀身兩側(cè)一面鐫刻有“夷難定功”四字,另一面鐫刻“我武維揚”四字。醒獅勛刀分為三等有穗,無表:一等九獅,穗為金線黃絲線織成;二等七獅,穗為金線藍絲線織成;三等五獅,穗為金線紅絲線織成(圖十六)。醒獅勛刀頒給所授勛章晉升至最高等并又再建戰(zhàn)功或功績的陸??哲妼⒐?,于穿著軍禮服時佩戴勛刀。
圖十六 醒獅勛刀
盡管民國南京政府制定了勛刀制度,但所頒發(fā)者非常少,北伐后的革命軍人為了顯示與北洋舊式軍人的不同,也很少佩掛軍刀,而更喜歡佩掛中正劍。隨后,軍刀逐漸演變成為了儀仗兵在相關(guān)軍事典儀上使用的禮儀刀,失去了曾經(jīng)的實戰(zhàn)、指揮和顯示軍階地位的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早期的軍刀只是將士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所使用的武器,并沒有其他的含義。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軍刀已不僅僅是作為武器使用,而是逐漸演變成為地位和權(quán)力的象征。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時期,軍刀更多地是具備了禮儀和指揮的功用,并進而發(fā)展成為象征軍人軍階、榮譽和功勛的勛刀。因此,軍刀制度是近代中國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所形成的一套具有時代鮮明特色的軍事榮譽制度。從清朝末年的新軍陸軍軍刀,到護國運動時期的共和軍刀,以及隨后北洋政府的的獅刀、國民革命軍的九星勛刀和醒獅勛刀等,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軍刀制度雖然幾經(jīng)改變,但都承載了各自特定時期的軍人精神和軍魂,記錄了中國近代百年以來各個鐵血崢嶸時代的理想和追求,也烙下了歷史的印記。
注釋:
①劉秋霖等:《中國古代兵器圖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84-486頁。
②陳克等:《新軍舊影》,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001-002頁。
③王忠東:《清末陸軍軍銜軍服考》,《軍事史林》,2016年7期,第45-57頁。
④謝本書等:《護國運動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4-235頁。
⑤奚濟霖:《護國第一軍二支隊(原步七團)的回憶》,《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第218頁.
⑥史沫特萊:《偉大的道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第133頁。
⑦謝本書等:《護國運動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5-237頁。
⑧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云南省委員會:《護國歷史資料選輯——紀念護國運動七十周年》,1985年,第80頁。
⑨李印泉、李梓暢君:《關(guān)于護國軍之談話》,《北京中華新報》,1917年版,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