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
翁同龢曾撰一副對聯(lián):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此聯(lián)道出了自古以來的圣賢之人,都是有靜氣之人。
翁同龢是晚清時期的風(fēng)云人物,曾做過兩朝皇帝的老師,是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之士。他所言的靜氣,是閱盡歷史而得出的結(jié)論。靜氣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面對周遭世界的氣度??v觀古今,凡能成大事者,都有一個共性:在驚天動地的重大事件發(fā)生時,不緊張慌亂,不手足無措,不面如土色,不自亂陣腳,往往沉著鎮(zhèn)定,從容應(yīng)對,從而化險為夷。這也就是古人所推崇的,在山崩地裂面前,面不改色,心靜如水,談笑自若。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边@是由靜氣而生的一種處世態(tài)度,是很高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常人盡管難以達(dá)到,但在失意迷茫時,靜心,聚氣,慎對,細(xì)味,還是會有所得。靜氣,是一個涵養(yǎng)修煉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追求的是平衡,達(dá)到的是和諧,積蓄的是底蘊(yùn),凝練的是精神。
胸懷靜氣,超越自我,就是一種淡然處世的態(tài)度。
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佳句流傳至今,被許多成功者引為座右銘。
諸葛亮是高人,對人生之悟性超過常人。他一指胸前,一指遠(yuǎn)方,示兒寧靜,訴說著靜氣才能讓人不驚慌失措,不心煩意亂,不神不守舍,不急火攻心,從而去掉身上的俗氣、躁氣,從而行得更遠(yuǎn)的道理。這種遠(yuǎn),不單是指路遙,更是指眼界之遠(yuǎn)、心胸之遠(yuǎn)、思想之遠(yuǎn)。這種遠(yuǎn),使靜氣更有底氣,即使天將要塌,也依然沉得住氣。
前秦號稱百萬雄兵,東晉主帥謝安統(tǒng)兵不足十萬迎戰(zhàn),明知兵力懸殊,卻不慌不忙下棋。前方軍報傳來,他看一眼照下不誤。旁人斗膽問戰(zhàn)況,他答:“小兒輩遂已破敵?!碧柗Q虎狼之師的前秦軍隊在這種寧靜的敘述下,于淝水灰飛煙滅。
三國魏將司馬懿率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撲來,諸葛亮統(tǒng)2500名老弱病殘之兵,卻沉穩(wěn)如常,大開四面城門,從容登城樓,憑欄焚香彈琴。此一幕是詐,卻因?yàn)椤氨硌菡摺卑察o從容到了極致,憑借氣場嚇退多疑的司馬懿。
大事面前有靜氣,修身道行深幾許?只道說易做難。故而,靜氣是一種大氣度,是人生一種定力。
靜氣是大氣,更是一種正氣。膽小如鼠之輩身上,是不可能有的;心懷鬼胎之流那里,也不可能見到。靜氣是堅忍的意志,是不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