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珈仰
摘要:21世紀,法國作家引領文學敘事格調(diào)創(chuàng)新改革之路,在文學、哲學、歷史以及藝術學等文化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利用文本寫作與藝術想象相結合的方式渲染五彩繽紛的世界,激發(fā)了大眾對于自我認知以及社會現(xiàn)象的深思,充分表達了后工業(yè)時代,人們在意志培養(yǎng)以及文學塑造上的拼搏精神。本文將以敘事格調(diào)的碎片性、游戲性、開放性以及多元化的審美為切入點,對21世紀法國代表性文學作品進行簡述分析。
關鍵詞:法國文學;敘事格調(diào);審美取向
一、碎片化敘述與語言游戲
上世紀70年代末期,法國作家Philippe Sollers(菲利普·索萊爾斯)、Jean-Philippe Toussaint(讓-菲利普·圖森)、Jean Echenoz(讓·埃什諾茲)等形成了新新小說派別。菲利普·索萊爾斯和Jean Ricardou(讓·里加爾杜)等人創(chuàng)辦了理論代表性雜志《原樣》,拉開了以文字主義代替現(xiàn)實主義的序幕。而“小說并不是歷險的文字,而是文字的歷險”的主張[1],更是表明了語言游戲已正式登上文學歷史舞臺。索萊爾斯指出:世界是持續(xù)性、開放性的文本,任何文本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文本相互融合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2]。文本寫作與傳統(tǒng)敘事截然相反,是把本文碎片化,用賦有文化內(nèi)涵的語言符號來刻畫人物。
《恒定的激情》、《時光的旅人》以及《戀之星》等是古典詩歌與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代表性作品,采用了中國文化元素,對西方文學進行質(zhì)疑?!稇僦恰分饕v述了一對戀人逃避世事,來到孤島生活。作品通篇都沒有傳統(tǒng)小說的邏輯性情節(jié),而是利用語言符號塑造人物從而形成自我感知的世界。書中還以我國古代詩人王維為借鑒,描述了一位中國詩人的所見所聞,著重表達其悠然自得的心境,這與愛侶遠離塵世的淡泊灑脫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文學敘述與電影、音樂美學融合
讓·埃什諾茲指出:寫作貼近于繪畫以及攝影等方式,也存在類似對焦操作、畫面清晰與否等問題。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也曾采用大量的鏡頭推移等電影拍攝手法,將文學敘述與電影美集于一身,使小說更加活靈活現(xiàn),畫面感十足。讓·埃什諾茲的小說《拉威爾》講述了主人公莫里斯·拉威爾(法國作曲家)的一生。小說開頭就利用電影視角,描述人物躺在浴缸里,給人以直觀體感。
勒克萊齊奧在《電影漫步者》中對文字與影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小說在將文字圖像化的基礎上,還利用鏡頭、燈光等電影手法將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鮮明化。同時,還在文字中插入音樂舞蹈場景,使敘事文字更有多元化。勒克萊齊奧在《饑餓間奏曲》中,利用《波萊羅》渲染二戰(zhàn)背景,利用音樂回旋重復、逐漸增強,而在結尾處卻突然停止的曲風,揭示了人物艾黛爾無法回歸故里的無奈以及對食物的渴求。同時《波萊羅》與小說名字相呼應,《波萊羅》旋律的變化也映射了艾黛爾家庭的繁榮衰敗過程,從而表達作者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
三、自我虛構與創(chuàng)傷敘事
直至21世紀以后,自我虛構逐漸成為法國文學的主流形態(tài),該文學流變主要是讓作者、主人公以及敘述者擁有一樣的名字以及生活經(jīng)歷。同時,很多作者借鑒自身經(jīng)歷虛構小說,使作品與現(xiàn)實充分融合。著名作家Annie Ernaux(安妮·埃爾諾)的《悠悠歲月》是典型的虛構作品,它可以說是傳記文學的歷史性轉折點。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是采用的第三人稱,在虛構自身經(jīng)歷的同時,更是勾起了讀者的回憶,進而引起共鳴,甚至堪稱是法國人的集體回憶。
法國文壇還存在很多后恐襲時代的作品。這與新世紀法國頻頻遭受恐怖襲擊不無關系。楊金才教授曾指出:“全球性的反恐和后冷戰(zhàn)思維催化了具有反思生命意義、深入關照歷史,并將歷史滲透到現(xiàn)實之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即‘9·11文學”[3]。這些作品披露了恐怖襲擊對法國人民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并起到一定積極效用。比如說Arnaud Cathrine(艾爾諾·卡特納)的《在心的位置》,主要講述了巴塔克蘭劇院襲擊對五位主人公的影響。電臺記者Antoine Leiris(安托尼·索奧多)的妻子在恐襲中不幸喪生,小說以安托尼·索奧多的日記本為主線,表達了主人公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并抒發(fā)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結語
綜上所述,21世紀的法國作家側重于分析歷史事件、領悟生命真諦、披露社會沖突,其敘事文體特征以碎片性、游戲性、反諷性等為主,并將文字敘述[4]與電影美學、音樂美學相結合,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諸多作者還采用虛構自身經(jīng)歷的手法,引發(fā)大眾共鳴,形成一種社會文學。多樣化的結構、藝術化的審美以及跨區(qū)域的思維等構成了后現(xiàn)代文學體系,體現(xiàn)了人們不斷進取的拼搏精神。
參考文獻:
[1]張容.法國新小說派[M].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11-12.
[2]劉成富.世紀法國“反文學”研究[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218.
[3]楊金才.21世紀外國文學研究新視野[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張璐.試論勒克萊齊奧的文學觀[J].外語學刊,2017(1).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