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 雷江
摘 要:在“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要做好立德樹人、思想引領的目標,需要不斷探索“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順應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常態(tài)。本文分析了“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lián)網+”時代 大學生思想教育 途徑與方法
一、引言
“如何讓大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利益的同時,積極投入到學習實踐中,高校輔導員肩負著時代給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重任。本文分析了“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二、“互聯(lián)網+”時代是大學生生活習慣新常態(tài)
“互聯(lián)網+”時代就是萬物互聯(lián)、人與網絡的共生共存時代。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中國網民達8.7億以上,青年大學生成為上網的主流群體。當代大學生可謂是與互聯(lián)網共生共長的一代,他們熟練運用著五花八門的新媒體以及各種網絡平臺。相應地,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心理意識、行為習慣等也受到深刻影響,從而創(chuàng)造著層出不窮新語態(tài)、新形態(tài)、新生態(tài)和新心態(tài),有著顯著的個性特征和對世界的獨到見解。
三、“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平臺
互聯(lián)網是開展大學生社會核心價值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學??山Y合學校學情打造個性化的網絡育人平臺,制定學校網絡社區(qū)、宣傳、引導、評論和管理員隊伍的工作規(guī)劃,成立專項互聯(lián)網建設應用工作室,構建以手機客戶端(app)、網絡QQ群、網絡論壇、網絡社區(qū)、微博、微信、微電影等為主的思政工作“微陣地”。培養(yǎng)一批“微領袖”,讓他們成為網絡媒體的“喉舌”,成為正面信息的“輿論先鋒”,成為流言和虛假信息的“粉碎者”等,開展網絡“微活動”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微陣地”、“微領袖”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思想教育新動態(tài),牢牢把握社會核心價值教育的主導權,讓網絡和新媒體成為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正能量新平臺。
四、“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徑
“互聯(lián)網+”時代有利于“微思政”快速的交互、滲透地傳播?!拔⑺颊苯逃J绞谴髮W生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也是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必然選擇?!盎ヂ?lián)網+”引領中國經濟轉型發(fā)展,也影響著多數(shù)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現(xiàn)出新特征。
1.精編網絡新語態(tài)—“微語言”
“微思政”的有效開展,需要靈動、清新、有溫度的話語表達。一是要善用網絡“微語言”。通過網絡空間慣用的短小精煉、輕松詼諧的語言和符號、字母、表情包等輔助形式,代替冗長晦澀的說教,使教育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命力。二是要言之有物,“微言大義”。言語雖“微”,但內容和思想不能“微”,要將客觀理性分析和對事物本質的闡釋用淺顯、質樸、易懂的話語表達出來,增強解釋力和說服力。三是要從實破題,真情流露。思政教育是靈魂的碰撞,心靈的溝通,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表達真情實感,用生動故事講好深刻道理,激發(fā)大學生對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
2.保持網絡新心態(tài)—微心境
面對被“互聯(lián)網+”重重包圍的大學生,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審視網絡文化,以開明的心態(tài)看待網絡中的大學生,消除對網絡的“傲慢與偏見”。“互聯(lián)網+”時代對網絡不能回避、不能拒絕,更不能壓制,只能接受、接納、介入、融入。主動深入虛擬社會了解大學生,聽取大學生心聲,積極回應虛擬社會對大學生的關切。讓大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豐富網絡新形態(tài)—微活動
校園活動是學校特色的顯性標志,影響和制約師生活動和發(fā)展的各種文化因素總和,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微陣地”公眾號發(fā)布“微活動”,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主動推行網上事務公開,建設社會核心價值觀培育專題網頁。網絡“微活動”,組織大學生自拍社會主流價值觀系列微電影,開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向“粉絲”和大學生宣傳正能量信息等,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開放網上自主學習資源。圍繞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主題教育,專題專欄,專題講解,建立經典文獻、優(yōu)秀文章、通俗讀物、形勢材料等網上信息數(shù)據(jù)庫。共同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及教學,讓書本知識、新媒體信息和學生興趣相結合。積極探索“互聯(lián)網+”時代網上讀書學習培訓和評比競賽相關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優(yōu)化網絡新生態(tài)—微環(huán)境
優(yōu)化思政教育“網絡新生態(tài)—微環(huán)境”。一是精心設置網絡主題。以特殊節(jié)日為契機,圍繞黨史、理想信念、道德修養(yǎng)等內容,設置話題,引導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各抒己見、盡情分享,讓網絡成為引導學生向上向善的有效通道。二是構建師生互動的長效機制。以建制度、搭平臺、重督查、強服務為重點,培育師生互動良好局面。強調長效要長、互動留痕、引領有效、育人有方。三是培育網絡“微領袖”。學校要建設一支由各級政工、思政教師、網絡管理、學生骨干等在內的專兼職結合的“紅客”隊伍,讓他們擔任各類平臺、論壇、社區(qū)的“版主”、“博主”、思政專題網站的名編名記、微博微信“主頁君”,網絡輿情信息員和評論員,讓他們成為網絡信息的“喉舌”,正面信息的“輿論先鋒”、流言和虛假信息的“碎石者”,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者。四是組建網絡“藍色引路人”的青年服務隊,當好網絡“衛(wèi)生員”,對不健康的信息全天候防控,防止有害信息侵蝕大學生思想,守護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新生態(tài)。
結語
互聯(lián)網+時代各種信息來源多,數(shù)量大,深刻影響著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水平,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聯(lián)網+”時代的各種平臺,通過微語言、微心境、微活動和微環(huán)境等途徑,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蔣君毅.探析“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徑[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5(32).
[2]付媛媛“互聯(lián)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探究[J].價值工程,2016(28).
作者簡介:胡冬梅(1982.11-),女,重慶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政教育、學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