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陸人音版[1]與臺灣康軒版[2]初中音樂教材為比較文本,分別從教材組織結構與教材內(nèi)容(包括演唱曲目、演奏曲目、欣賞曲目、音樂知識)兩個方面入手,比較兩版音樂教材之間的異同。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兩版音樂教材組織結構不同,但主題卻有相似之處;曲目分配情況及選曲傾向不同,人音版教材欣賞曲目數(shù)量最多,且選曲傾向“母語化”,康軒版教材演奏與演唱曲目較多,選曲傾向“西方化”;在音樂知識方面,人音版教材側重對傳統(tǒng)音樂的介紹,康軒版教材卻對世界民族音樂的介紹更加詳細。
關鍵詞:兩岸;音樂教材;比較
音樂教材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材料,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一堂優(yōu)質(zhì)的音樂課,除了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與教學能力之外,教材也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從我國音樂教材編寫開始實行“一綱多本”政策之后,全國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多個版本的音樂教材,對于大陸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的比較和研究更是多不勝數(shù)。而在此,筆者將研究范疇轉(zhuǎn)向臺灣音樂教材,對大陸人音版與臺灣康軒版初中音樂教材進行分析比較,分別從兩版音樂教材的基本組織結構與教材內(nèi)容兩個方面著手,對兩版教材的共性與個性進行分析、總結,希望在此基礎上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些許建議。
1 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組織結構比較
1.1 人音版教材以“單元”為組織結構
人音版教材以“單元”為基本組織結構,單元下設有“演唱”“欣賞”“知識與技能”“實踐與創(chuàng)造”“學習評價”五個部分。每個單元都有一個與該“單元”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音樂主題,“演唱”與“欣賞”兩個部分均選取中外名曲,“知識與技能”內(nèi)容貫穿于整個單元,主要介紹與每個“單元”相對應的一些基本音樂常識,“實踐與創(chuàng)造”是對單元所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改編、演唱或演奏,“學習與評價”則是對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進行自我評價。在每冊教材的最后,還附有“音樂小網(wǎng)站”“隨心唱響”“演奏”三個部分。其中,“音樂小網(wǎng)站”主要介紹一些音樂知識,這些內(nèi)容會由易到難,“隨心唱響”與“演奏”選取中外名曲、流行歌曲及戲曲。
人音版教材“單元”主題多樣化,不僅有異地風情的音樂,如“美洲樂聲”“歐洲風情”,還有與音樂緊密關聯(lián)的藝術,如“魅力歌劇”“繽紛舞曲”“舞劇之魂”等。人音版教材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3]為指導原則,標準強調(diào)的課程基本理念有“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這樣的編排符合了標準強調(diào)的基本理念。
1.2 臺灣康軒版教材以“課”為組織結構
臺灣康軒版《藝術與人文》教材編寫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4]為指導原則,強調(diào)“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個別與綜合性的鑒賞與創(chuàng)作,及其與歷史、文化的關系”,故而,康軒版教材將音樂與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進行綜合性編排。
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及三者綜合形式藝術分別以模塊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現(xiàn),每冊里有五個模塊,音樂學科被放置在每冊第二模塊及第四模塊其中的一課。每個音樂模塊下面有三課,每課都有一個音樂主題,如“多管弦事”,其內(nèi)容為與管弦樂相關的各類音樂作品。教材中的第五個模塊為延伸學習,下屬一般設有五個部分:補充直笛曲、補充歌曲、中音直笛指法表、人名及生卒年對照表、圖片來源。
1.3 海峽兩岸教材組織結構不同,但音樂主題卻有相似之處
通過對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組織結構的分析,發(fā)現(xiàn)大陸人音版教材以“單元”為組織結構,康軒版教材以音樂“模塊”下的“課”為組織結構。雖然教材組織結構有所不同,但是主題卻有相似之處。如臺灣康軒版教材中的“輕松入門聽歌劇”與人音版教材中的“魅力歌劇”,再如“多彩音樂劇”與“音樂劇風云”,在音樂劇這一模塊,兩岸教材均選擇了音樂劇《悲慘世界》中的插曲《云中的城堡》(臺灣譯為《云端的城堡》)。
2 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內(nèi)容比較
2.1 演唱曲目
筆者將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演唱曲目進行了詳細的統(tǒng)計,具體信息如下表所示:
從演唱曲目的總數(shù)來看,康軒版選取的演唱曲目比人音版多。從兩版教材選取的中國曲目與外國曲目來看,人音版選取的中國曲目的數(shù)量是外國曲目的三倍,康軒版中國曲目與外國曲目數(shù)量均衡。在通過對兩版教材演唱歌曲的數(shù)量對比之后,不難從中看出,相對大陸來說,臺灣較為注重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
人音版與康軒版教材演唱曲目相似度較低,只有《隱形的翅膀》《童年》《獵人合唱》同時出現(xiàn)在兩版教材中,主要原因在于選取傾向不同。人音版教材曲目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主,流行音樂與西方音樂相對較少,康軒版教材主要以臺灣本土音樂、臺灣當紅偶像演唱的流行音樂及西方音樂為主,選取的傳統(tǒng)音樂極少。另,《菊花臺》也同時出現(xiàn)在兩版教材中,但《菊花臺》在人音版中被放置在演唱歌曲中,在康軒版教材中為直笛習奏曲。
2.2 演奏曲目
從數(shù)量上看,臺灣康軒版教材中的演奏曲目遠遠高于大陸人音版教材中的演奏曲目,具體數(shù)量如表2所示:
從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選取的演奏曲目總數(shù)來看,康軒版89首,人音版10首,數(shù)量差距懸殊,再根據(jù)兩版教材選取的演唱曲目的數(shù)量,人音版演唱曲目55首,康軒版演唱曲目91首,可得出一個結論,臺灣非常注重對學生音樂表現(xiàn)能力與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編寫的指導原則不同,大陸人音版教材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原則,注重審美;臺灣康軒版教材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為指導原則,強調(diào)藝術要融入生活中,指出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可看出臺灣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與表現(xiàn)能力,因此康軒版選取的演奏曲目與演唱曲目較多。
2.3 欣賞曲目
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欣賞曲目的具體信息如表3所示:
人音版選取的欣賞曲目總數(shù)為127首,康軒版為34首,明顯看出,大陸比臺灣更注重音樂審美興趣的培養(yǎng)。再看人音版教材中演唱與演奏曲目的總數(shù),該教材中的欣賞曲目(127首)也遠遠超過演唱(55首)與演奏曲目(10首),由此可知,大陸更加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這也與《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相吻合。
康軒版教材中的欣賞曲目為34首,演唱與演奏曲目的總數(shù)均在欣賞曲目之上,在此更加確定臺灣注重音樂表現(xiàn)能力與音樂實踐能力。
從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演唱、演奏、欣賞的曲目對比中,可得出以下結論:
(1)人音版教材欣賞曲目最多,達到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演唱和演奏相對較少;康軒版教材欣賞曲目最少,演唱、演奏曲目均遠遠多于欣賞曲目。從中可進一步得出,大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臺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2)從兩版教材選取的中外曲目中可看出,人音版選取的中國曲目較多,外國曲目較少;康軒版恰與此相反,選擇的外國曲目多于中國曲目??芍?,在選擇曲目時,大陸傾向“母語化”,臺灣傾向“西方化”。
2.4 音樂知識比較
(1)呈現(xiàn)方式。大陸人音版教材中的音樂知識,主要在每個“單元”下的“知識與技能”中,“知識與技能”穿插在單元所講的內(nèi)容中。每冊中的“音樂小網(wǎng)站”也屬于音樂知識的學習場地,音樂知識的難度是隨著年級的增加而螺旋式上升,直到八年級下冊結束為止。九年級上、下冊的“知識與技能”只是系統(tǒng)性的普及一些音樂知識點,如中國戲曲選介、中國曲藝音樂選介、中國民族器樂選介,中外著名作曲家生卒年月表及著名樂團的介紹。
臺灣康軒版在每課的開始都會有一段描述與該課相對應的話進行導入,而且在教材的兩側經(jīng)常會有“藝術小百科”的畫框,輔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將要學習的音樂知識。在學習一首新的樂曲、或新的音樂形式時,會介紹樂曲的背景或者介紹樂曲涉及的各類音樂術語。其中2上和3下的音樂主題就是以音樂知識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2上三課分別為“華麗巴洛克”“傾聽古典的樂空”“優(yōu)游浪漫的時空”,這三課專門做西方音樂史的梳理,從巴洛克、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涉及三個階段的較為著名的作曲家及出現(xiàn)的各類音樂形式,穿插著當時較為著名的樂曲。
(2)音樂知識的具體內(nèi)容比較。基本樂理知識與各種曲式結構在兩版教材中均有出現(xiàn),只是呈現(xiàn)方式有所不同。兩版教材在選擇世界民族音樂、民間民族音樂、音樂史等音樂知識時,側重點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世界民族音樂/民間民族音樂。世界民族音樂與民間民族音樂在海峽兩岸教材中均有呈現(xiàn),在臺灣康軒版教材中,世界民族音樂的內(nèi)容較多,如東亞音樂、東南亞音樂、歐洲音樂、非洲音樂、北美洲音樂等。臺灣本土民歌及大陸民歌較少,臺灣地區(qū)的各種民歌有福佬民歌、客家民歌及部分原住民的民歌,選取了幾首大陸民歌做演唱或吹奏曲。
大陸人音版則重點介紹各地域優(yōu)秀民間音樂、少數(shù)民族音樂、中國民歌的主要體裁、中國傳統(tǒng)歌舞音樂體裁、戲曲音樂,較少提及各國家的音樂特色,只是對著名的音樂家及音樂體裁有簡單的介紹,作曲家如貝多芬、羅西尼、韋伯、威爾第,音樂體裁如交響詩、交響曲等。
第二,音樂史。人音版教材音樂史方面較康軒版來說,稍微有些薄弱,康軒版有三課專門對西方音樂史進行了梳理,在人音版教材中,關于音樂史的知識,大部分在每冊最后的“音樂小網(wǎng)站”,但是并無做詳細的梳理,只是按各種音樂類型介紹,較為分散。
3 結語
通過對海峽兩岸初中音樂教材的分析與比較,可得出以下結論:從教材結構來看,人音版以“單元”為基本組織結構,康軒版以音樂模塊下的“課”為基本組織結構,每個單元或者每課都有相對應的主題,兩版教材在主題上有相似之處。從選曲傾向來看,人音版中的中國曲目更多,傾向“母語化”,康軒版中的外國曲目所占比例較多,傾向于“西方化”,另,大陸堅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故人音版選取的欣賞曲目多于演奏、演唱曲目,臺灣地區(qū)注重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演唱與演奏曲目均多于欣賞曲目。從音樂知識來看,兩岸均具備一些基礎的音樂知識,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
在此,筆者認為人音版教材在編寫時,應考慮各類藝術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除了選取傳統(tǒng)音樂,還應適當選取符合學生各個時期的心理需求,及大眾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曲目。康軒版教材在選擇樂曲和各種音樂知識時,應加強對傳統(tǒng)音樂的選擇。兩版教材應該合理分配演唱、演奏與欣賞曲目,將音樂知識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7—9年級)[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 臺灣康軒文教事業(yè).藝術與人文(3—9年級)[M].臺灣康軒文教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Z].臺灣教育部,2008.
作者簡介:馬李娜(1993—),女,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