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進 焦峰 仲艷陽 何秀芝 鐘文
1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江蘇淮安223100);解放軍第八二醫(yī)院2普通外科,3護理部(江蘇淮安 223001);4解放軍第四二一醫(yī)院海潛科(廣州 510318)
切開引流是外科治療肛周膿腫的基本原則,切開后殘腔需要持續(xù)引流。傳統(tǒng)方法是填塞紗布條或藥捻,但更換填塞物產(chǎn)生劇烈疼痛和痛苦[1?3]。近來,引流管或直接敞開等方法也被推薦于肛周膿腫切開術后引流[4?6]。筆者前期針對小的低位肛周膿腫,研究發(fā)現(xiàn)敞開引流和填塞引流對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的影響相似,但敞開引流有效減輕術后換藥時疼痛。但是,對于高位肛周膿腫而言,位置較深、術后殘腔較大,直接敞開引流是否同樣安全目前尚缺乏研究回答。本研究選擇高位肛周膿腫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tǒng)性對比填塞、引流管和敞開3種引流方式的優(yōu)劣。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納入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高位肛周膿腫患者,術前經(jīng)查體、彩超、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和術中探查明確診斷。納入標準:(1)術前、術中明確診斷為高位肛周膿腫;(2)首發(fā)肛周膿腫;(3)年齡18周歲或以上。排除標準:(1)復發(fā)性肛周膿腫;(2)低位肛周膿腫;(3)累及多個間隙的復雜性膿腫;(4)伴有明確肛瘺形成者;(5)術前接受理療等治療者;(6)克羅恩病相關肛周膿腫;(7)合并影響術后愈合的相關疾病,糖尿病等;(8)長期鎮(zhèn)痛藥服用史者;(9)其他。
最終納入90例,男75例、女15例,年齡18~69歲,平均(37.1±10.1)歲。直腸后深間隙膿腫19例、高位括約肌間膿腫53例、肛提肌上膿腫18例。膿腫最大徑2~13 cm,發(fā)病時間3~14 d。均先行膿腫切開放盡膿液,其中經(jīng)括約肌間入路68例、括約肌外入路22例,根據(jù)不同引流方式,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填塞組、引流管組和敞開組,每組30例。3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膿腫大小、膿腫類型、手術入路、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隨訪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among 3 groups ±s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among 3 groups ±s
填塞組(n=30)引流管組(n=30)敞開組(n=30)性別(例)F/χ2值1.920 P值0.383男 女年齡(歲)病程(d)膿腫大?。╟m)膿腫類型(例)直腸后深間隙高位括約肌間肛提肌上手術入路(例)括約肌間入路括約肌外入路切口大小(cm)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隨訪時間(月)25 5 36.5±9.8 8.9±2.5 6.8±2.7 27 3 37.2±10.3 8.6±2.5 6.5±2.5 23 7 37.5±10.5 8.8±2.6 6.7±2.9 0.074 0.085 0.096 3.561 0.929 0.919 0.909 0.469 5 8 6 16 9 17 5 20 4 0.8420.656 24 6 2.9±0.8 27.8±7.0 15.3±4.0 16.0±4.8 21 9 2.8±0.7 26.5±6.0 16.7±4.2 17.0±4.5 23 7 3.0±0.9 25.6±5.6 17.2±5.2 16.0±6.3 0.511 0.970 1.484 0.390 0.601 0.383 0.232 0.678
1.2 手術方法和術后處理 手術原則和操作流程:常規(guī)術前準備,選擇骶麻或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側臥位,麻醉成功后,高位括約肌間膿腫或肛提肌上膿腫采用經(jīng)括約肌間入路(距肛緣2.5 cm沿括約肌間溝取長約2~3 cm弧形切口)、直腸后深間隙膿腫選擇括約肌外入路(外括約肌外側取長約2~3 cm弧形切口),逐層切開,探查并鈍性分離膿腔,避免損傷內(nèi)外括約肌,不強行探查內(nèi)口,分離至膿腔最頂端,鈍性打開膿腔內(nèi)間隔,清除壞死組織,排出膿液,沖洗殘腔。
3組引流方式不同:(1)填塞組:殘腔內(nèi)填塞紗布條引流。術后1周內(nèi)每1~2 d、2周及以后每2~3 d更換紗布條1次。(2)引流管組:殘腔內(nèi)放置18F多側孔橡膠引流管,近端放置于距殘腔頂部1 cm處,引流管于臀部皮膚縫合固定。引流管放置時間為早期放置,原則上以經(jīng)適當調整引流管位置后無膿性分泌物和大量滲出液排出為拔管指征,通常放置時間約1周。當引流管早期無液體排出或發(fā)生堵塞時,適當調整引流管位置或必要時由醫(yī)生更換引流管。(3)敞開組:殘腔直接敞開,不填塞紗布條,不放置引流管。術后3組遵循同樣的坐浴方案。
1.3 觀察指標 (1)術后換藥時VAS疼痛評分:采用VAS量表評估術后1、3、7、14 d換藥過程中疼痛程度。(2)傷口愈合時間。(3)肛周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引流管組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為(7.2±0.5)d,未發(fā)生引流管堵塞情況,術后根據(jù)引流量等情況由醫(yī)生適當調整引流管位置2~3次,未發(fā)生引流管脫落情況。
2.2 3組術后疼痛評分和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術后1、3、7、14 d,3組換藥時VAS疼痛評分、傷口愈合時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引流管組和敞開組均顯著低于填塞組(P<0.01),但引流管組和敞開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術后換藥時VAS評分、傷口愈合時間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andwound healing time among 3 groups ±s
表2 3組術后換藥時VAS評分、傷口愈合時間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andwound healing time among 3 groups ±s
注:與填塞組比較,*P<0.01
組別填塞組(n=30)引流管組(n=30)敞開組(n=30)F值P值術后VAS疼痛評分1 d 7.5±1.5 4.5±1.8*4.0±1.5*43.652<0.001 3 d 7.0±1.8 3.5±1.5*3.2±1.2*56.681<0.001 7 d 5.6±1.5 3.1±1.0*2.8±0.8*57.850<0.001 14 d 3.8±0.9 1.5±0.6*1.3±0.5*75.015<0.001傷口愈合時間40.5±13.2 30.2±10.5*27.5±9.8*11.195<0.001
2.3 3組術后肛周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情況比較 填塞組、引流管組和敞開組膿腫復發(fā)率分別為16.7%、13.3%和40.0%(χ2=7.081,P=0.029),肛瘺形成率分別為10.0%、6.7%和30.0%(χ2=9.120,P=0.010),敞開組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方面均顯著高于填塞組和引流管組(P<0.05),而引流管組與填塞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3組術后肛周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情況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perianal abscess recurrence and anal fistula formation between the 3 groups 例(%)
肛周感染早期可保守治愈,一旦膿腫形成,主要依靠切開引流[7?8]。傳統(tǒng)方法是切開排膿后以紗布條、藥捻等敷料行填塞引流,但術后多次換藥時填塞敷料的更換既帶來醫(yī)源性創(chuàng)傷和疼痛,又增加醫(yī)護工作量[9?10]。近年來,國內(nèi)外還報道了引流管、直接敞開等引流方式應用于肛周膿腫的治療,初步證實均有一定價值[11]。
TONKIN等發(fā)現(xiàn)敞開引流并不增加肛周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風險,且疼痛輕、敷料消耗少。但是,該研究病例幾乎都是低位肛周膿腫,且膿腫較小,因此結論僅適用于小的低位肛周膿腫。筆者前期研究也證實,低位肛周膿腫填塞引流和敞開引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引流管也被用于肛周膿腫切開引流,橡膠引流管最常用,術后換藥時疼痛輕,膿腫復發(fā)率和肛瘺形成率與填塞引流相似[12]。但是,目前該領域仍存在以下問題:既缺乏不同特點肛周膿腫(如部位、類型、大?。┳罴岩鞣绞降奶接?,又缺乏不同引流方式(如填塞、引流管、敞開)之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統(tǒng)比較。
本研究首次針對高位肛周膿腫進行不同引流方式的系統(tǒng)性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填塞引流術后換藥時VAS評分最高,而引流管和敞開引流術后換藥時VAS評分顯著降低。在術后愈合方面,填塞組傷口愈合時間最長,提示術后殘腔填塞敷料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傷口的愈合,這與每次換藥時反復更換敷料進行重新填塞,增加了殘腔內(nèi)張力有關。傷口愈合時間的延長,理論上給殘腔引流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時間保障,對降低術后膿腫復發(fā)率和肛瘺形成率具有一定意義。本研究中,引流管組在顯著縮短傷口愈合時間的前提下,膿腫復發(fā)率和肛瘺形成率與填塞組相似,但是敞開組卻增加了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風險。筆者認為,高位膿腫和復雜性膿腫,殘腔較大,尤其是深部殘腔直接敞開引流可能造成假性愈合,并影響引流效果,因此增加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風險。所以,以上3種引流方式各有優(yōu)劣,填塞引流的引流效果最充分,但對于深部和高位膿腫殘腔的非肉眼直視下填塞操作具有難度,且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術后愈合、并增加了換藥時的疼痛;敞開引流有效避免了術后換藥時疼痛,術后愈合時間快,但引流效果受限,并增加肛周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風險,可能并不適用于高位膿腫;引流管引流既有效減輕了術后換藥時疼痛,又不延遲傷口愈合,且引流效果好,膿腫復發(fā)率和肛瘺形成率低,可能是高位膿腫切開后引流的最佳選擇。當然,本研究納入的病例均采用了大小相對一致的手術切口,在此基礎上得出以上結論。至于擴大敞開引流組手術切口能否進一步降低復發(fā)率和肛瘺形成率仍有待研究,同時擴大切口對肛門功能的影響也值得進行安全性評估。
綜上,本研究表明引流管引流是高位肛周膿腫切開后的有效治療手段,既有效減輕換藥時疼痛,且并不增加膿腫復發(fā)和肛瘺形成風險。由于填塞引流必然涉及到殘腔填塞敷料的定期更換,消耗大量人力財力[3],而引流管引流避免了填塞敷料相關的人力物力消耗,我們推測引流管引流可能潛在降低醫(yī)護工作量,節(jié)省醫(yī)療費用。當然,本研究例數(shù)相對較少,且為單中心數(shù)據(jù),今后仍有待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