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樂 吳士田
摘 要 《壇經》是佛教禪宗的一部重要典籍,長期以來與世人謀面的基本上是宋初沙門惠昕編定的《六祖壇經》,后以經多次增刪,現(xiàn)今傳本遠非舊貌。上世紀敦煌本、敦博本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得窺《壇經》的原本系統(tǒng)。作為第一手的資料,原本《壇經》對我們研究中古語言現(xiàn)象無疑助益良多,本文擬以敦煌原本《壇經》探討《壇經》判斷句的分類、特點,以及判斷句的發(fā)展情況。
關鍵詞 《壇經》 佛教禪宗 判斷句 表語和主語復雜化
中圖分類號:H109 文獻標識碼:A
本文擬以敦煌原本《壇經》探討一下中古判斷句的發(fā)展情況。
1首先,我們必須厘清判斷句的所指范圍,就是這一點學界也未能達成共識
本文所指的判斷句是指用謂語所指對主語所指進行判斷的句子,用以斷定兩者是否屬同一事物,斷定主語所指的屬性或類別。
2《壇經》判斷句的分類
《壇經》判斷名共有189例,根據(jù)其結構形式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2.1主語+者+表,《壇經》中共有12例,占總數(shù)的7.9%
依據(jù)表語結構的不同,又可分為:
2.1.1主謂結構
悟無念者,萬法蓋通。(由于《壇經》未分章節(jié),因此以下引文不擬注明具體出處。)
2.1.2動賓結構
(1)無念法者,見一切法。(2)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2.1.3偏正結構
(1)懺者,終身不作。(2)無住者,為人本性。
2.1.4名詞
(1)三科法門者,陰、界、入。(2)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
2.1.5復句形式
(1)無相者,於相而離相。(2)無念者,於念而不念。
2.2主語+者+表+也,例證有3,占總數(shù)的1.5%
(1)佛者,覺也。(2)僧者,凈也。
2.3主語+者(~)+是+表共7例,占總數(shù)的3.7%
其中又可分為2類:
2.3.1主語+者+~+是+表
(1)若不動者,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2)自歸依者,除不善心與不善行,是名歸依。
2.3.2主語+者+是+表
(1)適來誦者,是何言偈?(2)摩訶者,是大。
2.4主語+者+是+表,此類形式僅一例,占總數(shù)的0.5%
若見於者,是見盡非真。
2.5主語+表,共5例,占總數(shù)的2.6%
(1)自性不歸,無所歸處。(2)師春秋,七十有六。
2.6主語+準判斷詞+表,共25例,占總數(shù)的13%
據(jù)判斷詞的不同,又可分為:
2.6.1主語+為+表
(1)名為無念。(2)人性本凈,為妄念故。
2.6.2主語+即+表
(1)見遲即頓,見疾即頓。(2)悟即元無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回。
2.7主語+是+表,共57例,占總數(shù)的30%
(1)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2)心是菩提樹,身是明鏡臺。
2.8主語+系詞+表+也,共2例,占總數(shù)的1%
(1)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2)和尚本是韶州曲江縣人也。
2.9主語+副詞+是+表,共50例,占總數(shù)的26%
據(jù)副詞的不同又可分為:
(1)副詞為”即,”:如: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2)副詞為”卻”,如:看心看凈,卻是障道因緣。
(3)副詞為”只”,如:造寺,布施,供養(yǎng),只是修福。
(4)副詞為”但”,如:勿令破彼疑,即是菩提見,此但是頓教。
(5)副詞為”則”.如:若悟作心見,則是真如用。
(6)副詞為”皆”.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7)副詞為”總”.如:有真即是成佛因,去覓總是大癡人。
(8)副詞為”應”.如:你從彼來,應是細作。
2.10主語+是,共3例,占總數(shù)的1.5%
(1)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2)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
2.11主語+者+表+是,僅此一例,占總數(shù)的0.5%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
2.12否定判斷句共6例,占總數(shù)的3.1%
其中又可分為兩類:
2.12.1主語+不是+表
教是先圣所傳,不是惠能自知。
2.12.2主語+非+表
不行直行,非佛弟子。
2.13獨詞句
共四例,占總數(shù)的2.1%其中又可分為兩類:
2.13.1獨詞句只保留系詞
(1)大師言:”是”。(2)志誠曰:”不是”。
2.13.2獨詞句只保留主語
(1)何名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2)何名十二入?外六塵,中六門。
3壇經判斷句的特點
(1)判斷句形式豐富多樣。中古是語言文字的大變動時期,這一點在成書于盛唐的敦煌本《壇經》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除了一些上古的判斷句,如:主+表+也.或主+乃+表+也式和宋明以后方興的句式,如:主語+是+表語+便是,主語+乃+表語+是也外,幾乎包括了各種判斷句式。
(2)判斷句表語和主語復雜化。主要表現(xiàn)為表語和主語的復句化,如主語+者+表+的表語形式: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音,唐言大智慧彼岸到.主語+是+表形式: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于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這種現(xiàn)象到《金瓶梅詞話》時發(fā)展至極至。如第25回中:也是我們那咱在家做女兒時,隔壁周官家有一座花園中扎著一座秋千——把周小滑下來,騎在畫板上,把身子喜抓去了。
(3)“是”字判斷句發(fā)展成為主要的判斷形式。如果把《壇經》中的“主語+是+表”和“主語+副詞+是+表語”兩種句式加起來,占全部判斷名總數(shù)的56%。與之相比較,《世說新語》占42%《百喻經》占90%。
(4)上中漢語中大量存在的帶有句未語氣詞“也”,“焉”的判斷句大幅減少或消失?!秹洝分小把伞弊志湎?,僅有“主語者表語也”句式3例,“主語是表語也”句式2例。這說明“是”字句的大批出現(xiàn),使得“也”“焉”的輔助判斷功能大為減弱?!妒勒f新語》中不用“也”字煞句的判斷句僅占17.7%。
(5)否定句“非”“不是”式并存?!妒勒f新語》中尚無“不是”句。用“不是”來表示判斷大約從唐代開始逐漸多見起來。
參考文獻
[1] 袁賓.近代漢語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 周紹良.敦煌寫本壇經原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 許嘉璐.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 楊伯峻.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語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