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
摘 要:文學教育的困境既有文學教育制度的原因,更有泛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現(xiàn)代社會科學至上等庸俗實用主義哲學泛濫的原因。正是這些原因形成了文學教育泛意識形態(tài)、以文學知識為中心、為人生、審美體驗的四個時代,四個時代的文學教育目標各異,境界各殊,但若以文學教育的意義來劃分,前三個時代屬于現(xiàn)實的、工具理性的文學教育,理想的文學教育是審美體驗。
關鍵詞:文學教育;價值失范;價值回歸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5-0151-03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里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想,今天的文學教育面臨的正是這種境遇。這種“困頓”,不僅是一個學科價值定位不準而遭遇尷尬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關乎文學教育向度的問題。
一、文學教育:一個關乎現(xiàn)實人生與精神構建的問題
或許有人要說:文學教育“墜入困頓”,并非中國獨有的問題,從一個大的范圍來看,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的普泛現(xiàn)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此論不謬——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夏志清先生針對美國的文學教育就有過“不樂觀”的評價,李歐梵先生在談及當下美國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時更是“憂慮”——只不過在一個沒有宗教教育和信仰缺失的國度,恒常的文化價值觀本來就特別容易渙散,加之強勢的科技文化和其他外來高位文化的入侵,以傳播人文精神、建構人生理想為主要特征的文學教育的任務無疑會更加繁難一些,遭受的沖擊更強烈一些,危機也會更加深重一些,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和嚴重一些。這也可能是繼上個世紀末人文精神大討論之后,文學教育問題引起普遍關注的一個原因。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關乎學科教育的價值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關乎現(xiàn)實人生與人的精神構建的深層次的問題。
二、文學教育遭遇窘境的遠因與近緣
這里所說的“遠”和“近”不僅關涉時間久暫,而且牽及諸多影響文學教育的因素影響文學教育的直接和間接的問題。從一個大的范圍來考察,文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遭遇的結構性失調,既有教育外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客觀因素,也有文學教育自身體制上的主觀因素。
遠自19世紀以來科學和文學帶有近乎決裂性的分途發(fā)展?!笆攀兰o是分析的世紀……是科學分化的世紀。不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而且在各個科學部門之間的壁壘越來越高,植物學家不知道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在什么”,更不用說科學家與文學家、文學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隔膜了??茖W權威的增長,科學至上主義的流行,科學教育的大行其道對于文學藝術和文學藝術教育產(chǎn)生的影響不僅僅只是時空上的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是使人類逐步喪失了多樣性思維和整體感知世界的能力。隨著交通、通訊和傳播技術的發(fā)達,人類在收獲世界共同市場利益,分享不同文化,憧憬未來世界高度一體化成果的同時,“腦中裝滿了混雜的觀念,參差不齊,互相交錯;所有的文化,本國的,外國的,現(xiàn)在的,過去的,像洪水般灌進我們的頭腦,留下各式各樣的碎片?!边@種負面的影響對人類想象力無日無之的傷害,最終會妨礙新科學新技術的重大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于是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為人提供超越現(xiàn)實的可能性的同時,人也面臨著不斷失去自我和失去“主體”的可能性。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或文學教育加速向著不均衡方向發(fā)展的是現(xiàn)代工業(yè)主義與生存教育導致了教育向經(jīng)世致用方向的發(fā)展。個人接受教育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謀生。教育的目的首先必須滿足人們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而投資或投入人文教育、典雅藝術教育和文學教育這些與實用技術無關的教育形式,無論是社會人力資本理論從“成本—收益”的教育經(jīng)濟學分析模式出發(fā),還是從個人教育投資利益最大化的小算盤出發(fā),都是得不償失的。于是,工業(yè)實用理性與專門化知識教育的聯(lián)手共謀,使得“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它不斷地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并激發(fā)他的感情和情緒”的理想的教育,慢慢退出了教育的視界。
現(xiàn)在,這種不均衡發(fā)展造成的災難已經(jīng)有目共睹,教育界、科學界包括工業(yè)界的仁人志士和真正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越來越憂心忡忡關注并試圖通過各種努力去嘗試解決。這種努力當然不能說于事無補,只是潘多拉的匣子已經(jīng)打開。
如果說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文學教育還屬于間接調控的話,那么,近代課程理論對于文學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的影響就是直接對話了。自17世紀培根和牛頓建立近代科學體系以來,西方思想界逐漸把如何認識與征服自然當成自己的使命,并由此對人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這一點表現(xiàn)在教育活動上,就是確立了工具理性的教育價值觀與課程價值觀。在這種教育價值觀和課程觀下,文學教育日益邊緣化
三、文學教育曾經(jīng)的輝煌:一個認識的誤區(qū)
以上所述諸多外在的因素既不是文學教育自身能夠改變的現(xiàn)實,也不是文學教育為自身虛弱辯護的遁詞,但是卻是文學教育必須清醒面對的現(xiàn)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個時期以來,一說到文學教育的困境,許多人,包括從事文學教育工作的人都以為這是于今才有的事實,以為曾幾何時的某些日子,文學教育似乎如何中心過,多么的光輝燦爛過。如果說這不能算作無知的話,至少可以被認著是有些天真的誤解。
當然,這種誤解的產(chǎn)生不能說完全沒有根據(jù)。根據(jù)之一是在我們記憶猶新的不久的過去,形形色色的各種非文學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借助文學和文學教育的形式一直處于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不同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主旋律雖然不一樣,但文學和文學教育充當“革命軍中馬前卒”的使命卻是相同的。所以,文學研究和文學教育總是面臨一個常做常新的課題:重寫文學史,并且還不能籠統(tǒng)地講,每一次文學史的重寫都是向文學本體和文學教育本體的一次回歸。
文學教育要走出困境,強健起來而有所作為除了必須正確正視文學教育的歷史境遇和現(xiàn)實的處境外,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要正視文學教育本身的問題,調整其教育的向度。如果說文學教育有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教育的課程體制上沒有解決好文學教育是為什么的問題,文學教育把文學與人生隔離開來了。
四、人生的維度與文學教育的向度
任何教育的宗旨都應該是為著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服務的,文學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所不同者,乃是由于文學及文學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從不同維度影響人生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加之不同社會與不同主體的人生互動的復雜性,從而決定了文學教育的多向性,而人的生命的多維性及需要的復雜性又強化了文學教育的多向性的特點。
今天的青年是一個比任何時候的青年都需要文學教育的時代。因為他們賴以成長的社會土壤、氣候和文化背景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伴隨這些變化,“心靈的狀態(tài)——進步的期望,成長的傾向以及讓自我適應變遷的準備,……必須在人格系統(tǒng)上有所調整,亦即必須要具有一種‘心靈的流動及‘移情能力”,除了這一層整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價值轉變和心理調適危機之外,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時期的特別情況以及文學藝術和文學藝術教育對于這一特殊性不可替代的滿足特性,決定了文學教育應該擔當特殊的任務。
1.青年是美好生活最執(zhí)著的追求者,文學教育的過程應該是提升受教育者自身藝術品位和生活情調的過程,有益于“詩意地棲居”,將文學藝術的接受變成一種極富詩意的行為,正是文學教育的魅力所在。文學教育及“審美、藝術活動相對于精致組織的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夢想。它以扭曲夸張的形式使人擺脫當下的現(xiàn)實世界,重返基本的生活世界”——詩意生活的世界。這樣一個詩意生活的姿態(tài)和境界,“雖然虛幻,不等于無關乎實際人生。虛幻的超越、瞬間的自由也是對人心靈的撫慰。有了這樣的撫慰,苦難的人生不至于太沉重,有了這樣的撫慰,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從現(xiàn)實中超脫出來?!?/p>
2.青年是愛的最熱烈的追求者,文學教育應該成為青年緩釋愛欲壓抑,拯救個體靈魂的正當途徑。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會生活的日益開放、文化娛樂隔離制度的缺席以及網(wǎng)絡的普及,今天,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青春期已普遍提前,而社會對未來勞動者科學文化構成和人生閱歷要求的普遍提高而導致的青年求學時間和社會實踐時間的絕對延長,加之當代青年自我意識和成就意識的普遍增強,社會轉型及由此造成的社會動蕩產(chǎn)生的精神世界的不確定,以及求生的不易和經(jīng)濟生活的壓力,當代青少年性等待的時間普遍延長了。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如何幫助他們緩釋性愛的壓抑,走出青春期的苦悶,找到拯救個體靈魂的正當途徑,純潔其愛的節(jié)操,升華其愛的境界,增益其愛的智慧,文學教育應該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文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廣闊的情感天地,文學教育理應給受教育者帶來一個豐富而健康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人在自己生活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之外另辟的一個外在世界,它比現(xiàn)實世界更光輝燦爛,特別能滿足人的憧憬種幻想,把人想要看到的、肯定的、欣賞的那個自己對象化了?!?/p>
3.青年是最具求知熱情的一個群體,文學教育應該成為青年開闊認識疆域,展開和社會對話與交融的有效空間。人所能親身穿越的現(xiàn)實世界是極其有限的,青年人的人生閱歷更是有限,而他們置身的世界卻又是無限多樣和豐富的。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文學教育可以且應該通過引領接受者進入那個他未曾經(jīng)驗,無法穿越的世界。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既不真實,也不能經(jīng)歷,卻可以真實的感受,這是一個神奇的文學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接受者不但能夠見其所不能見,聞其所不能聞,而且可以設身處地進行對話與交流。文學教育以內在體驗的方式,不僅幫助開闊了認識的疆域,而且擴大了生命的空間。通過閱讀、欣賞文學作品,閱讀者可以了解自己還不曾了解的人的本性,知道自己還未曾經(jīng)驗過而前人已經(jīng)“做過了的”,知道“是什么”的東西,從而也可以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如何做。
五、文學教育的理想:超越意義走向審美
由以上所說種種看來,我們的文學教育經(jīng)歷了這樣幾個時代:一個是文學教育的泛意識形態(tài)時代(或說泛政治化的時代);一個是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文學教育知識化的時代;我們正處在希望文學教育走向人生、走進人生,對人的成長和精神的發(fā)育有所作為的時代。對于文學教育而言,以上三個時代,盡管有層次的區(qū)別和境界的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現(xiàn)實的、工具理性的特征,都要求文學教育為現(xiàn)實政治、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人生有所幫助。嚴格意義上說來,這樣意義層面上的文學教育,每一種片面又深刻的文學教育都是對文學教育真正價值的偏離,因為它們都是以承認或僅僅承認文學的理性的、現(xiàn)實的意義為前提的,而對于文學超理性、超現(xiàn)實和非理性的、非現(xiàn)實的“意義”則采取抹殺、不在意、忽略等方式予以消解。而文學的超理性、超現(xiàn)實和非理性、非現(xiàn)實內涵卻絕非可有可無東西。它至少具有這樣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是通過對理性意義的消解來滿足人的娛樂需求,消減理性壓力,保持生命活力;一是實現(xiàn)文學體驗的最高層次——生存體驗最本真的審美體驗,而這正是人的其他任何生命活動都無法實現(xiàn)的。文學教育的真正價值舍此又之何呢?
參考文獻:
〔1〕黃林非.高職文學欣賞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2〕趙玲.高校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08).
〔3〕鄭丹丹.試論韓國語教學中的文學教育[J].考試周刊,2015,(56).
〔4〕王洪濤,梁冬梅.對高校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
〔5〕俞姝,朱秋穎.泛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文學教育的困境和對策研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責任編輯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