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英動詞及物性差異的力學解釋

      2018-08-02 10:40:26陳揚希
      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及物動詞勢能物性

      陳揚希

      (華東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237)

      一、引言

      沈家煊(2016:2)提到過:目前,已有不少語法學家認為(如趙元任 1968/1979,朱德熙1982),漢語動詞沒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區(qū)分,動詞都是及物的,只是所及物的種類不同而已。這里的動詞都是“及物的,只是所及物種類不同”意味著實際上不論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都是具有及物性質的,其后都是可以接東西的。依據(jù)趙元任(趙元任 1968/1979)的說法,漢語中用來區(qū)分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不是按照是否帶了賓語,而是按照什么種類的賓語來區(qū)分,如此而已。相比之下,英語中則有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之分,甚至不少動詞既可以做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英語中的不及物動詞是不具有及物性質的,其本身表述的意義就比較完整,不需要賓語,而英語中的及物動詞后面只有帶上賓語,意思才能完整地表達。經(jīng)過查閱,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大都只是對漢語中都是及物的這種現(xiàn)象進行了描述,并未系統(tǒng)地解釋清楚為何會出現(xiàn)漢英動詞及物性差異這樣的現(xiàn)象。

      本文擬繼續(xù)從物理力學角度來論證出漢語動詞都是具有及物性的,并推導出英語中為何不及物動詞不存在及物性的原因。

      二、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

      (一)漢語動詞普遍存在及物性

      何謂及物動詞,何謂不及物動詞?陸儉明先生說“凡能直接帶賓語的動詞即為及物動詞,凡不能直接帶賓語的動詞是不及物動詞。”①陸儉明. 現(xiàn)代漢語不及物動詞之管見[A]. 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1:164.及物動詞又稱“外動詞”“他動詞”,漢語語法上指能帶受事賓語或關系賓語的動詞,如“看”“吃”“怕”“是”“等于”。在句子里,由于語境等種種原因(上下文、答話等),及物動詞內部的功能也有不同:(1)大部分可帶可不帶賓語,如“學習”“喜歡”等。(2)有少數(shù)必須帶賓語,如“姓”“成為”等。(3)大多數(shù)只能帶一個賓語,如“讀”“寫”等。(4)也有一部分能帶雙賓語,如“送”“告訴”等。(5)有些及物動詞還能帶非受事賓語,如“寫鋼筆”“吃大腕”等。不及物動詞,顧名思義,就是該動詞之后沒有銜接任何詞作其賓語成分。漢語是一種語用型更強的語言(沈家煊 2005),因而漢語動詞的及物和不及物其實與語境十分相關,尤其是在當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都是用盡可能求得語言功能和效用的最大化,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今漢語發(fā)展的過程中,尤為突出的就是不及物動詞的及物化現(xiàn)象。反觀英語,從向朋友、穆志剛《我國英語語法化研究綜述》一文中可以看出,英語是語法化程度非常高的語言,其中的及物和不及物動詞是比較穩(wěn)定的(包括那些既是及物又是不及物的動詞)。

      汪玉春(1995)認為,一般來說,不及物動詞又可以進一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聯(lián)合型動詞,表自身動作或雙方動作,如:勞作、洗漱、休息、出行、分開、遇見等等??蓡螌⑦@些聯(lián)合動詞拆開來看,其中的勞、作、洗、漱、休、息、出、行、分、開、遇、見,實際上都是及物動詞,而合在一起后,由于它們從意義層面純粹成了表示自身或雙方的動作,所以一般可將賓語省略從而達到了之前帶上賓語一樣的意義效果。比如:洗漱=洗臉漱口。另一類是動賓型動詞,如:作祟、示威、逃難、開幕、撒謊等等,這種情況就簡單多了,因為它們在結構上本身就采用了動賓型,本來就接了賓語,所以一般之后也就不再繼續(xù)接著帶賓語了(少數(shù)動賓型動詞結合緊密,例如:動員、起草這類詞之后也可以再帶上賓語:“動員大眾”“起草文案”。這類動詞就是很典型的及物動詞了)。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政府出臺了多項好政策?!俺雠_”就是屬于動賓型結構的動詞,按道理講就是不及物動詞?,F(xiàn)在這類動詞帶了賓語,所以理應視為不規(guī)范句。但是我們把詞序做一點調整,把“出臺”作主謂詞組中的謂語,改作“政府多項好政策出臺”,這樣可能大家覺得通順多了。所以現(xiàn)在大多也就當及物這樣用了。并不會明顯區(qū)分及物還是不及物。針對動詞之后可接的賓語成分,我們也已大致上總結了三種情況:一是表示時量、動量的賓語:“歇息了半天”;二是表示目的地點、處所賓語。“去北京”、“來上海”、“飛國外”。三是表示存在、出現(xiàn)或消失的存現(xiàn)賓語。“來了個嘉賓”“死了爹爹”。這和趙元任提出的類別大同小異。趙元任(1968)認為,不及物動詞所帶賓語,限于以下幾種:(1)表動量、時量的賓語;(2)表行動目的地;(3)行動出發(fā)地;(4)表存在的“倒裝主語”,倒裝主語是語法上的賓語;(5)表來到和出現(xiàn)的“倒裝主語”;(6)表離開和消失的“倒裝主語”。

      1.不及物動詞的及物性分析

      趙元任(1968,《漢語口語語法》)說過,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區(qū)別在于所帶的賓語不同。不及物動詞只能帶準賓語(動量賓語、時量賓語和數(shù)量賓語),準賓語就是我們所說的補語,補語是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tài)、數(shù)量等的成分,比如“洗干凈”“拿走”“成立五年”,這些短語分為了兩部分,前面是動詞,后面是補語或者說是準賓語。所謂動量賓語、時量賓語、數(shù)量賓語就是對于動詞之后所加的成分的分類。比如“買一本”(數(shù)量賓語),“跑一回”(動量賓語),“住一天“(時量賓語)。邢公畹(1992,《現(xiàn)代漢語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認為:不及物動詞時不能在后面加上表示支配關涉對象的成分的動詞。其中由能在其后加時量、動量成分的如“走,跑,起來”,有不能在其后加時量、動量成分的,如“到來,著眼,游泳,鞠躬”。除了在《漢語口語語法》中提到的不及物動詞之后可以接的成分被叫作“自身賓語”,《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和《語法講義》中都提到了“準賓語”的說法。比較一下,“自身賓語”和“準賓語”的內容大致相近,略有差異:

      《漢語口語語法》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 《語法講義》自身賓語 準賓語 準賓語動作的次數(shù) 行為次數(shù) 動量賓語打兩下/說一下 一回、兩趟、五次 看一次/踢一腳動作的延續(xù)時間 行為經(jīng)歷的時間 時量賓語住半年/等半天 一輩子、兩個月、三天 等一會兒動作的幅度 數(shù)量賓語長了三寸/慢一拍 漲兩倍行動路程或目的地跑步/開上海

      所有被認為是不及物的漢語動詞都有辦法按照趙元任對賓語的認定在新的語境中添加賓語,所謂的不及物動詞后沒有帶上任何成分,只是指在具體的語境中不能及物,例如范曉先生的《三個平面的語法觀》(1996,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中按照功能框架:“動詞+實詞”=動賓短語(不插入任何成分的動賓短語)把動詞分為有賓有動詞和無賓動詞兩類。下述例子中的“生氣,站崗,氣喘,叫,完畢,蘇醒”等動詞都不帶賓語;離開句子之后,不能組成任何動賓短語,所以都是無賓動詞:

      (1)“你別生氣”(王汶石)

      (2)“一天晚上,輪著高屯兒站崗”(趙樹理)

      (3)“老爺子大概又在氣喘呢!”(曹禺)

      (4)“雞叫了”(楊朔)

      (5)“這一年沒有完畢,我已經(jīng)到東京了?!保斞福?/p>

      (6)“病人還未蘇醒。”(徐遲)

      但任何一個漢語動詞都可以根據(jù)趙元任對賓語的定義,想象一個語境,接一個賓語。而英語的不及物動詞是不可以的,除非是既是及物又是不及物的動詞。趙元任等人的觀點可能是:漢語中動詞都可以及物,并不是說某些動詞在任何語境中都及物。在一些語境中不及物,并沒有否定這些動詞可以及物。例如上文(1)中的“生氣”。上例中是不及物,但“他生氣好幾回了”。按照朱德熙和趙元任(1982)的賓語分類,生氣這里則接了賓語。

      2.漢、英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在及物性方面的對比

      英語及物動詞是語法的性,只要使用都必須接賓語;漢語的是語用的,可以省略賓語,表現(xiàn)出英語不及物動詞的形式特征。如:你吃了嗎?/你吃飯了嗎?我們認為漢語中對于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分界限,這里的吃要不要加上賓語,都是可以的,并不會影響句子的含義也不會影響理解,我們不能說因為前者的吃沒帶賓語,后者的吃帶了賓語就將其認定為“吃”這個詞既可以做不及物動詞也可以做及物動詞。

      英語不及物動詞是語法性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接賓語;漢語的使用情況是屬于偏向語用的,可否接賓語要看語境,賓語所接類型有某種程度的限制。從語法上來講,任何漢語動詞都普遍存在及物性。漢語非常依賴于語境。在具體語境中,漢語的及物動詞看起來會表現(xiàn)出不及物動詞的特征。即會省略其后的賓語。而英語的及物動詞是不能省略賓語的。

      英語中的那些既可以作及物動詞又可以作不及物動詞的詞語,其前后意義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差異的,這就意味著倘若想要在其之后加上賓語,該動詞不僅由不及物變成了及物,其含義也跟著發(fā)生了轉變,而漢語的動詞,不管其后是否接了賓語成分,都不會影響該動詞本身的意義。如:他跑/ 他跑步;He runs. 他跑。/ He runs a band. 他經(jīng)營一支樂隊。及物動詞除了準賓語之外,還能帶真賓語。在英語中,有的動詞帶真賓語的時候和不帶真賓語的時候意義上是有所區(qū)別的。及物動詞都是能帶賓語的,或用在了被動語態(tài)里。又或者其后還可以跟動名詞短語,動詞不定式或賓語從句。事實上,在漢語中,及物動詞在句子里面的時候不一定老是帶著賓語一塊出現(xiàn)的,只有一部分及物動詞后頭是經(jīng)常伴隨著賓語一起出現(xiàn)的。例如“散會兒步”的“散”,“吵過架”的“吵”等等,這類動詞里有的也是可以不帶賓語,一是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出現(xiàn)了簡化,不需要再重復賓語,例如:你到底打不打車?——不打;二是原來的賓語仍在句子里出現(xiàn),不過已經(jīng)轉化為其他成分了,例如:他發(fā)也不洗,澡也不洗。我們知道,漢語中的這種語法現(xiàn)象作為位于槽中的形式類,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的“喝茶”“騎車”“打球”等等一系列這種形式,名詞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填進動詞之后的賓語這個框架中,所以不管賓語位置被變換到何處,前置也好,省略也罷,萬變不離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實際上還是帶有賓語的,這就意味著句子當中的動詞是存在及物性的,可以列入及物動詞范疇。正如沈家煊(2016)中提到他所發(fā)現(xiàn)的一種不成為問題的情形,即不及物動詞常跟及物動詞相對,例如:“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等等,這種詞性不同的對偶在唐詩里并不是個別的現(xiàn)象。他覺得動詞都是及物的,只是“所及物”的種類不同而已。唐詩的對偶完全支持這一看法。即使區(qū)分及物和不及物,這也是動詞所帶賓語類型的區(qū)分,所以就漢語中是否存在不及物動詞,這也就不成為問題了。

      (二)動能導向的漢語

      趙元任(1968) 通過將不及物動詞再定義,從而證明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合理性。他認為,區(qū)分及物和不及物動詞的標準不是看能否帶賓語,而是看帶何種類型的賓語。按這一說法,不及物動詞也能帶賓語,他指出不及物動詞只能帶自身賓語和可以做倒裝的賓語。郭繼懋(2003) 和徐盛桓(2003) 從語義視角,認為研究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現(xiàn)象最重要的是把握動詞與賓語所表示的語義成分之間的常規(guī)關系或事理關系。劉曉林(2004) 從語用和邏輯的角度出發(fā),將不及物動詞帶賓語這一結構的產(chǎn)生歸因于語言追求“經(jīng)濟”和“名詞尋格”的共同作用。通過對以上專家學者觀點的分析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不及物動詞仍然能在其后添加成分作賓語,進一步表明漢語動詞普遍存在及物性這一顯著特征,我們是把漢語認定為動能取向語言并指出動能取向的漢語是為了獲得取向更大的動能,漢語動詞之后一般都可以帶賓語而負重,從而產(chǎn)生更大的重力勢能,在語用過程中繼而可以轉化為更大的動能。

      1.基于漢語動能導向的特征推導漢語動詞都有及物性

      刁晏斌把不及物動詞帶賓語這種情況看作是不及物動詞的增性和變性:“不及物動詞帶上賓語后,根據(jù)所帶賓語的類型,性質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如果不及物動詞帶的是受事賓語,就變性為及物動詞;如果所帶的賓語為處所賓語、存現(xiàn)賓語或與事賓語,那么還不能認為它變成了及物動詞,只能看做是不及物動詞增性使用?!雹俚箨瘫? 現(xiàn)代漢語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323一個動詞是否帶賓語與該動詞能否帶賓語不是一回事:能否帶是一個語法問題(即與語境不是很相關的問題),是否帶是一個語用問題(即與語境十分相關的問題)。漢語中動詞在具體語境中表現(xiàn)出是及物還是不及物,可能與以下相關:(1)表意:別生氣了。你都生氣好幾回了。(2)經(jīng)濟性:表現(xiàn)為省略(你吃飯了嗎?吃了)。(3) 結構勻稱平衡(這跟第二條是相關聯(lián)的)。

      從物理力學角度來看,物體由于運動而產(chǎn)生了動能,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其動能也就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其動能也就越大。在向下的心理引力的作用下,漢語話語將按序下降,形成綿長的流水句和話題鏈現(xiàn)象,從而最大化地把勢能轉化為動能。在物理力學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為了促使其勢能更好地轉化為動能,我們得出:第一,要讓句子更有分量,這就意味著一個物體當它重量越大時,動能也就越大。王建國(2016)指出:“實詞承載概念,具有心理重量,受到向下的心理引力,有心理重力勢能,而虛詞不承載概念?!雹谕踅▏? 基于現(xiàn)代漢英語言特征的漢英思維方式差異研究[J], 語言教育,2016,(2):37-43.我們得出被感知的事件因負載了概念受到向下的心理引力則產(chǎn)生重力勢能。所以當其向下運動過程中,動詞上面粘連著主語,下方則需要帶上有實際意義的賓語來給予它充足的分量促使其獲得向下的重力勢能。而動詞接上賓語之后,除了會使得全句形式更平衡之外,不僅實現(xiàn)了其負重產(chǎn)生的重力勢能帶動向下走,也使得整個句子含義在運動過程中保持了緊密的連續(xù)性,畢竟?jié)h語句子的標準格局就是“主語+述語+賓語”式。

      2.勢能取向的英語和動能取向的漢語差異

      和漢語相比,英語的語言形式過程是向上走的,需要在運動過程中將動能轉化為勢能。物體在作上升運動的時候,往往需要減負,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英語語言體系當中存在很多不及物動詞。漢語中的任何一類不及物動詞都可能出現(xiàn)及物化現(xiàn)象。所以中國的學習者常在英語中把不及物動詞用成及物用法很可能是母語遷移的結果。

      基于以上這點,我們進一步研究了有關漢語動詞都帶賓語對漢語結構產(chǎn)生的影響:漢語里少用虛詞,用虛詞會導致結構不平衡、不勻稱,從而加大下降的阻力,減少動能的獲得。動詞都帶賓語的結構變長,從而使得結構在下降時因為沒有虛詞的銜接而變得不穩(wěn)定,這樣漢語更喜歡使用短句,若是長句,則需要框架式結構來穩(wěn)定,否則,賓語很可能因為引力的作用產(chǎn)生前置,即提至主語之前,這可能是漢語容易出現(xiàn)多個話題結構句子的原因,如“十個人吃一鍋飯”變成“一鍋飯,十個人吃”。我們再來看些英語中我們常寫的典型的及物化例句:

      (1)We just came the central park.

      (2) We talk our friends.

      (3)Marry just arrived the station.

      (4) He was laughed by others.

      及物——不及物動詞對在英漢語言里數(shù)量相當豐富,例如:

      (1)他開了門?!T開了。

      (2)He opened the door.→The door opened.

      (3)他改變了生活方式?!纳罘绞礁淖兞恕?/p>

      (4)He changed his life style.→ His life style changed.

      (5)我們發(fā)展教育。→教育發(fā)展了。

      (6)We developed our education system.→Our education system developed.

      (7)他打破了窗子?!白哟蚱屏恕?/p>

      (8)He broke the window.→The window broke.

      上述這些句子當中的不及物動詞產(chǎn)生及物的現(xiàn)象,其句式結構和漢語的語言形式是相似的,之所以會把英語的語言組織成這種情況,是因為受漢語影響后,在英語里也很容易把英語中的不及物動詞運用成及物用法。

      英語中存在不及物動詞很少存在及物性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其后方減負減重,拿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舉例:He is running./他在跑步。英語在表達跑步的時候,只用一個run這個不及物動詞就可以表達“跑”“步”兩個詞的意思。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open eyes / 睜開眼?!皁pen”這個詞就表達了漢語中“睜”“開”兩個詞的意思。這一定程度上又再次體現(xiàn)了漢語中的詞不論是直接接賓語還是不及物動詞之后可接的準賓語(如上述的“睜開”中“開”就作了“睜”的準賓語,又稱補語)。另外,當物體向上運動的時候,就英語而言,勢能又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英語對事物或事件的認識過程的壓縮會產(chǎn)生心理彈性勢能,即在感知上是一種心理勢能導向的語言,感知力對事物或事件感知的驅動過程是上升的過程,物理重量和心理重量是逆反的映射關系,為了使得句子串聯(lián)起來不分散,介詞還可以表示出施事者和所接的賓語之間的具體“關系”,而需要不及物動詞之后接上介詞再帶上賓語。具體還表現(xiàn)在:英語在遣詞造句的時候主要是以意群為單位,以信息表達的主次為順序,整個句子成分的主干就是主謂賓,其他各種短語的從屬為枝干、主干和枝干逐次上升,最后結合在一起獲得勢能,由此,英語句法結構界限分明,詞類功能較為分明。

      就英語的不及物動詞來說,它們不像漢語中的不及物動詞那樣是具有及物性的,當它們要接賓語的時候,是需要借助介詞或者副詞,此時的介詞和副詞在句子中就好比銜接扣,一頭連著主語,另一頭勾著賓語,在作上升運動的過程中,介詞連帶著賓語作為尾部,可以擺脫,以便減小重力,引導句子朝上運動。此時句子即使不加介詞也可以直接表示一個完整的動作,一旦加了介詞的話,其后就要加賓語,也就是接上動作的對象,為了進一步說明賓語,就要加介詞,不需要說明賓語的時候就不加,這就體現(xiàn)了英語中的不及物動詞是具有不及物性的,需要和介詞或者副詞搭配起來。當動詞加上介詞之后,使得各句子成分之間關系更密切,聯(lián)系更緊密,此時在相互間彈力的作用影響下,獲得了更多的彈性勢能,引導了句子朝向上的方向運動。不加介詞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物體向下的重力勢能,削減了阻力,使得向上的方向的力更強,帶動動能轉化為勢能,朝上升方向走。

      3.英語中不及物動詞基本不存在及物性特征的原因

      英語是因為感知的驅動力的壓縮現(xiàn)象從而發(fā)生向上運動的。根據(jù)力學原理,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各部分之間,在彈力作用的相互影響下也同樣具有了勢能,這種勢能被叫作彈性勢能。同一彈性物體在一定范圍內形變越大,具有彈性勢能就越多,反之,則越小。英語語言形式是因為感知力的壓縮而導致彈性勢能的產(chǎn)生,因而英語是勢能導向的語言,獲得勢能的過程是一個上升的過程,上升的高度會帶來重力勢能,就是一個阻止了其上升的反方向的力量。這告訴我們,要實現(xiàn)更大的上升運動,勢必需要減輕重量,同時,還得促使其上升到必要的高度,獲取相應的大的勢能,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對自己表述的內容和形式作分解處理,通過減輕重量和分解處理來減少事物上升的阻力。

      三、結語

      本文根據(jù)王建國提出的的漢英差異是動能導向與勢能導向的語言差異,推導出漢語動詞普遍存在及物性的原因以及英語當中的不及物動詞普遍不存在及物性的情況分析。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的表現(xiàn)情況與物理原理自然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對應關系。通過觀察、對比和分析,漢語的動詞普遍都具有及物性的特點,往往在接上賓語之后使得句子含義負重加大,獲得更多的勢能,轉化出的動能也就越大,這一解釋也符合了王建國在《基于現(xiàn)代漢英語言特征的漢英思維方式差異研究》一文中論證的漢語是因負載概念向下走的觀點。最后,必須指出,本文只是初步作了一下分析和總結,粗略地論證,多方面還需要更多的佐證,我們期待這也將對之后的研究有一定程度上的幫助。

      猜你喜歡
      及物動詞勢能物性
      “動能和勢能”知識鞏固
      作 品:景觀設計
      ——《勢能》
      文化縱橫(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動能和勢能”知識鞏固
      R1234ze PVTx熱物性模擬計算
      能源工程(2022年1期)2022-03-29 01:06:26
      “動能和勢能”隨堂練
      中韓天氣預報語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狀態(tài)方程在天然氣熱物性參數(shù)計算的應用
      煤氣與熱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30
      低孔低滲儲層物性下限確定方法及其適用性
      Swagger:氣場壓人
      英語學習(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
      及物與不及物動詞的用法與區(qū)別
      嘉鱼县| 泰兴市| 泰宁县| 平遥县| 扬州市| 龙胜| 海宁市| 永清县| 盘锦市| 奎屯市| 罗甸县| 浏阳市| 晋州市| 嘉禾县| 通河县| 霍城县| 福鼎市| 荃湾区| 潍坊市| 横山县| 奉化市| 福泉市| 章丘市| 桑日县| 仪征市| 赤城县| 梁山县| 昌宁县| 林口县| 进贤县| 隆安县| 宜宾市| 巴青县| 玉田县| 土默特左旗| 河南省| 日照市| 阳信县| 寿宁县| 鲁甸县|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