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昭明小學所立的昭明太子像正是行無言之教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浩然之氣?!?/p>
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敝允菫榱酥?,知人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人類,理解這個世界。
知言是信息溝通,彼此感應是互相理解,故孔子“六十而耳順”。因此,傳統(tǒng)中國極重視“言”所代表的信息和能量。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維持土地遼闊、人口龐大的國家,主要在于信息的有效溝通。
西方舊約神話里,天下人的口音語言原本是一樣的,于是人類齊心協(xié)力建造巴別塔,快要到達天上了,上帝懼怕,于是下來搞亂了人類的語言,巴別,變亂之意。從此,人類的信息彼此無法溝通,能量抵消,再也無法通天。
中國文明找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即文與言的分開,書面語謂之文,與口頭語言分開。正是依靠文字的統(tǒng)一,維持中華文明兩千多年的一貫。廣東話與上海話說出來比法語和德語的差別還大,寫在紙上都是一樣的“關關雎鳩”。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大倡,白話成為書寫語言之后,文與言的發(fā)展脫節(jié),造成了諸多領域的文不載道,文不再化,文不再明,尤其是校園。
《易傳》:“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有修養(yǎng)的人說話少,這是知言的境界?!墩撜Z》里,孔子對子路說話從來都只有一句,是為了培養(yǎng)他一言服眾的能力。所謂“有道者,行多枝葉,無道者,言多枝葉”。
正因為“言多枝葉”,當前的校園文化建設雖有顯著的成績,但也留下諸多遺憾。校園的校訓、理念、宣傳標語、墻體文字是一所學校重要的文字表達。因此,需要認真梳理當前的校園之文,校園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