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
羊與魚同烹,鮮味異常,而鮮字也正是由魚羊二字構(gòu)成,于是,古今以來,許多人都望文生義,憑想象,認為這就是漢字“鮮”字的由來。
這種不足為訓的臆斷,不是沒由頭的。
我們知道,中國有四大食神,分別是彭祖、伊尹、易牙和詹王,他們被中國烹飪業(yè)供奉為四大祖師爺。其中的彭祖,有史書記述他活了約八百歲。他的長壽,據(jù)說是因為他識食,“好和滋味”。彭祖在美食方面的傳說,最有名的當是“羊方藏魚”。
據(jù)《大彭烹事錄》記載,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很喜歡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天,夕丁偷偷捕到一條魚,央求他的母親烹制,剛好他母親正在燉羊肉,怕彭祖發(fā)現(xiàn),便順手將魚塞了進去。彭祖回家,聞羊肉有異香,品之奇鮮,于是問其緣由,其妻只得如實相告。彭祖未及責罰夕丁,便依法烹制,果然鮮美。據(jù)說,自此便有了“鮮”字,也有了“羊方藏魚”這道名菜。
徐州古稱彭城,因堯帝封彭祖為大彭國主之故。羊方藏魚這道菜自然便成了徐州傳統(tǒng)名菜。據(jù)說它的取材十分講究,冬春季用閹過的牦羊配鱖魚,夏秋季則用羯羊配鯽魚。
其實,鮮字中的“魚”表示鮮的本義與魚有關(guān);“羊”意為馴順,指古代貴族家的廚師們像羊群中的每只羊?qū)P某圆菽菢痈魉酒渎殻Z順勞作?!棒~”和“羊”合在一起表示:廚師群隊熟練而順暢地準備魚宴。所以,“鮮”的真正本義,即“生魚片的美味”。你看,鮮字的理解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了。
魚羊合烹之美味是公認的?,F(xiàn)代飲食科學也證實,魚羊同吃是一種合理的食物配伍。因為魚肉性寒,羊肉性溫,寒溫搭配,取其中和,益于滋補。從味覺上講,魚味腥,羊味膻。魚羊配做,魚借羊之膻而除其腥,羊借魚之腥而除其膻,兩廂結(jié)合,除弊得利,烹飪出一個滋味異常的“鮮”。
魚羊合烹的“鮮”菜有三大品牌,一個就是徐州羊方藏魚,一個是京菜中的潘魚,還有一個是徽菜中的魚咬羊。
潘魚據(jù)說是晚清官員潘祖蔭創(chuàng)制。潘祖蔭也是文字學家,他發(fā)明這一名菜,據(jù)說就是從研究文字學上悟出來的。他認為“鮮”字在《說文解字》中從“魚”從“羊”,可見魚和羊這兩種食物味道最好,如果做在一起,應(yīng)該是世界上最鮮之味。于是就用羊肉湯燉鯉魚,烹制成鮮美的“潘魚”。
魚羊合烹的美味,最有名的當是徽州的“魚咬羊”。
“魚咬羊”也有一個傳說。據(jù)傳,清代某年,徽州府有個農(nóng)民帶著幾只羊乘渡船過練江,由于艙小擁擠,一不小心就把一只羊擠進了河里,羊不會游泳,在河水中掙扎了一會便被淹死。羊的沉水,引來了許多魚,蜂擁啄食羊肉。恰巧,有位漁民駕漁船從此經(jīng)過,見有許多魚在水面亂竄,便撒網(wǎng)捕撈。漁民收網(wǎng)回家后,覺得今天捕的魚似乎特別肥厚,用刀剖開一條魚的肚子,見里面裝滿了羊肉。好奇的漁民將魚洗凈,連同腹內(nèi)的碎羊肉一道燒煮。燒好后一嘗,不但魚酥肉爛,不腥不膻,且湯味鮮美,味道特別。消息傳出,有美食者也如法嘗試燒制,果然風味不凡。久之,這道名為“魚咬羊”的佳肴便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品。
“魚咬羊”和“羊方藏魚”不同的是,一個是羊包魚,一個是魚包羊,而“潘魚”則是用羊湯煮魚。不過,它們都是“魚”“羊”相加,奔一個“鮮”字而去。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