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和突厥之間曾多次商討和親之事,有些成功達成了和親的目的,有些則是請婚之后并未進行和親。在簡要梳理唐與突厥和親概況的基礎上,從時間、背景、成功與否等方面具體分析和親事件,并進行總體評說。探討唐與突厥之間的和親,有利于了解唐朝與周圍民族所建政權的關系,對處理我國當代民族關系也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唐朝;突厥;和親;可汗
突厥崛起于新疆的東北部,開皇三年(583年),由于內部斗爭分裂成了后來所說的東、西兩支。頡利政權在貞觀四年(630年)被消滅,東突厥也就隨之覆滅。后突厥是突厥原先的部分貴族再次建立的政權,于天寶四年(745年)被回紇所滅。顯慶三年(657年),唐派兵滅亡了西突厥,招納了其殘余部落。
一、唐同突厥結親的概況
以上共有唐與突厥之間超過十四次關于和親的記錄,其中關于東突厥的有五次即始畢可汗、頡利可汗、阿史那忠、阿史那杜爾、執(zhí)失思力時期,關于西突厥的有四次,分別是統(tǒng)葉護、俟毗、咄陸、乙毗射遺可汗時期,關于后突厥的在默啜、毗伽可汗時期都有多次。雙方成功和親的有五次,分別是始畢可汗時唐高祖主動與其結親,阿史那忠、阿史那杜爾、執(zhí)失思力時期唐太宗的賜婚以及唐玄宗時默啜可汗之子迎娶南和縣主。從以上的記錄來看,有關于突厥與唐朝之間的和親之事,多是突厥向唐請婚,唐朝有答應的,也有起先拒絕后來答應的,也有答應之后又悔婚的,當然還有突厥悔婚的。而且,和親不僅僅是可汗迎娶唐朝公主,也可以是可汗之子、部落首領迎娶唐朝公主,或者是可汗之女嫁入李唐皇室。
二、唐同突厥之間的具體結親事件
(一)唐同東突厥之間的結親。
1.唐高祖時期與始畢可汗的結親。
隋末,咄吉繼承君位即始畢可汗,劉周武、世充等當時在中原地區(qū)擁有較大勢力的人基本上都對他們表示臣服。當初李淵于起事時,還派人員去突厥“赍女妓遺突厥始畢可汗以結和親?!雹賞11495作為回報,對方同意支持李淵。
2.頡利可汗向太宗請婚。
頡利繼承汗位之初“兵馬強盛,有憑陵中國之志?!雹賞5155。面對頡利的侵襲,李淵念突厥在其建唐之初的援助,再加上當時他剛剛平定了中原地區(qū),無力與突厥為敵,所以一直容忍。但是,李世民對其屢次侵擾感到十分憤怒“何故全忘大恩,自夸強盛?我當先戮爾矣!”[8]p5157。
突厥內部也有眾多不穩(wěn)定因素:頡利可汗多次派軍侵擾唐境,自己的士兵也有許多死傷,如武德九年,頡利率軍攻打高陵(位于長安的東北方向七十公里),被打敗,死傷士兵千余人。貞觀初年,突厥國內發(fā)生了大饑荒,其實力大大削弱。由于不斷用兵和自然災害,頡利可汗的統(tǒng)治引起了民眾的不滿。后來頡利陷入統(tǒng)治危機,向唐朝表示臣服以及請求和親。太宗拒絕之后,派了柴紹等人去討伐他,最后頡利大敗,東突厥也就覆亡了。
3.東突厥覆亡后,有的首領投靠了唐朝,并得以迎娶公主、縣主。
東突厥被唐消滅之后,其部下有的投靠了唐朝,可以說他們是唐朝的官員。這種和親是君臣之間的,是為了讓他們?yōu)樘瞥ЯΑ?/p>
阿史那忠投靠唐朝后憑借功勞而被封獎為將軍,還迎娶了定襄縣主。阿史那杜爾率部歸附唐朝,被封獎為將軍,他奉太宗的詔書令迎娶了衡陽公主。阿史那杜爾在征戰(zhàn)遼東地區(qū)時即使受傷仍然堅持參戰(zhàn),立下了大功。執(zhí)失思力臣服于唐朝后,在討伐薛延陀的過程中,立有大功,他迎娶了太宗之妹。
(二)唐同西突厥之間的結親。
1.統(tǒng)葉護可汗向高祖請婚。
西突厥在統(tǒng)葉護統(tǒng)治時期,由于統(tǒng)葉護本人有勇有謀,常打勝仗得以稱霸西域。東突厥那時還是常常侵擾唐朝邊境,是唐朝邊防方面的重點防備對象。武德八年(625年)唐表示愿意同西突厥交好,一同防備東突厥,趁此時機統(tǒng)葉護可汗向唐朝進行了請婚。
唐高祖與大臣商議此事,他們認為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莫若遠交而近攻,請聽昏以怖北狄,待我既定,而后圖之?!雹踦6057。所以當時唐朝遠交西突厥,與其結好,于是,高祖派人去西突厥表示同意其請婚的意愿。
但是,頡利可汗阻撓唐朝與西突厥和親,“若迎唐公主,必假我道,我且留之?!盵9]p6057。再考慮到去西突厥的道路十分難行,此次和親沒有成功。
2.俟毗可汗向太宗請婚。
俟毗殺了統(tǒng)葉護,不久,當時西突厥內部就有了肆葉護和俟毗為首的兩個政權。俟毗可汗向唐朝請婚之時其內部“君臣未定,戰(zhàn)爭不息”[8]p5182,他向唐朝請婚是希望獲得唐朝的支持以打敗敵對勢力,從而完全掌握政權。太宗不愿卷入西突厥的內部爭斗,沒有許可。
3.咄陸可汗向太宗請婚。
肆葉護最終掌握了國家政權,但他好猜疑妒忌,不久,有勢力謀反,他被迫逃亡。泥孰在民眾的迫切期望之下回到國內,被他們尊為咄陸可汗。
咄陸可汗數(shù)年未對唐朝進行朝拜和上貢,還扣留過唐朝使臣元孝友等人。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以“爾數(shù)年闕朝獻而敢留我使人”[7]p11497為由拒絕了他的請婚。
4.乙毗射遺(匱)可汗向太宗請婚。
乙毗射遺(匱)可汗(莫賀咄之子)放還了被扣留的唐朝使者。他于貞觀二十年派使臣來唐進貢。太宗同意與之和親但是要求以疏勒等五個國作為聘禮,最終雙方?jīng)]有成功和親。
(三)唐同后突厥的結親。
1.默啜數(shù)次向唐朝請婚。
骨咄祿在東突厥滅亡之后不斷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重新建立了屬于他們的政權即后突厥。默啜掌權后多次向唐請婚。
李盡忠(外族人)等造反,默啜主動請纓,武后肯定其所為,對他是大加封賞。不久默啜就入侵唐境,但被唐朝將士打敗了,就派遣使者來謝罪并且為其女求婚于大唐。武延秀(武則天母家的孩子)奉詔前去娶默啜之女,但是被其以不是出身于李唐皇室為由囚禁了。默啜大呼“我以女嫁唐天子子,今乃后家子乎!”[9]p6057還率兵馬南下攻唐。所以此次和親以默啜悔婚并舉兵侵唐而告失敗。
長安二年(702年),默啜可汗又派遣使者來大唐為女兒請親,希望能以其女嫁給太子(李顯)之子,武則天同意了。但是,默啜曾在中宗即位之初,進攻唐朝的領地,所以,中宗頒發(fā)詔書不與其通婚。
睿宗即位之初,面對默啜的請婚,決定令金山公主遠嫁突厥。由于唐朝將領在和奚作戰(zhàn)被俘虜,默啜得知后,殺掉了這些人。玄宗即位后就回絕了此次和親之事。默啜遣了楊俄支堅持向唐請婚,玄宗同意了,把南和縣主許配給了楊俄支,這是繼唐與默啜多次議論和親之事未成之后,終于和親成功。
雖然多次向唐朝請婚,但是“負勝輕中國,有驕志”[9]p6046。鑒于其一面向唐朝請婚,一面又常入侵唐境,所以即使唐朝統(tǒng)治者答應了和親,但還是因其入侵行為而反悔。
2.毗(苾)伽可汗向玄宗請婚。
苾伽(其父為該國的建國者骨咄祿)起先因自己剛登汗位勢力還不穩(wěn)固,而唐朝的實力已明顯增強,就派了使者向唐朝請和。唐朝統(tǒng)治者沒應允還下詔討伐他,都督楊敬述等打了敗仗,默棘連勢力則大為增強。他派遣使者來請婚,唐玄宗仍未答應。
唐朝曾嫁公主于受突厥奴役的奚、契丹,因此,毗伽可汗對于向唐求婚而不得之事,表示“但屢請不得,為諸國笑?!盵9]p6053。后來經(jīng)過多次請婚,唐朝答應了,但隨著苾伽可汗被臣下毒死,和親之事不了了之。
三、對上述和親事件的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和親在很大程度上受雙方實力對比的影響,也與平時相互關系有關,還會受到當時周邊形勢的影響。
關于和親,雙方都是以獲得最大利益為最終目的的。一方主動請求和親,大多出于以下目的。一是爭取對方的援助來處理內亂。如,唐高祖時期與始畢可汗的和親是爭取突厥的援助,俟毗可汗向唐朝請婚是希望借助唐朝的勢力打敗其在西突厥內部的敵對勢力。二是緩和雙方之間緊張的關系以挽救統(tǒng)治。如,頡利可汗在面臨統(tǒng)治危機時向唐稱臣并且請求迎娶大唐公主。三是拉攏安撫對方來營造比較和平的環(huán)境或拉攏對方來為己效力。如,阿史那杜爾等藩將投靠唐朝后不僅有官職,還迎娶了公主、縣主,立有戰(zhàn)功;唐同意葉護可汗的請婚就有拉攏其一起對付東突厥的意圖。四是出于攀比,維護其地位。如,毗伽可汗向唐玄宗請婚就有與吐蕃、契丹攀比的意味。五是要求以某些地盤為聘禮。如,面對乙毗射匱(遺)汗的求親,太宗要求聘禮,這樣可以不費兵力得到那些地區(qū)。
從唐與突厥之間所涉及的和親之事來看,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和親。當遇到下面所列舉出來的這些狀況況時,一般不會成功。一是請求和親的政權內部斗爭不斷。這時唐朝更傾向于趁機消滅該政權,免除其對唐朝的威脅,或者處于保持中立隔岸觀火的立場,期待其在內斗的過程中消耗實力,從而可以減少對唐朝的威脅。如,頡利可汗在面臨統(tǒng)治危機時向唐請求迎娶大唐公主,俟毗可汗向唐朝請婚,但當時西突厥內部有兩股勢力在爭奪統(tǒng)治地位。二是請求和親的該政權誠意不足,常常對唐用兵,這種情況下和親意向并不是雙方之間友好的穩(wěn)固保障,即使雙方之間達成了和親的協(xié)議也會告吹。如,默啜可汗一面向唐朝請婚,一面又常侵擾唐境。三是和親之事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涉。唐同意葉護可汗的請婚就有拉攏其一起對付東突厥的意圖,頡利可汗對此是十分恐慌的,所以對此事大加干涉。
注釋:
①(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卷978《臣部和親》[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②(后晉)劉昀.《舊唐書》卷194《突厥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③(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15《突厥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昀.《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宋)歐陽修.《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宋)王欽若.《冊府元龜》[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4]崔德明.《中國古代和親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岑仲勉.《突厥集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58.
[6]林恩顯.《隋唐對突厥和親政策》[M]. 北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7]林幹.《突厥與回紇史》[M]. 北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8]龔蔭.《唐和親政策述論》[J].思想戰(zhàn)線,2000(01):110-116.
[9]劉興成.《中國古代和親類型新論》[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10-15.
作者簡介:王琳琳(1994—),女,山西臨汾人,長江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文化史的研究。